在中国,因为种种历史原因,城市老工业区更新方面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中国逐步进入快速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尤其是城市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大转型,城市老工业区更新日益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关键问题和人们关注的热点。许多专家学者纷纷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对其展开了探索和研究。
国内现有研究成果与我国工业经济发展及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早期对老工业区关注较多的研究主要分布在社会、经济与地理学界,专家学者们从城市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等学科角度,重点研究城市老工业区更新改造的宏观政策、政府职能、公众参与以及传统工业城市的区域分布、产业构成等问题。典型的研究成果有《工业布局与城市规划》(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1981)、《工业区位理论》(陈振汉等,1982)、《中国现代工业史》(祝慈寿,1990)、《中国工业地理》(李文彦等,1990)、《中国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1992)、《老工业基地的新生——中国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振兴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与开放促进会课题组,1995)、《中国工业增长与结构变动研究》(周叔莲等,2000)、《知识经济与老工业基地》(齐建珍,2001)、《从刚性到柔性——资源枯竭型老工业基地改造》(李清均,2003)、《老工业基地改造与体制创新》(王朗玲等,2004)、《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与竞争优势培育》(马聪,2004)、《论中国的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张一民,2004)等。
历史学界更多地关注经济发展的历程,从侧面给了我们一个老工业城市和城市老工业区形成的剖面轮廓,有助于我们理解其形成的时代背景。这方面论著较多,可供参考的主要有《新中国工业的奠基石——156项建设研究(1950—2000)》(董志凯等,2004)、《改变中国——中国的十个“五年计划”》(姚开建,2004)、《中国工业经济史》(高继仁,1992)、《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史(1840—1927年)》(范西成等,1991)、《1949—1952年中国经济分析》(董志凯,1996)、《新中国工业经济史:1966—1978》(马泉山,1998)、《新中国工业经济史》(汪海波,1986)、《新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重大转折研究:1953—1965》(储成仿,2002)、《新中国工业经济史(1958—1965)》(汪海波等,1995)等。
在城市规划学术界,最近几年关于城市老工业用地更新问题的研究正在逐渐增多,主要围绕老工业区的发展历史、用地功能结构调整、更新改造方式以及工业遗产保护等内容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研究。代表性研究论著有《后工业时代产业建筑遗产保护更新》(王建国,2008)、《城市工业用地更新与工业遗产保护》(刘伯英等,2009)、《地域性建筑的理论与实践》(陈伯超,2007)、《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面临的城市化问题与对策》(陈群元等,2004)、《上海市杨浦老工业区工业用地更新对策》(李冬生等,2005)、《工业区改造过程中文化与经济的互动与关联——沈阳铁西工业区改造再利用的设计理念》(陈伯超等,2004)、《以工业调整和改造为动力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以哈尔滨市工业调整和改造规划为例》(于亚滨等,2004)、《中国现代新兴工业城市规划的历史研究——以苏联援助的156项重点工程为中心》(李百浩等,2006)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于2005年组织了“老工业基地改造措施研究”培训团,赴德国鲁尔工业区进行了为期三周的培训考察,对德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和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历程、现状、发展趋势,以及政府如何进行老工业基地的改造、转型、发展等进行了调研,显示出政策决策层面对老工业区进行整体更新的关注。
在实施案例方面,国内目前的开展状况主要有三个层次:城市层面的综合性研究、地段级的城市设计、单体建筑的改造利用。第一层次的研究以沈阳铁西区、郑州西部老工业基地、成都东郊工业区改造、武汉老工业区改造等研究为代表;第二层次的研究以上海世博园工业遗产区的保护规划、北京首钢搬迁、中山岐江公园为代表;第三层次的研究则大量探索工业遗产建筑改造利用的案例,包括北京焦化厂工业遗址公园、无锡茂新面粉厂和北仓门艺术中心改建、北京798工厂的再利用、广州后航道沿岸仓库码头区的改造再利用、上海苏州河沿岸工业仓储建筑的再利用等等。
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城市规划专业人员和理论界对城市老工业区更新已有了一定的重视,城市规划与建筑专业学术刊物中也不同程度地对此有所介绍和评论,在一些规划实际工程中也取得一定进展。但我国城市老工业区更新规划理论的基础研究和实践才刚刚起步,已有的研究成果尚不足以满足我国正在成为城市更新热点的老工业区更新改造的社会需求和实践技术支持的要求,亟须理论、方法、技术的总结和实践的进一步提高。概括起来,其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包括:①以往的城市规划体系中缺乏有针对性的理论探讨;②对城市老工业区功能结构调整以及由此带来的新问题研究不足;③城市老工业区更新的综合评价体系与方法亟待探索和研究;④城市老工业区更新改造与再利用的方法和技术手段亟待探索和总结;⑤我国迄今尚未有专门论述城市老工业区更新的系统理论,缺乏实践所需的学术指导和成功经验等。
注释
①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与开发促进会课题组.1995.老工业基地的新生:中国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5.
②齐建珍.2001.知识经济与老工业基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www.xing528.com)
③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1992.中国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M].北京:科学出版社:4.
④Chris M.2001.Planning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M].Oxford:Hart Publish:121.
⑤Elizabeth G G.2000.Recycling Land,Understanding the Legal Landscape of Brownfield Development[M].Michigan: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
⑥Chris M.2001.Planning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M].Oxford:Hart Publish:122.
⑦秦麟征.1980.后工业社会理论和信息社会[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⑧Harrington J W,Barney W.2002.Industrial Location:Principles,Practice,and Policy[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5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