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西出生在一个印度教大家庭里,几代人都生活在一起,家庭成员的年龄跨度从刚出生到八九十岁,他们在这个家庭里出生、成长、死亡。在传统而又古老的家庭里成长的多西,从小就经常去附近的村庄和神庙参加庆典,这是印度古老文化遗留下来的精神世界[16]。虽然多西后来受到了西方现代派思想的影响,但是流淌在他血液里的印度传统是不可磨灭的。多西在他的建筑生涯中后期,致力于研究印度教、佛教和伊斯兰教建筑。他从这些古老建筑上感受到了神圣之感,在他看来如果建筑忽略了神圣之感,就很难让人意识到内在的自我和自身真正幸福快乐所在。而有些建筑师恰恰相反,他们日益把功利主义作为设计的出发点,使人感到挫折、疑惑和不安全感。建筑的功能化和简单化致使上帝和古老思想方法不再是思考和行动的前提,缺乏了神圣感的建筑就缺乏了持久性,只能成为某一小段时间出现的单调重复、没有个性的普通房子而已。对多西而言,建筑是一种“既非纯物质也非纯理论,又非纯精神的现象”,而是三者的综合体现。但是把三方面都理解透彻并且将其综合运用到建筑中的例子并不多,然而只要把这三方面的其中一方面以适当的建筑形式表现出来,这样的设计就能够被社会认可,就能够被认为是超凡脱俗的建筑。
多西认为传统艺术的特点是在建筑形式中重视物质需要,这样的直接反应是让人的身体感到舒适,在形式上强调组织协调和清晰轮廓;普通现代建筑是逻辑上的设计,它能够满足形式上的理性要求,给人带来尺度适宜的感觉,满足使用要求,从建筑学上来讲,这样的建筑是高效的,但是显得单调无味。传统形式和普通现代建筑尽管能够满足社会和个人的基本需求,还可以产生一定的凝聚力,但是都不一定能够成为卓越的作品,不一定能激起自我意识,也就不会成为具有永恒性而流芳百世的佳作。建筑需要满足人精神上的需求,它和人有着重要的联系,在形式之间有微妙的关系。为了满足精神方面的要求,可以从探索人的本质出发,只有这样产生的建筑空间才能成为人类物质和理性的要求的外部表达,并且开启人类心灵并且在人心中沉淀,向人类心中的神秘世界沉淀。
多西用哲学和宗教视角来看待建筑中的精神性,把心灵感受放在中心位置,认为理性和功能应该围绕这个中心建筑,并应蕴含特有的文化。他一直把建筑形式应植根于建筑所生长的土地作为首要问题,因此非常重视能够体验到心灵感受的传统建筑环境。为了创造心灵体验,多西努力分析能够产生这些体验的空间特性和建筑语言。
(www.xing528.com)
图4-30 印度教神庙
在多西看来印度教的神庙建筑群(图4-30)是满足精神性、具有神圣之感的经典之作。神庙安排空间序列,各个空间的大小、高度和围合度都不同,每个空间举行的仪式也不尽相同。神庙入口处一般是举行欢快节日庆典的地方;内部空间是比较深沉的仪式空间(Girbhgriha),黑暗、封闭有且仅有一个门洞;舞蹈亭则是一个三面开敞的建筑,形成半开敞的空间。他认为神庙建筑能够给人心灵留下印记并且成为永恒的神圣之所,这是由于人有对空间的认同感。人在经历一定数量的空间之后会产生一系列令人难忘的感知,从而产生心灵感受,并被大多数团队成员和个人所认可,因此能够激发出这种感知的对应形式也会被团队和个人所承认,并将其传给后代。这就是认同感对评价建筑形式在心灵方面的重要作用。多西将从神庙中看到的空间特性用到现代建筑上,通过运用停顿、过渡性空间让现代建筑也获得神圣之感,创造出永恒形式。多西认为,真正的建筑具有永恒的形式和内在品质,具有超越个人和行为的深远意义[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