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故宫疑案:咸丰帝避免专权局面的错误布局

故宫疑案:咸丰帝避免专权局面的错误布局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咸丰帝的旨意是在他死后,由皇后钮祜禄氏、懿贵妃叶赫那拉氏与八大臣联合执政,避免出现八大臣专权的局面,也避免出现皇后钮祜禄氏与懿贵妃叶赫那拉氏专权的局面。当时奕訢三十岁、慈禧二十七岁、慈安二十五岁,咸丰帝可能吸取了睿亲王多尔衮摄政引起叔嫂、叔侄矛盾的教训,从而有所避讳。

故宫疑案:咸丰帝避免专权局面的错误布局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五日,咸丰帝在热河行宫病重。十六日,他在烟波致爽殿寝宫,谕:“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又谕:“命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赞襄政务。”(《清史稿•穆宗本纪》卷二一)以上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同治“赞襄政务八大臣”即“顾命八大臣”。

当时,朝廷的主要政治势力,可以分为三股:

第一,朝臣势力。其代表是顾命“赞襄政务”八大臣——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下面逐个对他们进行分析:

载垣:为宗室,康熙帝第十三子怡亲王允祥之五世孙,承袭亲王爵。道光时,任御前大臣,临终受顾命。咸丰继位后,为宗人府宗正,领侍卫内大臣。扈从咸丰帝逃难到承德避暑山庄。同端华、肃顺相结,资深位重,权大势张。

■《 咸丰遗诏》

端华:为宗室,清开国奠基者之一舒尔哈齐之子、郑亲王济尔哈朗之后,道光年间袭郑亲王爵,授御前大臣。道光帝死,受顾命。咸丰继位后,为领侍卫内大臣。扈从咸丰帝逃难到承德避暑山庄。端华与弟肃顺同朝用事。

景寿:为恭亲王奕訢同母妹固伦公主的额驸,官御前大臣。

肃顺:为宗室,郑亲王济尔哈朗之后,端华之弟。道光时为散秩大臣。咸丰帝继位后,由护军统领授御前侍卫。又任左都御史、理藩院尚书、都统,后任御前大臣、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同其兄郑亲王端华及怡亲王载垣互相依靠,排斥异己,掌握大权。

穆荫:满洲正白旗人,军机大臣、兵部尚书、国子监祭酒(非进士特旨)。曾作为钦差大臣同英法联军议和,并扣押巴夏礼送到北京,把事情闹大,后改派护驾热河。

匡源:道光进士,军机大臣。

杜翰:咸丰帝师傅杜受田之子。因咸丰帝感激师傅杜受田,授其子杜翰为军机大臣。后来杜翰力驳董元醇请两宫太后垂帘听政之议,受到肃顺等人的赞赏。

焦佑瀛:道光举人,军机章京、军机大臣,依附权臣肃顺,诏旨多出其手。

上述咸丰帝临终顾命、“赞襄政务”的八位大臣,主要分为两部分:载垣、端华、肃顺、景寿四人为宗室贵族和军功贵族;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四人为军机大臣。当时军机大臣共有五人,其中文祥兼户部左侍郎(尚书为肃顺兼),因上言力阻“北狩”而被留在北京,是军机大臣中唯一一个被排除在“赞襄政务”大臣之外者。

第二,帝胤势力。咸丰帝死时,道光帝九个儿子中健在的还有五阿哥惇亲王奕誴(三十一岁)、六阿哥恭亲王奕訢(三十岁)、七阿哥醇郡王奕譞(二十二岁)、八阿哥钟郡王奕詥(十八岁)、九阿哥孚郡王奕譓(十七岁)等。时恭亲王奕訢、醇郡王奕譞等,都年富力强。

大敌当前,咸丰皇帝和军机大臣、御前大臣、内务府大臣等,多逃到避暑山庄,几乎没有一个人身临前线。而恭亲王奕訢和醇郡王奕譞只是空有爵位的闲散亲王、郡王,既不是大学士,也不是军机大臣,更不是御前大臣或内大臣,却要挺身留在第一线,处理乱摊子。奕訢等本来就对咸丰帝登上皇位心怀不满,且被免掉军机大臣、宗人府宗令、八旗都统等职,要往承德奔丧又遭到拒绝。特别是他作为咸丰皇帝的血亲而未被列入顾命大臣,于情于理,都不妥当。旧怨新恨,汇聚一起。(www.xing528.com)

况且,恭亲王奕訢不是孤立的一个人,他同诸位兄弟——没有官职的醇郡王奕譞等联合起来,又同帝后势力联合起来,再同朝中顾命大臣以外的势力联合起来,成为朝中一股最强大的政治势力。

■ 恭亲王奕訢

第三,帝后势力。就是六岁的同治皇帝和两宫太后——东太后慈安和西太后慈禧。他们虽是孤儿寡母,但在帝制时代却是皇权的核心。咸丰帝在临终之前,特制“御赏”“同道堂”两枚印章,作为日后颁布诏谕的符信。就是说,奏折“经赞襄大臣拟旨缮进,俟皇太后、皇上阅后,上用‘御赏’下用‘同道堂’二印,以为凭信”。这两枚印章,“御赏”之章为印起,“同道堂”之章为印讫。将“御赏”章,交皇后钮祜禄氏收掌;而将“同道堂”章交皇太子载淳收掌。因载淳年幼,“同道堂”章实际上是由其生母懿贵妃叶赫那拉氏掌管。咸丰帝的旨意是在他死后,由皇后钮祜禄氏、懿贵妃叶赫那拉氏与八大臣联合执政,避免出现八大臣专权的局面,也避免出现皇后钮祜禄氏与懿贵妃叶赫那拉氏专权的局面。显然,东太后慈安和西太后慈禧的实权在八大臣之上,因为她们均有对于八大臣军政大事决策不予盖章的否决权。如果东太后慈安和西太后慈禧不加盖“御赏”和“同道堂”这两枚起、讫之章,那么八位“赞襄政务”大臣是发不出任何“诏书”和“谕旨”的,“赞襄政务”八大臣之议决均不能生效。相反,由内臣拟旨的诏谕则可不经过顾命八大臣同意,加盖“御赏”与“同道堂”两章而生效。因此,帝后势力是朝廷中最为重要的政治势力。

在对待顾命大臣的态度上,帝后一方同帝胤一方的立场是一样的,他们联合起来共同对付顾命八大臣。将朝臣、帝胤、帝后三个政治集团的政治力量作对比,显然帝胤势力与帝后势力更占优势。

“赞襄政务”八位大臣的特点是:满洲贵族(宗室贵族、军功贵族、八旗贵族)与军机大臣的结合。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权力平衡的结构,其实不然。因为咸丰帝没有把帝胤贵族的势力纳入到“赞襄政务”的权力系统内。比如说,若是起用恭亲王奕訢“摄政”、“议政”、“辅政”或“赞襄”,后来的情况会不一样。当时奕訢三十岁、慈禧二十七岁、慈安二十五岁,咸丰帝可能吸取了睿亲王多尔衮摄政引起叔嫂、叔侄矛盾的教训,从而有所避讳。但是从后来慈禧太后一度重用奕訢的情况来看,这对叔嫂之间的政治结合是难以避免的。如果单从人数上看,“赞襄政务”大臣八人;两宫太后+同治皇帝+帝胤贵族的奕訢、奕譞才五个人,且帝、后为孤儿寡母。然而,两宫太后+同治皇帝+帝胤贵族奕訢、奕譞、奕詥、奕誴、奕譓等,却代表了两个强大的政治集团和两股强大的政治势力。

■“ 御赏”与“同道堂”章

■ 慈安太后像

因此,咸丰帝临终前关于“赞襄政务”八大臣的安排,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没有将朝廷三股政治势力加以平衡,特别是咸丰帝对慈禧与奕訢两人的政治潜能和权力失衡形成的政治危局,认识不够,估计不足。其结果是:帝后势力同帝胤势力相结合,发动宫廷政变即“辛酉政变”,摧毁了“赞襄政务”八大臣集团,代之以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訢联合主政,继而出现慈禧太后专权的局面。这是咸丰帝生前根本没有预料到的。“赞襄政务”八大臣在“辛酉政变”中政治力量不占优势,其迅速失败的结局也就不足为奇了。

回顾咸丰帝十二年的君主历程,他没想到的是:

其一,在他主政时,中国首都第一次被外国人控制(占领);

其二,在他主政时,中国约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割出去,面积大致相当于十个江苏省或十个浙江省;

其三,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六代帝王一百五十多年苦心经营的“万园之园”圆明园,惨遭洋人焚掠;

其四,他苦心安排由八大臣辅佐六岁同治皇帝,结果自己遗体尚在运回北京的途中,便发生了“辛酉政变”,彻底打乱了他精心谋划的政治布局。

咸丰皇帝临终前没能正确平衡统治集团的核心政治力量,导致了“辛酉政变”的发生,从而出现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局面,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帝制时代的最后五十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