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印度现代建筑:昌迪加尔规划及挑战

印度现代建筑:昌迪加尔规划及挑战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两个邦均希望将昌迪加尔划入自己的邦,作为自己邦的首府,但印度政府最后将昌迪加尔划为联邦属地,它不属任何一个邦,但又同时作为两个邦的首府。然而,1950年8月31日迈耶的主要副手马修·诺维奇在空难中逝世,迈耶自认为不能承担昌迪加尔的规划任务而请辞。昌迪加尔的规划没有任何天然的障碍,土地的所有权归国家,国家将根据规划的部署将土地转让给个人。1)遇到的难题昌迪加尔工程是先辟出道路,随后进行路面铺设。

印度现代建筑:昌迪加尔规划及挑战

1947年印巴分治后,原旁遮普邦被一分为二,东部归属印度,西部归属巴基斯坦,原首府拉合尔在巴基斯坦管辖境内,使得印度部分的旁遮普邦没有了首府。东旁遮普地区的所有城镇在印巴分治前就已经缺乏食物和水以及水渠等公共设施,甚至连学校和医院也没有,印巴分治后更因接收巴基斯坦的印度教难民而人口倍增。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同时安置部分的难民,在总理尼赫鲁的大力支持下,印度政府决定在新德里以北240公里,罗巴尔(Ropar)行政区西瓦利克(Shivalik)山麓下划出114.59 平方公里土地,兴建新的首府,根据该地一座村落之名命名为昌迪加尔,“昌迪”是力量之神的意思,“加尔”是碉堡的意思,也预示着昌迪加尔新城有着守卫新旁遮普之意。

当时印度旁遮普邦西北部以说旁遮普语的居民为主,而东南部则以说印地语的居民为主,这两个地区经常发生一些矛盾,因此在1966年11月1日,印度政府将旁遮普邦东部划成新的哈里亚纳邦,而新城昌迪加尔刚好位于旁遮普邦和哈里亚纳邦之间。两个邦均希望将昌迪加尔划入自己的邦,作为自己邦的首府,但印度政府最后将昌迪加尔划为联邦属地,它不属任何一个邦,但又同时作为两个邦的首府。

1950年新城刚规划之时,首先获邀请的是美国建筑阿尔伯特·迈耶(Albert Mayer),他的团队还包括其他各方面的人才。在他们的规划设计中,昌迪加尔呈扇状展开,是一个人口50万的城市,并且结合住宅、商业、工业、休闲用途,行政区位于扇形的顶尖,而市中心则位于扇形中央,两条线状公园带由东北一直伸延至西南,而扇形走向的主要干道把各小区连接起来。迈耶还为其他的建筑细节做了安排,例如将道路划分为牛车道、单车道及汽车道,这种规划风格深受当时美国的规划经验所影响。然而,1950年8月31日迈耶的主要副手马修·诺维奇(Matthew Nowicki)在空难中逝世,迈耶自认为不能承担昌迪加尔的规划任务而请辞。

1950年夏,印度考察团和柯布西耶签订了一份台同,聘请他为旁遮普新首府昌迪加尔的建造顾问。柯布西耶担任政府的全权顾问,他将决定城市的总体规划以及详细规划、街区的划分、城市的整体建筑风格、住宅区及宫殿的性质。昌迪加尔的规划没有任何天然的障碍,土地的所有权归国家,国家将根据规划的部署将土地转让给个人。对于建筑师来说这是巨大的自由。另外受聘的还有3 名建筑师:来自伦敦的CIAM 成员马克斯韦尔·弗赖(Maxwell Fry)、简·德鲁(Jane Drew)、柯布西耶从前的合伙人皮埃尔·让·纳雷。印度政府在旁遮普设立一处工作室,作为柯布西耶和他的团队3年间的现场指挥工作场所。1951年2月所有人都集结在喜马拉雅山脚下这片广袤的高原上,这个地方在两条大河之间,两条河一年中有10月的干涸期。在这里,将建起旁遮普的新首都[17]

1)遇到的难题

昌迪加尔工程是先辟出道路,随后进行路面铺设。与此同时,公共建筑及各种居住类型建筑的研究工作也开始展开。昌迪加尔作为一座政治首府,将接收l万名公务人员,对应约50万名居民,由国家出资,按照一定的等级要求解决50万人的住房问题。所以面对这么多人口的居住问题,建筑方案需要高效迅速[18],由柯布西耶负责拟定的政府区建筑方案具有所需求的高效率。与此同时,昌迪加尔的建设如同一场巨大的建筑冒险:经费极为紧张;工人不熟悉现代建筑技术;气候本身就是个巨大的难题;而且,应当让印度人民的观念和需求得到满足,而不是把西方的伦理和审美强加于印度人民。问题的解答还取决于其他已知条件:在这个国度,太阳是强制性以及至高无上的要素,因此要运用它,以印度的当时经济条件为基础,铸造一个崭新的印度社会。强烈的日照塑造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以至于直至今日,印度人休憩、午睡、懒惰的习惯在当地建筑环境中几乎还是不可避免的,印度人在一定的季节,在一定的阶段,是不能开展任何工作的。雨季的到来也增加了一系列难以解决的问题。

图3-18 气候表格

柯布西耶搜集到的有关资料总体看上去杂乱无章,因此他创建一张“气候表格”(图3-18)来厘清这些头绪,既要能够适用极端的气候,又要能针对具体的情况提出具体的问题。这张表格由柯布西耶与米森纳德(Missenard)先生合作制作,第一次在图板上清晰地呈现出1年12个月不断变化的、强制性的、苛刻的气候条件。表格主体由4个主要的纵向栏构成,它们分别对应环境的4个要素——空气湿度、空气温度、风向和辐射。在横向上,表格由3个连续的相同的分格部分构成:气候条件、相应的调整以及建筑的解答。3个部分下面又以1年12个月分割。A栏气候条件根据时间如春分秋分、雨季起始、季风转换等特征点取样,由此可以绘制出温度变化、湿度变化、风力和辐射等曲线图。B 栏相应调整,以A部分的数据为基础,以舒适宜人的环境为标准,表示了所要做出的必要调整和修正,这一部分构成了一份真正的任务书。C部分建筑的解答则恰当地表述了建筑的调整意见和相应措施,并附有一定规格的图纸[19]

首次印度之行即将结束之时,柯布西耶在孟买下榻的旅馆中整理出政府区建筑的设计思路,他在他的小册子上记录了设计元素——太阳和雨水是决定建筑的两个基本要素[20]。也就是说,一栋建筑将成为一把遮阳避雨的伞。关于屋面的设计,提供阴凉是首要的问题,还需要符合水力学。屋顶将充分发挥“遮阳”的价值,古典的风格被摒弃。“遮阳”将不仅仅位于窗前的一点点地方,而是扩展到了整个立面,甚至扩展到建筑的结构本身。不同于当代建筑的大部分问题,昌迪加尔面临的是巨大的自由,同时也是巨大的冒险。

政府广场十分开阔,建筑仅仅占基地的很小一部分。如何赋予如此分散的建筑群以视觉上的内聚力?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很少有机会可以尝试像昌迪加尔这样平地兴城的设计,而且即使偶尔碰到类似的机会也大多被错过了。在昌迪加尔,无论从技术的角度,还是从建筑的角度,柯布西耶都深刻地体会到他所肩负的巨大责任,伦理与审美的责任同样占满了整项工作。仅用了18月的时间,柯布西耶的事务所便完成了政府区方案的定稿,其中两栋建筑大法院(图3-19)和秘书处(图3-20)的施工图已经完成,议会大厦和总督府的草案也已被当局接受[21]

2)“小区”的概念

图3-19 初稿方案透视图(从大法院看过去)

图3-20 大法院初稿方案透视图(1951年5月)

图3-21 昌迪加尔城市规划第一阶段定稿方案(1952)

昌迪加尔(图3-21)计划容纳50万居民,工程的第一期共计可容纳15万居民。柯布西耶和他的团队对昌加迪尔重新做了规划,将城市设计成方格状分布。相对迈耶重视小区的连接而言,柯布西耶更重视空间的分布和利用。新规划依然保留了原计划中不少的理念,例如原规划中“小区”的概念,就演化成新计划里的“小区”。柯布西耶的规划中,昌迪加尔城市共划分为约60个方格,每个方格面积约为1.5公里×1.5公里,顺序命名为第1 区至第60 区,由于柯布西耶认为数字“13”不祥,因此没有第13 区。居民以750人为一组,构成独立的小村庄,从富人区到穷人区,通过组织关系,以确保他们之间有益的社会接触。“小区”的尺寸为800米×1 200米,其中可以容纳5 000~20 000 位居民。邻里单位内的商业布局模仿东方古老的街道集市,横贯邻里单位。邻里单位中间与绿带相结合,设置纵向道路,绿带中布置小学、幼儿园和活动场地,在城市行政中心附近设置有广场,广场上的车行道和人行道布置在不同的高程[22]

3)道路系统

城市道路遵循7V 规则,V1—V7 代表着道路的等级。V1为来自德里和西姆拉的国道,横向贯通拉合尔(旁遮普前首府,后归属于巴基斯坦)。V2为自右向左贯通城市的城市道路。其第一段,起点是“德里—西姆拉”的公路和火车站,终止于城市纵向主轴。V2 级道路的沿线分布着一些商业机构,有钢材市场、木材市场、农机市场、汽车市场等大大小小的市场。穿越导向政府广场的纵轴,横向干道V2 第二段为博物馆艺术学校前的林荫大道,连接文化教育场地和体育场。纵向自下而上另一条V2 直通政府广场,道路宽100米,道路的断面经过仔细设计。道路的中段为商业中心(City Centre)。在商业中心下方,道路转了一个肘形的弯,通向位于第一期(15万人口)城市边界之外的一条大道。在第二期这条大道将构成(50万人口)城市的第二条横向V2 干道,这里将成为城市的中心市场,在一期方案中它是偏心的,但当昌迪加尔城市化完成时,它将位于正中心。

V3 是高速机动交通专用的道路,起到分区的作用。V3道路总长可达4 000多米,沿途将不设置可开启的出口,汽车将只能在每隔400米设置的与区内建立联系的站点停留。昌迪加尔的V3道路几乎禁绝了所有私人车辆通行,只允许客车公共汽车行驶,以确保城市居民交通的经济与高效。V2 和V3道路吸纳城市主要的机动车。V4道路作为横向的商业街汇集了居民生活所需的一切手艺与贸易活动,柯布西耶以这种方式复兴了昔日植根于印度传统的“闹市街”。V4 横向穿越城市,确保了各区之间的连续性和友好的毗邻关系。小汽车和公交车在V4 上保持低速行驶。

V5道路从V4 上伸出,以清晰的路线将缓行的车辆引入各区内部。V6道路极为狭窄,是循环道路网络的毛细末端,它通达住宅的门前。V4、V5、V6 三级道路构成的交通网络采用最经济的布局,让低速行驶的汽车进入居住区。余下贯通整个城市的V7道路是在绿化带中间展开的道路,连接散布在绿化带中的学校和运动场地。这些宽广的绿化带联系了区与区之间的年轻人,正如V4道路联系了区与区之间的城市手艺与贸易元素。7 级道路(7V)的断面都经过严格细致的研究,以便其尽可能发挥功效,使交通循环畅通无阻。道路还设置了密集的机动车交通的专用道路、高速车辆专用道、机动车禁行区等。

4)功能分区

第一区为政府建筑群,博物馆、图书馆以及剧院这些公共建筑以及官办男校在北部的第十区,紧靠着第十区的十一区布置官办女校、部长住所、体育场、多学科工学院和艺术与技术学校。第十七区是市中心与消闲娱乐区,区内酒店食肆较多。政府广场的V2道路的左侧有一处谷地,名为“休闲谷”。这是由于水体的侵蚀而形成的一处均匀的下陷,比城市所在高原的平均海拔高度低5~6米。河流今后要改道,这条谷地将构成一个特别适宜安排休闲娱乐的场所,自下向上贯通城市,直至政府广场。休闲谷沿线将设置一些必需而有效的场所或场地,以安排各种休闲娱乐,如自发的戏剧表演、演讲、朗诵、舞蹈、露天电影,以及居民在清晨或晚间凉爽时分的散步。在这里人们将重新回到友好而广泛的联系中来,印度人热爱这种联系,他们在城市中创建了宽广的散步场所。第三十五区是另一处餐厅酒吧林立的地区。后期昌迪加尔政府没有严格按照柯布西耶的规划行事,使周边出现了一些与原规划相矛盾的小镇和军营。

各建筑物主要立面向着广场,经常使用的停车场和次要入口设在背面或侧面。在建筑方位上考虑了夏季的主导风向和穿堂风,建筑多设置柱廊(图3-22)。很多建筑在四面都设置柱廊,排列整齐的柱子撑出廊子来,减少了直射阳光,廊道里还可以供人乘凉。城市的建筑低矮且建筑密度低,显得建筑之间间距过大,广场过于空旷。城市广场上设置水池(图3-23),以增加空气湿度,丰富景观。

昌迪加尔城市建成后,由于其规划设计功能明确,布局规整,得到一些好评。但也有批评者认为城市布局过于从概念出发,从建成后的效果看,建筑之间距离过大使得广场显得空旷单调,建筑空间与环境不够亲切,对城市居民的生活内容考虑也不够。

图3-22 四面柱廊的建筑

图3-23 中心广场喷泉

5)“人体”象征

昌迪加尔的规划以“人体”为象征,柯布西耶把第一区的行政区当做城市的“大脑”,主要建筑有议会大厦(The Legislative Assembly)、秘书处大楼(The Secretariat Building)、高级法院(The High Court)等;博物馆、图书馆等作为城市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附近,地处风景区;全城商业中心设在作为城市纵横轴线的主干道的交叉处,象征城市的“心脏”。位于城市西北侧的大学区象征“右手”;位于城市东南侧的工业区象征“左手”;城市的供水、供电、通信系统象征“血管神经系统”;道路系统象征“骨架”;城市的建筑组群好似“肌肉”;绿地系统象征城市的呼吸系统“肺脏”。城市道路按照不同功能分为从快速道路到居住区内的支路共7个等级,横向干道和纵向干道形成直角正交的棋盘状道路系统。此外,全城还有一个安排在绿地系统中的人行道和自行车道交通系统。

6)树木种植

昌迪加尔的植物种植根据道路等级以及广场的不同情况进行多样化处理,做到不同情况树的种类、排列方式都不同。V3 级道路是高速机动车干道,所以道旁树的种植以创造最佳行车条件为优,要保证驾驶员视线和太阳光线有合理的夹角,避免产生眩光。V3道路有两个方向:平行政府大道为纵向V3道路,垂直于政府大道为横向V3道路。不同方向的V3道路由于太阳入射的角度不同,采用不同的种植方式。纵向V3 在夏天的时候太阳光线和横向的V3 差不多,但是到了冬天太阳落山时,太阳光线几乎是沿着纵向的V3轴射入的,给驾驶员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纵向V3道路(图3-24)的行道树采用了较低矮浓密的常绿树种,这些树生长横向侧枝,最后修剪成绿色的通道,可以很好地遮挡几乎水平的太阳光,选用常绿树同时可以减轻清洁的负担;横向的V3道路(图3-25)选择了高大的疏叶常绿树木。两种行道树还带来了一个便利,就是能让驾驶员更好地辨别方向。

图3-24 纵向V3道路低矮的浓密树木

(www.xing528.com)

图3-25 横向V3道路高大的疏叶树木

V4道路是区内的商业性质街道,沿街是满足日常生活的各项服务。柯布西耶为每个区带来了生机,每个区彼此不同,具有鲜明的特征,给城市创造了多样性,为居民生活提供了不同类型的生活要素。在绿化的选择上也贯穿了多样性,树种选择一些恰当的落叶树搭配常绿树,使夏天有阴凉,冬天有阳光也有绿意,植物的排列方式同样呈现多样性:单排、双排、多株或成梅花形。区和区之间通过V4道路的多样性延展产生了有机的联系[23]

政府广场大道是城市纵向主干道,为二级道路。它包括:一条双向六车机动车道路、两条自行车道、一条与干道平行的停车带,还有一条宽阔的毗邻带拱廊的商店和高大建筑物的人行道。休闲谷位于广场大道的另一侧,并与之保持平行。这条大道一方面需要界定机动车道路,同时要保证道路横向视野没有遮挡,使商店、行人、停车带、自行车、汽车以及与休闲谷等的局部都一目了然,另一方面还要为人行道上的行人提供阴凉。因此,机动车道的行道树选择了叶冠较高较稀松的常绿树种,采用单排或双排的种植方式,以保障视线畅通;人行道则选择叶冠较低较密的落叶树种,采用多排的种植方式,确保冬日里阳光可以洒向步行道。

7)昌迪加尔政府广场

图3-26 最初规划时政府广场平面

图3-27 建成后的政府广场卫星图

昌迪加尔政府广场(图3-26、图3-27)设计时主要建筑为秘书处、议会大厦、大法院、总督府。总督府位于广场最北端,也是整个城市的最北端,位于主轴线的终点,总督府前广场轴线和市政广场主轴线垂直,在整个市政建筑群中占重要地位。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没有被建成,而这个项目也成为柯布西耶最后一个完成施工图却没有建成的建筑。因为缺失了总督府,市政广场如今显得过于空旷。大法院和议会大厦遥遥相望,透过大法院就能望见议会大厦,两栋建筑在靠近广场一侧都有两个方形水池,水池不仅可以起到调节微气候的作用,而且体现市政区平静严肃的特点。秘书处位于西面,并不处在主轴线上,呈长条形。“张开的手”是柯布西耶为昌迪加尔设计的城市纪念碑,在高等法院和议会大厦之间巨大的场地上,面向喜马拉雅山高达16米的“张开的手”(图3-28)屹立在那里。“张开的手”表达了柯布西耶的城市规划和哲学思想,它标志着模度的形象、和谐螺线、14 小时太阳日照、二至日的太阳运行等。“张开之手”如今已经成为昌迪加尔城市的标志。除了“张开之手”还有构筑物“阴影之塔”(图3-29),位于议会大厦前。

图3-28 “张开的手”

图3-29 “阴影之塔”

8)昌迪加尔议会大厦

昌迪加尔议会大厦(图3-30、图3-31)在初稿阶段就已经确定了具有门廊、办公室,包含两个集会大厅的公共空间以及排水沟和雨水喷口等功能。门廊的形象像是建筑上的“太阳伞”(图3-32),基本是和建筑主体脱离的,它的断面是牛角状的优美弧线。在印度作为湿婆坐骑的牛是神兽,受到崇尚印度教的印度人的尊敬。“太阳伞”由8个片形带镂空的隔扇支撑着,把门廊下部分成7个空间。在印度这样一个炎热又潮湿的国度,建筑上的遮阳和避雨两个功能相比其他国家被进一步放大,议会大厦门廊的牛角形顶棚和隔扇的结合起到很好的遮阳作用,与此同时上卷的顶棚又能满足檐沟排水的功能。门廊下的入口大门使用了彩釉钢板,上面绘以柯布西耶的抽象画,让粗犷的混凝土表面多了一些色彩和生机,印度也是一个对艳丽色彩情有独钟的国家,在议会大厦上使用彩绘反而显出本土另味的庄严。门廊前的两个矩形大水池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平静的休息处,水面强大的吸热能力起到了降低空气温度的作用,营造出舒适的交流环境,形成人工小气候,而水面折射的阳光在阳伞下的隔扇上形成梦幻的光影效果。

图3-30 昌迪加尔议会大厦

图3-31 议会大厦正立面(集会大厅的顶和柯布西耶的画)

众议院集会大厅采用了圆形平面,大厅由厚度为15 厘米均匀的双曲薄壳围合而成。柯布西耶应用了工业上的冷却塔的形象来表现集会大厅,集会大厅顶部的收口并非是水平的而是倾斜的,以金属铝构架封顶,这个构架可以确保自然采光、人工采光、通风以及安置电子音像设备等的需求。集会大厅的圆筒形状为空调系统的运行提供了最好的条件:冷空气从大厅上方几米处送出,由于重力作用下降,而参观者呼出的热空气从底部上升,经由设置在集会大厅顶部的排风设备排除。另外,众议院集会大厅进行了极为精确的声学研究,不用设置专门的演讲台,每位议员直接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就可以发言。

办公区的立面开窗比较密,为了起到遮阳的作用,窗户外采用隔扇的形式,隔扇和建筑立面并不是垂直的,而是根据太阳入射方向形成一定角度,达到了最好的遮阳效果。

9)昌迪加尔高等法院

图3-32 “太阳伞”

图3-33 昌迪加尔高等法院混凝土顶棚

图3-34 昌迪加尔高等法院三原色壁柱

图3-35 昌迪加尔高等法院坡道

高等法院在设计上也和议会大厦一样考虑了“阳光”和“雨水”两大要素,为了获得两个问题的双重解答,柯布西耶采用了象征元素“雨伞”,他设计了长达100多米的钢筋混凝土顶棚(图3-33),顶棚下面是11个连续的拱壳。这个巨大的顶棚向上翻卷,将建筑的大部分罩住。由于顶棚和下面的主体建筑之间有一段空气层,当强烈的阳光照射在顶棚上时,空气层可以很好地隔绝热能,由此降低室内温度。与此同时,拱壳还可以让顶棚下的空气自由地流动,带走顶棚的温度,更好地起到了散热的作用,给室内一个舒适的温度。栅格是减少阳光直射的一个重要建筑形式,而高等法院的正立面阳光垂直照射的时间较长,所以除了栅格之外还在窗户前下部加了遮阳板,更好地起到防晒作用,侧面的防晒措施则采用尽量减少开窗的形式。高等法院尽可能做到通透,不封闭以利通风。建筑的正立面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有很大的开口,这里没有布置房间,而是布置了三根巨大的壁柱形成门厅,壁柱(图3-34)分别刷上三原色的颜色,增加了入口的可识别性,透过壁柱可以看到曲折的坡道(图3-35)。入口前也像议会大厦一样挖了巨大的水池,营造了良好的人工小环境。高等法院和议会大厦遥遥相望,它们之间是500多米宽的广场,广场上有“沉思之坑”和“张开的手”。

10)秘书处大楼

秘书处大楼长254米,高42米,包含了7个部门及相应的部长办公室,部长办公室集中在中央区(图3-36、图3-37)。整个建筑分为6个区,6个区彼此之间通过自上而下的伸缩缝分隔。建筑外立面和高等法院一样采用了垂直遮阳和水平遮阳。建筑外部均为裸露的混凝土。位于建筑前方和后方的2个巨大坡道也用混凝土建造,坡道的墙面上开了很多均匀分布的小窗,以特别的方式为每天早晚上下班的公务员的交通空间增加了趣味。垂直交通除了外部的坡道外,还有作为机械交通的内部电梯,对应的双跑楼梯嵌在由地面直通屋顶的脊柱似的楼梯间里。模度决定了建筑中标准办公室的基本剖面,建筑净高为3.66米,这一高度也被赋予到底层架空支撑空间和政府广场区入口层以及部长办公室[24]

图3-36 昌迪加尔秘书处大楼

图3-37 昌迪加尔秘书处标准层平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