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塔和窣堵坡的英文名都是“Stupa”,窣堵坡应该算是音译,但现在习惯称覆钵式的塔为“窣堵坡”,而尖顶的塔为佛塔。
窣堵坡是印度早期的主要佛塔形式,是一种实心的半球形建筑物,形态类似于坟堆。其功能是用于保存佛陀的圣骨以及遗物,是举行大型宗教仪式的场所,是信徒的崇拜对象。经历了上千年的演变,窣堵坡从一开始的存放遗物的地方,演变成被赋予了多种不同象征意义的崇拜对象。其被视为佛陀以及佛法的存在形式,代表了对后世得道高僧的纪念,代表了宇宙。
印度现存保存最好的窣堵坡是中央邦的桑契窣堵坡,其距离中央邦首府博帕尔(Bhopal)70公里。传说在公元前3世纪的孔雀王朝[1],阿育王[2]斥巨资建造84 000 座窣堵坡来收藏佛祖的84 000 份骨灰。经过两千多年的岁月涤荡,在中央邦桑契村附近的8 座窣堵坡仅存3 座,其中桑契窣堵坡是现存最早、最大且最完整的窣堵坡。
图1-1 桑契1号窣堵坡主塔
图1-2 桑契1号窣堵坡平、立面
图1-3 桑契1号窣堵坡北塔门
目前桑契1号窣堵坡为主佛塔(图1-1、图1-2、图1-3),直径达到36.6米,高度为16.46米。佛塔由3部分组成:圆形底座(Medhi)代表地球;穹顶的主体结构(Anda)代表天空;方形扶栏(Harmika)象征建筑超然一面,扶栏上的桅杆代表佛塔形成的3个虚构的螺旋。窣堵坡是用砖块和填充材料建成的同心结构,外面覆盖着石头。遗物盒被安放在“曼陀罗”的中点,代表着一种“宗教圣地”的完美定义——万物由此得到普照,万物由此获得回归。后来遗物盒被向下移动到了结构的最凹处,扶栏的代表意义也变换成世界中心虚构的宇宙山,而扶栏上的桅杆则被视为连接地面以上世界、地面世界和天堂的神柱[3]。佛塔周围的一圈围栏被作为佛教仪式的边界线,在仪式上,信徒要绕着塔按顺时针方向绕行。围栏起到了隔绝圣地和世俗的功能,同时它还象征着环绕宇宙的山系。桑契窣堵坡在4个基本方位设置了门,4个方向的门和坛场中心连接形成十字,在入口处围墙突出,让十字形变形成卍字形。卍字形在印度象征着太阳,引申义为时间,寓意着佛陀作为万物起源和作为空间和时间上的第一法则。(www.xing528.com)
在桑契1号窣堵坡附近的3号窣堵坡(图1-4)规模要小得多,朴素得多,而且只有一个入口,艺术价值不及1号窣堵坡,但因其墓室中安葬了佛陀的两个著名弟子舍利弗和目犍连的遗骨,因而具有重要的宗教意义。
3号窣堵坡有一条小路通向2号窣堵坡(图1-5)。2号窣堵坡建在人造平台上,外观和3号窣堵坡相似,但没有入口,陈列室并不在窣堵坡的中心。2号窣堵坡的栏杆上有精美的植物、人和动物的雕刻。
吠舍离现存的覆钵式窣堵坡(图1-6)建造于阿育王时期,为了纪念猴王供奉蜂蜜给佛而建造,在贵霜时代提升了佛塔的高度,在笈多时代进行了全面的修复。这座窣堵坡比较朴素,现存只剩半圆形主体,有4个入口台阶,但不能进入窣堵坡内。没有围栏和顶部的扶栏,有可能被毁,也有可能是本来就没有建造。吠舍离窣堵坡旁是阿育王柱(图1-7),高11米,顶部是一只面向窣堵坡的坐狮,石柱有笈多时代的文字雕刻,而不是常见的阿育王诰文[4]。
图1-4 3号窣堵坡
图1-5 2号窣堵坡
图1-6 吠舍离窣堵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