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适应过水、受力以及与路堤的衔接等方面的要求,涵洞由洞口、洞身以及附属工程部分组成,如图1-4-3所示。
图1-4-3 涵洞的组成
1—轨底;2—路肩;3—路堤;4—洞身;5—基础;6—沉降缝;7—翼墙;8—端墙;
9—雉墙;10—碎石垫层;11—垂裙;12—河床铺砌;13—锥体护坡;14—流向。
(一)洞 口
洞口位于洞身两端,起连接洞身和路堤边坡并诱导水流顺利地进出涵洞等作用。位于上游端的称入口,下游端的称出口。
常见的洞口形式有以下两种形式:
(1)八字式洞口(见图1-4-4):在端墙外的洞口两侧设有张开成八字形的翼墙。为缩短翼墙长度和便于设置锥体,在适当位置将翼墙折成与线路平行的雉墙,雉墙外为锥体。端墙、翼墙、雉墙之上均盖以帽石,整个洞口下设基础。
图1-4-4 八字式洞口
(2)端墙式洞口(见图1-4-5):由一道垂直于涵洞轴线的竖直端墙、盖于其上的帽石以及设于其下的基础组成。端墙外有收敛路堤边坡的附属工程——锥体。端墙式洞口构造简单,但泄洪能力小。
图1-4-5 端墙式洞口
1—端墙;2—锥体;3—保护层;4—防水层。(www.xing528.com)
(二)洞 身
洞身是涵洞的主要部分,它承担排水或交通任务,并承受路堤填土自重及由路堤填土传来的车辆活载压力。
由于压力对洞身中部作用大,而对洞身端部的作用较小,因此位于非岩石地基上的涵洞一般将洞身分段修建,其间设置沉降缝,以避免因受力不均匀导致洞身的不规则断裂。沉降缝用有弹性且不透水的材料填塞。为避免涵洞投入使用后,因洞身中部受力较大而下沉多,两端下沉少,以致中间淤积,或出现洞身下游逆坡现象,对于修建于非岩石地基上的涵洞,特将洞身中部的高程较理论设计高程再提高一数值Δ,称为上拱度(见图1-4-6)。
图1-4-6 预留上拱度示意图
(三)基 础
基础是洞口和洞身的一部分,主要有整体式和分离式两种(见图1-4-7)。孔径较小的涵洞一般采用整体式基础,若孔径较大且地质情况良好,则可采用分离式基础,以节约圬工。对于分离式基础,一般在分离的边墙与基础之间用片石砌成较薄的流水板。流水板与边墙基础之间留有纵向缝隙,板下设砂垫层。
图1-4-7 基础类型
对于圆形涵洞及其他封闭式截面的涵洞,若基底为石质或砂质土壤,且质地均匀、下沉量不大时,也可采用无基涵洞(不设圬工基础),但涵洞出入口节仍应设置基础。
(四)附属工程
涵洞的附属工程包括收敛路堤边坡并起导流作用的锥体,防止冲刷的河床及路堤边坡铺砌、改移和加固河渠的人工水道,提供养护人员工作方便的路堤边坡检查台阶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