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辛酉政变:故宫疑案揭秘

辛酉政变:故宫疑案揭秘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 慈禧入宫居住的储秀宫咸丰帝驾崩后,在大行皇帝棺材从避暑山庄运往北京皇宫的路上,发生了清宫政变。因为这场政变发生在辛酉年,被称为“辛酉政变”。下面以天为序,来看政变过程。十一月初一日,同治帝奉母后皇太后(慈安)、圣母皇太后(慈禧)御养心殿,开始实行垂帘听政。“辛酉政变”,宣告结束。“辛酉政变”引出的一个直接结果是,皇太后垂帘听政。

辛酉政变:故宫疑案揭秘

慈禧先世是海西女真叶赫部。当年清太祖落难逃亡途经叶赫时,叶赫贝勒杨吉砮见努尔哈赤年轻有为、器宇不凡,就许诺将自己的幼女嫁给他。杨吉砮死后,布寨和纳林布禄继为叶赫贝勒。后叶赫与建州为敌,叶赫贝勒布寨纠合九部联军进攻建州。努尔哈赤率军以寡击众,骁将额亦都将布寨斩杀马下。有资料说,努尔哈赤命将布寨的遗体劈为两半:一半留在建州,一半归还叶赫,从此叶赫与建州结下不共戴天之仇。叶赫贝勒纳林布禄因先父曾将妹妹孟古哲哲许给努尔哈赤,便派人将妹妹送到建州。后孟古哲哲生下一子,名皇太极,就是后来的清太宗。后来孟古哲哲病重,请求同母亲见一面,但被纳林布禄拒绝了。为此,孟古哲哲留下终生遗憾。后努尔哈赤发兵打败了叶赫,其部民归附建州。于是,在八旗满洲姓氏中,就有了叶赫那拉氏。

■ 慈禧太后像

慈禧太后的曾祖父吉郎阿曾任户部员外郎、曾祖母为宗室爱新觉罗氏,祖父景瑞曾任刑部郎中、祖母为瓜尔佳氏,父亲惠徵曾任安徽徽宁池太广道〔1〕道员,母亲姓富察氏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十二月,吏部对官员在京考察时,惠徵被列为一等,受到引见,并在军机处记名存档,以备道、府官员任用。(《清宣宗实录》卷四六四)后惠徵被任命为安徽徽宁池太广道。道,是个行政机构名,也是个官名,又称道员、道台。徽宁池太广道管辖皖南徽州府、宁国府、池州府、太平府、广德直隶州地区的分巡应属事务,驻芜湖。惠徵是个正四品的中级官员。太平天国洪秀全军至,安徽巡抚李嘉端奏:“安徽学政锡龄、宁池太广道惠徵,于贼至时,均有带印避至苏省及他府情事。”命严查,后不了了之。

慈禧太后原是八旗满洲一位普通格格。她的曾祖父、祖父、父亲三代都不是科举出身,因隶旗籍,进入官场。慈禧生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十月十日。那时八旗格格,除特殊者外,都要参加选秀女,入选者或在皇宫做答应、常在、贵人等,或分到王府做福晋等。慈禧生下来同其他旗人一样,有钱有粮,衣食无忧。慈禧进宫之前,没读过什么书,也没有社会阅历。咸丰元年(1851年)被选中入宫,这年她十七岁。咸丰六年(1856年)她生下一个儿子,就是载淳,后来的同治帝。咸丰帝只有载淳一个儿子,母以子贵,她由懿贵人、懿嫔、懿妃晋升到懿贵妃。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七日,是慈禧人生的转折点:咸丰帝驾崩,同治帝登极,自己做了皇太后。这一年,同治帝六岁,慈禧太后二十七岁,慈安太后二十五岁。

■ 慈禧入宫居住的储秀宫

咸丰帝驾崩后,在大行皇帝棺材从避暑山庄运往北京皇宫的路上,发生了清宫政变。因为这场政变发生在辛酉年,被称为“辛酉政变”。下面以天为序,来看政变过程。咸丰十一年(1861年):

七月

十五日,咸丰帝不豫,仍治事如常。皇长子(载淳)朝夕侍侧。

十六日,子刻,咸丰帝疾大渐。召御前大臣载垣、端华、景寿、肃顺,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承写朱谕。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

十七日,寅刻,咸丰帝崩于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命豫亲王义道、恭亲王奕訢、大学士周祖培、内大臣兼吏部尚书全庆,仍在京办事。

十八日,大行皇帝由烟波致爽殿移于澹泊敬诚殿大殓。

八月

初四日,以醇郡王奕譞为正黄旗汉军都统。

初七日,颁大行皇帝遗诏。

十一日,同治帝召见载垣等八人。因御史董元醇上《敬陈管见折》,内称:请皇太后暂时权理朝政,俟数年后,亲裁庶务,再行归政;又请于亲王中简派一二人,令其辅弼;再请在大臣中间派一二人,充皇帝师傅。(《清史稿•穆宗本纪》卷二十一)以上三条,深合帝意。关于皇太后垂帘之仪,著一并会议具奏。

九月

二十一日,同治帝以奉移梓宫回京日期,诣几筵前祗告,行礼。

二十二日,同治帝诣几筵前行启奠礼。向夕,复诣几筵前行辞奠礼。

二十三日,恭奉大行皇帝梓宫,由避暑山庄启驾。同治帝在丽正门外,跪送梓宫登轝后,先到喀喇河屯行宫跪迎灵驾。

二十四日,同治帝诣芦殿行早奠礼,跪送梓宫启行。随后恭奉母后皇太后、圣母皇太后启跸,由闲道先行到常山峪。是日,驻跸常山峪行宫。

二十五日,同治帝与两宫太后驻跸两间房行宫。

二十六日,同治帝与两宫太后驻跸要亭行宫。

二十七日,同治帝与两宫太后驻跸密云县行宫。是夜,醇郡王奕譞带兵将顾命大臣、御前大臣、内务府大臣、领侍卫内大臣、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肃顺逮捕,押送到宗人府幽禁。肃顺见载垣、端华已在此关押。

二十八日,同治帝与两宫太后驻跸南石槽行宫。

二十九日,同治帝在德胜门外关厢接驾后,奉两宫太后回到皇宫。

三十日,京师戒严。同治帝诣绥履殿,问母后皇太后安;又到平安室问圣母皇太后安。命载垣、端华、肃顺著即解任,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著退出军机处。谕醇郡王奕譞著即来京。又谕:著派睿亲王仁寿、醇郡王奕譞,将肃顺即行拏问,酌派妥员押解来京,交宗人府听候议罪。(www.xing528.com)

十月

初三日,皇考大行皇帝灵驾到京。同治帝到德胜门外跪迎。梓宫入乾清宫。

初四日,以郑亲王端华暂署行在步军统领。

■ 奕譞(中)

初六日,召见议政王、军机大臣、恭亲王奕訢、睿亲王仁寿、惠亲王绵愉、惇亲王奕誴、醇郡王奕譞、钟郡王奕詥、孚郡王奕譓等,先谕对八大臣的处置,均无异词。于是宣谕对顾命八大臣的处置:载垣、端华赐令自尽,肃顺斩立决,景寿革职,穆荫革职发往军台赎罪,匡源、杜翰、焦佑瀛均革职。

初九日,同治帝在太和殿举行登极大典,以次年为同治元年(1862年)。

十一月

初一日,同治帝奉母后皇太后(慈安)、圣母皇太后(慈禧)御养心殿,开始实行垂帘听政。

“辛酉政变”,宣告结束。“辛酉政变”引出的一个直接结果是,皇太后垂帘听政。于此,作以下分析。

第一,精密安排,适得其反。咸丰帝临终前精心安排,力求达到帝后与枢臣两股势力平衡,帝后中慈安太后与慈禧太后平衡,枢臣中宗室大臣与军机大臣平衡。帝后势力中幼帝六岁,慈安太后二十五岁,慈禧太后二十七岁。表面来看,辅臣势力大,但为什么帝后势力反而赢了?

第二,宗室势力,事变关键。两宫太后自感势单力薄,便同在野派宗室“八王”——恭亲王奕訢,睿亲王仁寿、惠亲王绵愉、惇亲王奕誴、豫亲王义道、醇郡王奕譞、钟郡王奕詥、孚郡王奕譓等联合,以恭亲王奕訢为首。在庙堂上,帝后、辅臣、帝胤三股势力中,帝后与帝胤联合,以二比一击败辅臣势力,赢得胜利。

第三,双方之争,在于权力。政变双方争夺的是什么?严格说来,“辛酉政变”双方争的不是国体、政体,也不是国策、治策,而是权力、财富。这从同治帝谕旨的表述可以看出:

■ 养心殿东暖阁太后垂帘听政处

朕御极之初,即欲重治其罪,惟思伊等系顾命之臣,故暂行宽免,以观后效。孰意八月十一日,朕召见载垣等八人,因御史董元醇《敬陈管见》一折,内称:请皇太后暂时权理朝政,俟数年后,朕能亲裁庶务,再行归政;又请于亲王中简派一二人,令其辅弼;又请在大臣中简派一二人,充朕师傅之任。以上三端,深合朕意。虽我朝向无皇太后垂帘之仪,朕受皇考大行皇帝付托之重,惟以国计民生为念,岂能拘守常例?此所谓事贵从权。特面谕载垣等著照所请传旨。该王大臣奏对时,哓哓置辩,已无人臣之礼,拟旨时又阳奉阴违,擅自改写,作为朕旨颁行。是诚何心!且载垣等以不敢专擅为词,此非专擅之实迹乎!总因朕冲龄,皇太后不能深悉国事,任伊等欺蒙,能尽欺天下乎!此皆伊等辜负皇考深恩。朕若再事姑容,何以仰对在天之灵,又何以服天下公论!载垣、端华、肃顺著即解任;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著退出军机处。派恭亲王会同大学士、六部九卿、翰詹科道,将伊等应得之咎,分别轻重,按律秉公具奏。至皇太后应如何垂帘之仪,著一并会议具奏。特谕。(《清穆宗实录》卷五)

由上可见,赞成或反对董元醇《敬陈管见折》,是这次政变中双方对垒的焦点。其三端敬陈,关键是太后垂帘听政。因此,太后垂帘听政或顾命大臣辅政,是“辛酉政变”的核心所在。

第四,胜败之因,在于时间。从上面所列时间表可以看出:

其一,时间拖得太长。从七月十七日咸丰帝崩逝,到十月初六日政变结束,中间长达七十九天,给帝后和帝胤势力以充足的准备时间。

其二,大行皇帝梓宫在途十一天,帝后因从闲道在途六天,比灵驾提前五天到京。帝后与帝胤发动政变的准备就是在这五天中实施的。顾命大臣却随灵轝在途,依礼行进,毫无戒备。

其三,其间,八大臣随驾灵轝洋洋自得,帝后与帝胤却在磨刀霍霍。顾命大臣俯首就擒,帝后帝胤掌控皇权。

第五,太后垂帘,加速清亡。“辛酉政变”,垂帘听政,是清朝历史的一大变局。先是,清太祖遗位,采取八大贝勒共议制。清太宗身后,采用七王公推制。顺治遗位则由顺治皇帝、孝庄太后等共同商量而定——四大臣辅政制,这是清朝第一次不由王公贵族,而由异姓贵族辅政。康熙帝晚年立废反复,最后由皇四子胤禛夺取皇位。雍正之后,秘密立储,储君由皇帝一个人秘密决定。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皆由先帝决定。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后,光绪帝宣统帝都由太后叶赫那拉氏一人决定。这表明:

■ 同治帝绘《祝万年图》

其一,皇位继承不由帝系爱新觉罗氏皇帝谕定,而由后系叶赫那拉氏决定;

其二,皇位继承人在帝后双方血缘交合点上确定——光绪帝父亲为咸丰帝之弟奕譞、生母为慈禧太后之妹叶赫那拉氏。奕譞之孙溥仪即宣统帝,也含有爱新觉罗与叶赫那拉两氏家族的血胤。

由上可见,清帝皇位继承人,最后从慈禧太后夫家与娘家血缘中选出。四岁的载湉(光绪帝)、三岁的溥仪(宣统帝)作为大清国的元首,并由慈禧太后主政,“漠然不知阴雨之已至,一发而不可复收。天欤人欤,亡也忽诸”!(《清史稿•诸王传•论曰》卷二二一)岂能怨天,自作自亡!

当然,在大清晚期庙堂之上,除了满朝昏庸之辈,也有清醒之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