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管理学院(Indian Institutes of Management,简称IIM)是由印度总理拨款兴建的综合性商业经济类院校。印度管理学院有6所分校,分别位于艾哈迈达巴德、加尔各答(Kolkata)、班加罗尔(Bangalore)、勒克瑙、印多尔和科泽科德。路易斯·康设计的印度管理学院位于艾哈迈达巴德,这是一座位于古吉拉特邦的城市,是印度重要的西部商业城市,作为印度第6大城市人口近600万。
印度管理学院是由路易斯·康在1962年至1974年之间设计完成的,整个设计过程持续近13年,期间历经多次修改与深入完善。路易斯·康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基地的气候、地理条件以及场所精神,在多次深化的草图中均体现了整体的秩序、几何形式的逻辑性等结构主义哲学思想。
1)校园规划
印度管理学院功能包括教室、办公室、图书馆、学生宿舍、食堂、教师住宅、工人住宅和市场等功能,其中教室、办公室、图书馆、食堂被路易斯·康统一在教学建筑综合体中。教学综合体(图3-45)是整个校园的核心部分,在校园中起控制与统率作用,其形式简化为简单的矩形,具有较强的标识性。学生宿舍(图3-46)被设计为单元式的重复组合,每个单元形状为矩形以及切角矩形组合,学生宿舍整体呈L 形环绕在教学综合体东南面。学生宿舍的南面隔着湖与教师住宅遥遥相望,住宅群体正交的组合形式可看做教学综合体的外部发散。
图3-45 教学综合体的中心庭院
图3-46 学生宿舍
印度管理学院分成三个主要分区:教学综合体、学生宿舍和教师住宅。路易斯·康用平面上的几何形状的区别以及道路系统的划分,将三个分区能够清晰地区别开来,主要分区之间在结构上形成等级体系,随着向外的延伸,私密性逐渐增强。在学生宿舍与教师住宅之间,路易斯·康设计了L 形湖面,它将教师住宅与学校主体进行了一定的分离界定,因为在路易斯·康的观念中学生宿舍同样也可以是学生学习交流的地方,它与教学综合体建筑的联系相对紧密,这和路易斯·康所主张的“最好的教育应是非正式的”观点相一致。而教师住宅与学生们离得不太远,同时保持一定的私密性,让教师拥有学校生活之外的空间,享受家的温暖。
在印度管理学院的校园规划(图3-47)中,路易斯·康在将主要分区清晰地按等级排列的同时,又通过一条南北方向的45°斜向的控制线将整个校园统一起来。学生宿舍区近似沿着这条45°控制线对称排布,像翅膀一般向两边发散,教学综合体的入口楼梯和这条控制线正交垂直,在总平面上强调了入口的位置,教师住宅又是平行于控制线的方向的,三个区域在局部上存在了相互依存的关系[31]。除了这条45°控制线,方格网在规划中也发挥了作用。教学综合体是矩形的,为总体奠定了一个方格的基调,学生宿舍被安置在均质的方格网之中,18个单元被均匀地分布在方格中,这样宿舍楼的外墙就顺着综合体矩形的方向,而教师住宅的院落在轮廓线上也与教学综合体相同,整个校园通过方格网和45°控制线被紧密地变成一个整体。校园几何形式的分离和统一,充分表现了路易斯·康对形式的把握,他通过几何的形式控制将建筑如同棋盘里面的棋子一般很自然地放到它们应该在的位置。
图3-47 印度管理学院平面
图3-48 教学综合体平面
图3-49 教学综合体入口台阶
2)主要分区(www.xing528.com)
教学综合体(图3-48)是校园中的主体建筑,众多功能环绕中心的室外庭院规则布置,位于南侧六个相同的矩形教室由回廊串联起来,对应的北侧是四个尺寸相同的教师办公室。主入口(图3-49)位于教师办公室的东侧,阶梯入口以45°的角度插入正交的建筑综合体,在教学区中占重要地位的图书馆则位于主入口大厅的东侧,和图书馆相对的是餐厅厨房部分,整个建筑群因此形成了双向对称的形式。教学综合体的主要交通空间与交通核心均分布在庭院四周,不仅起到联系各部分功能的作用,而且将联系和功能分区理性地划分,充分体现了“服务”与“被服务”的理性空间结构划分的观念。主入口处保留了原先的一颗芒果树,在印度芒果树被视为神圣而不可砍伐的,因此入口被赋予了“神圣”的精神象征。
学生宿舍的每个单元都相同,单元和单元之间排列紧密,这样能够让一个建筑物成为另一个建筑物的遮挡物,特别是在太阳西晒的时候,能够在另一栋建筑物及两者之间形成大片的阴影。宿舍区由坡道(图3-50)进入,缓缓抬高的坡道不仅起到引导作用,也起到强调作用,形成高低落差。艾哈迈达巴德西部和北部都是沙漠,主导风向是西南风,宿舍单元的一些主要房间面向主导风向,西南方向的建筑立面开半圆形大洞(图3-51)。这样在单元之间形成穿堂风,带走大量的热量,同时在开洞处设计了廊道,起到了遮阳作用。而在阳光强烈的方向上,外墙则不开任何孔洞。通过对通风和遮阳的把握,宿舍变得宜居。宿舍单元外部以相同尺寸的方形庭院为核心,外部空间和建筑通过边界限定,相同大小的尺寸划分实现了整体的和谐和秩序。“几何学的比例和形式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摆脱表面上的‘风格’的运用而深入到空间创造的本源。”虽然路易斯·康坚持使用诗化的设计法则,但是几何学在他的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路易斯·康在《建筑形式》(Architectural Forum)1966年7—8月刊上曾经发表的一段话可以代表他对几何学的认识:“自由的线是最令人着迷的。铅笔和意识偷偷地想让它们生存下来。更加严格一些的几何学把它们领向直接的计算,把任性的细节放在一边,它喜欢结构和空间的简单,这样可以便于它不断使用。”
图3-50 宿舍区坡道
图3-51 宿舍楼墙面开口
3)形式和细节
印度管理学院所有建筑都采用红砖为材料,红砖砌筑后不抹灰,直接裸露在外,让建筑表现得更加亲和。门洞上的过梁(图3-52)也被完全暴露在外面,这反倒成了立面上的装饰。路易斯·康偏好于将建筑在建造过程中留下的痕迹直接保留下来。在形式上采用了半圆形、圆形以及矩形的几何形式,起到了在局部统一的效果,几何形的孔洞一般在迎风面,阳光直接照射的立面上则开洞很小,有时候为了呼应圆形孔洞,会将墙砌筑出半圆形的痕迹。
路易斯·康的“静谧和光明”的思想,在印度管理学院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用层叠的拱(图3-53),不仅提供了阴凉,而且在印度强烈的阳光照射下,形成了梦幻迷离的光影效果,让校园在光的渲染下蒙上了神秘的色彩。在教学综合体办公室和办公室之间,都种植了大树(图3-54)。当人们站在廊道的阴影里,透过红砖砌成的拱,看到浓绿的大树在阳光下闪闪泛光并且投下星星点点的斑影的场景时,会产生一种莫名的宁静感,生出一些莫名的感动。说不好为了什么感动,也许这就是“静谧和光明”的双重作用吧。
图3-52 外露的过梁
图3-53 层叠的拱
图3-54 透过门洞看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