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1 点、线、面结合的街巷平面形态
季刀苗寨节点街巷特点为轴线串联形式,整个村寨以一条主干道为轴线,向两边分支小巷将户与户联系起来,主要的节点空间—— 公共空间也都沿着主干道布置,整体构图简单,大街小巷相互连通,构成一个循环的系统。以季刀上寨为例,其街巷布置见图2-43。
点:寨内的公共空间节点,为满足村民不同生活需求,并为共同活动提供一个场所,因此寨内分布着许多节点且都靠中间沿着主干道集中布置,承载村民的智慧与故事。
线:主要的街巷线网,以百年步道为主干道从中间位置直接穿过寨子,形成一条主轴线,然后向两边分散支路。路线布置灵活,从平面上看简单,符合一定的构图形式美原则。
图2-43 季刀上寨街巷布置
2.6.3.2 村寨道路形态
季刀苗寨内部街巷众多,除了几条主干道可以通车驶入外,其余以步道为主。平时村民的日常交通方式以步行为主,纵向高差较大的路面则用石片搭建的台阶连接起来。几乎每处房屋都有几条发散式小路,从而一户人家可以有几条路通往另外几户人家。寨子内的街巷随着地势的高低布置,大多呈曲线形变化,宽窄程度也大小不一。道路形式多样丰富,走过每一条街巷都会体验到不同感受,这也是现在传统村寨具有的独特道路。
季刀苗寨村内的道路为树枝形式,村内道路主要分为三级:第一级是与外界联系的主干道,为水泥路面,水泥主干道连通全村并且连通其他村寨,路面较宽,约为4米,这几年在中央财政支持下,每个村都通上了这种水泥主干道,也即“村村通”工程;第二级为进寨以后居民的主要步行道,多为石板台阶或石板路等,路道宽2米;第三级为主干道分支到达每个居住建筑的次要步行空间,此级步行空间较狭窄且零散,也以石板路或水泥路为主,这种道路一般较窄,一般宽1米。这三级道路形成了寨内道路网,将整个村寨连成整体,见图2-44。村寨建设有寨门,寨门处是村寨的入口。
图2-44 季刀苗寨三级道路
但每个村寨又有一定的区别,其中季刀上寨的第一级道路只是连接到村口,并没有进入村寨,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为了保护寨子里的百年古道;二是季刀上寨并没有连通到其他村寨的道路,所以寨子内对主干道要求并不迫切。季刀下寨和高坡苗寨的道路系统比较完整,以季刀下寨为例,见图2-45。
图2-45 季刀下寨道路分布
2.6.3.3 建筑间与通道的形式
季刀苗寨的街巷间的格局主要有两种形式:
(1)两边是房屋,中间是过道。两边建筑物的距离决定过道的宽窄程度,受地势影响,寨子间的街巷并不宽敞。
(2)一边是房屋,中间是街巷,另一边是建筑石墙。这时相对两条等高线上的房屋而言,就需要石墙作为地基支撑承重房屋。
按照道路与周围环境分析,季刀苗寨建筑间通道可以分为吊脚楼式断面、半挑檐坡道式断面、全挑檐式断面和挑檐农田式断面四种形式,具体见表2-4。
表2-4 季刀苗寨建筑间通道的形式
续表
1.吊脚楼式通道断面
由于季刀苗寨大部分房屋依山而建,所以村寨形成了典型的吊脚楼式断面通道空间。该通道空间结合地形、吊脚楼房屋的特点,是苗寨典型的通道断面形式。
2.挑檐式通道断面
挑檐式通道断面是指两侧吊脚楼之间挑檐断面形成的通道空间形式。该断面充分利用底层空间,形成上窄下宽的通道形式。由于吊脚楼的吊脚层一般伸出场地60~90厘米,所以底层空间宽度要比上层宽1.2~1.8米。这种挑檐式的断面空间既适应东南地区多雨的气候,也解决了建筑排水、保护底层建筑墙体和避雨的问题。
3.半挑檐式巷道断面
半挑檐式街巷断面是指一侧为山体、一侧为吊脚楼的通道断面形式。
季刀苗寨的通道断面形式上受到了山地形势的影响,在处理时,巷道断面会有台阶式和坡道式两种方式。由此,又可以把道路的断面形式细分为半挑檐台阶式断面和半挑檐坡道式断面。无论何种形式的巷道挑檐,挑檐宽度都在0.6~0.9米。
4.挑檐农田式断面
对于季刀上寨和季刀下寨来说,许多民居与农田或巴拉河相邻,所以这里的道路往往夹在吊脚楼和农田之间,这样就形成了挑檐农田式断面。
由于受季刀苗寨山地形势影响,苗族房屋布局相对紧凑。季刀苗寨巷道大多比较狭窄,联系各家各户的巷道大多在2~3米,有的更窄,介于0.5~1米之间。(www.xing528.com)
季刀苗寨的吊脚楼建筑一般有2~3层,通路一般宽2~3米。季刀苗寨的层高一般在2.4米,再加上坡屋顶,二层房屋高度在6.8米,三层房屋高度在9.2米,二层房屋的D/H值为0.44,三层房屋的D/H值为0.33,这样的巷道空间在理论上讲视线被高度收束,内聚感强烈,但由于苗寨特殊的山地环境会让视线随着山地的起伏而变化,视线被束缚感也就减弱了,并没有给人强烈的不舒适感,见图2-46。
图2-46 巷道空间
2.6.3.4 通道界面
实际通道有侧界面和底界面这两个界面向度。在黔东南苗族村寨的通道空间中,侧界面是指围合通道的建筑立面、堡坎、自然坡地等要素,底界面则包括地形特征、地面铺装等要素。
1.侧界面
在季刀苗寨的通道空间中,侧立面主要为建筑立面、堡坎、挡土墙等,有的地方还和溪流、农田等形成围合,和谐而不单调。
(1)建筑立面。
季刀苗寨的建筑立面主要分为以下类型:一种是全木结构房屋形成的建筑立面,其组成部分包括基础、墙面和屋檐三个部分,一般基础采用当地石材作垫层,墙面采用木板等,屋檐则采用木头及瓦片;另一种是新型的砖木结构房屋形成的建筑立面,其与前一种的区别主要在于墙面,其墙面下部材料可能是砖、石、土,上部是木,这种建筑立面在苗寨越来越多,见图2-47。
图2-47 不同建筑立面
(2)堡坎、挡土墙。
堡坎、挡土墙是季刀苗寨通道侧界面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堡坎的主要功能在于建筑基础找平和防止山体滑坡,多用石材堆叠。绝大部分采取横铺石板的方式,大小不一的石块在层层堆叠后形成牢固、平整的挡护墙体;少部分采用竖向堆叠石板的方式,石板之间以较窄的界面垂直叠压,构成了独特的侧界面形式,见图2-48。
图2-48 黔东南民族村寨挡土墙
2.底界面
铺装是组成季刀苗寨通道底界面最主要的因素。通道形式有平地、坡道和台阶这三种。季刀苗寨通道中地面的铺装材料主要有卵石和石板,这些都是本地的乡土石材,一般会在路面上铺设一些纹样,如太阳、鸟类、蝴蝶等,这些图形与苗族图腾崇拜有关,见图2-49。
图2-49 季刀苗寨通道地面
(1)铺地材料。
季刀苗寨特别是季刀上寨的百年古道用不规则的石块铺砌,没有修葺的痕迹,有浑然天成之趣,见图2-50。
图2-50 季刀苗寨铺地材料
(2)高低变化。
村落通道空间形态的形成与等高线息息相关,其底界面也因高低变化的地形丰富起来,蜿蜒起伏的通道使人们在行进过程中感受眼前不断变化的风景,增加了空间的引导性和趣味性。一般来说,坡道用于解决坡度较缓的地段,台阶则用在较陡的地段,但实际上由于地形条件复杂,台阶和坡道经常混合使用,进而产生更加丰富的空间层次,见图2-51。
图2-51 季刀苗寨的台阶和坡道
2.6.3.5 交通交汇空间
苗族传统村落的街巷尺度较为紧凑,大多数街巷节点空间仅为通过性交通空间,而当街巷与周边结合形成一定尺度的开放空间时,就会起到聚集人群、产生交往的作用。苗族村落的街巷节点空间的平面形式主要呈现Y字形、十字形、X字形、T字形四种,其结合周边空地形成较大的面状空间,提供聚集和停留的场所。
图2-52所示是季刀上寨的一处交汇空间,从中可以看出建筑与道路网的关系,图中深色区域是交汇处,有7条道路汇聚于此,是该区域的重要的交通枢纽。
图2-52 季刀上寨的一处交通交汇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