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印度教石窟:造型和布局特点与佛教石窟的区别及代表例

印度教石窟:造型和布局特点与佛教石窟的区别及代表例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印度教教徒和佛教徒的宗教生活方式不一样,所以印度教的石窟和佛教石窟在造型和平面布局上是有所区别的。印度教的教徒没有佛教徒的修行生活,因此将石窟转变成集中式,不设置佛教徒修行的僧舍。圣所控制着印度教石窟的轴线,从入口至圣所发展石窟轴线。印度教石窟的平面受到其神庙的影响,模仿其空间构成开凿石窟寺。图1-26象岛石窟平面图1-27象岛石窟印度教石窟的代表有象岛和埃罗拉石窟。

印度教石窟:造型和布局特点与佛教石窟的区别及代表例

受后期佛教石窟影响,到5世纪,印度教也开始开凿石窟。印度教最早的石窟开采在乌德耶里,到6世纪中期,德干高原西北部的迦格修瓦里、巴达米、象岛等地也开凿石窟。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石窟有时开凿在一起,如位于印度西部马哈拉施特拉邦埃罗拉境内的34 座石窟中,有12 座佛教石窟、17 座印度教石窟、5 座耆那教石窟。此外在印度东南部也开凿石窟[16]

由于印度教教徒和佛教徒的宗教生活方式不一样,所以印度教的石窟和佛教石窟在造型和平面布局上是有所区别的。印度教的教徒没有佛教徒的修行生活,因此将石窟转变成集中式,不设置佛教徒修行的僧舍。由于崇拜的对象不同,印度教石窟内也没有象征佛陀的窣堵坡,而是凿刻湿婆[17]和毗湿奴[18]的造像以及大神们的神兽雕像等。在空间构成上,印度教石窟受到印度教寺庙影响,设置前殿、柱廊和圣所等。圣所控制着印度教石窟的轴线,从入口至圣所发展石窟轴线。有的石窟采用十字形双轴线控制,两条轴线都能够到达圣所。8世纪,石窟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整座寺院都由岩石雕刻而成的石窟寺。印度教石窟的平面受到其神庙的影响,模仿其空间构成开凿石窟寺。埃罗拉16窟——凯拉萨神庙模仿了前期遮娄其王朝[19]的毗楼博叉天(Virupaksa)寺庙,有门楼,前庭设置南迪堂,两侧立纪念柱。经过了门廊、楼厅、玄关大厅后被引向圣所。

图1-26 象岛石窟平面

图1-27 象岛石窟

印度教石窟的代表有象岛和埃罗拉石窟。象岛(图1-26、图1-27)上有很多石窟,其中有一座供奉湿婆(图1-28)的石窟最为著名。这座石窟平面呈十字形,拥有两个轴线的入口,分别位于东西两侧,每个入口都可以到达中央的内殿。从东侧入口进入的轴线上穿插着原先有南迪像的庭院、多柱廊结构、内殿和西侧庭院,另一条轴线通向湿婆的三面像。三面像华丽而宏伟,中间的脸庞庄严肃穆,代表创造者梵天,而另外两个头像一个是女性脸庞的喜天神,一个是男性脸庞的恐怖之神。

图1-28 湿婆像(www.xing528.com)

图1-29 埃罗拉16窟平面

图1-30 埃罗拉16窟之一

埃罗拉16窟(图1-29~图1-31)是埃罗拉石窟群中最重要且最著名的一个石窟,是世界上由整体花岗岩雕刻成的最大的石窟寺。石窟寺纵深约80米,宽约40米,高约32米,由门楼、祠堂、前殿和主殿四部分组成。神庙西面的入口处是一座方形门楼,进入门楼便是南迪的祠堂。祠堂两侧各有一根高约 18.3米的雕饰幢柱,幢柱两旁分别立着两只大象塑像。祠堂之后是前殿和主殿,两殿前后相连。前殿内部是柱廊结构,由 4 根一组的16 根列柱支撑。主殿高大雄伟,神像林立,三层庙塔精巧无比,四壁回廊雕像众多。这些雕像有的威武强悍,有的温柔欢快,神采各异,栩栩如生。雕刻题材主要取自史诗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的故事和湿婆的往世书神话。在神庙入口走廊处伫立着三尊河流女神浮雕,分别是恒河、亚穆纳河与瑟勒斯沃蒂河女神,女神雕像既保持着笈多古典主义的宁静、高贵、和谐,又充满着印度巴洛克式的优雅、华美、活泼,被公认为印度雕刻中女性美最高典范。

图1-31 埃罗拉16窟之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