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立福临继承皇位之议,出自郑亲王济尔哈朗,依据史料,阐述如下。
第一,四大亲王态度。当时最有影响的四位和硕亲王——礼亲王代善抱明哲保身态度,以年老多病为由,不想也没有实力卷进这场政治旋涡;肃亲王豪格与睿亲王多尔衮角力,互不相让,双方僵持;郑亲王济尔哈朗虽是努尔哈赤胞弟舒尔哈齐之子,但地位在睿亲王多尔衮和肃亲王豪格之上,在这场宫廷斗争中扮演着重要的政治角色。他比较超脱而能起协调作用。因为:一则,济尔哈朗虽是舒尔哈齐之第六子,但自幼被伯父努尔哈赤养育宫中;二则,济尔哈朗小皇太极七岁,两人情谊如同胞;三则,阿敏被夺旗后,济尔哈朗成为镶蓝旗的主旗贝勒;四则,济尔哈朗屡经疆场,军功显赫;五则,济尔哈朗年四十五,序齿仅亚于代善,比多尔衮年长十三岁;六则,济尔哈朗受清太宗信任倚重,被封为和硕郑亲王;七则,济尔哈朗既是多尔衮的堂兄,又是豪格的堂叔,便于两方协调。八则,济尔哈朗表面憨厚而内心机敏,在关键时刻提出重要政议。所以,郑亲王济尔哈朗在崇政殿议商皇位继承而陷于僵局之时,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让既是皇子,又不是豪格的福临继位。
第二,济尔哈朗辅政。郑亲王济尔哈朗因倡立福临继位之功,而得到担任辅政王的政治回报,且其位次在睿亲王多尔衮之前,辅政亲王的政治地位,较和硕亲王更高一层。当时为何不由代善、豪格,而由济尔哈朗辅政?显然,代善在这场严重而激烈的政治斗争中,没有作出有利于胜利一方的贡献。豪格则与多尔衮对立,如二人同时辅政,会出现两虎相争的局面。至于济尔哈朗,有学者解释说,多尔衮拉济尔哈朗辅政,是因为他“非属皇室直系,当然无法与多尔衮并肩,也决不会与之争夺权势”。在宫廷激烈斗争态势下,济尔哈朗出任辅政王,既不是情愫之事,也不是弱势之因,而是政治势力角逐的结果。
愚以为,济尔哈朗之所以为辅政王,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原有“谋立肃王为君,以上(福临)为太子”之私议,当肃亲王继位受阻,退而求其次就是拥立福临。二是,他提出了福临继位这一折中方案,皇子继统,皇叔辅政,理所当然,众王接受。三是,他因私下表示拥立豪格,而为两黄旗大臣所认同。四是,他同代善父子无恶,而为两红旗王大臣所认可。五是,他非帝统血胤,对多尔衮兄弟构不成政治威胁,而为两白旗三王及其大臣所接受。六是,他执掌镶蓝旗并同正蓝旗有历史渊源,而能够为两蓝旗大臣所服从。综上所述,可以说,济尔哈朗是当时皇位继承矛盾对立两方最合适的协调者——史载,肃亲王豪格派何洛会、扬善同郑亲王密商,两黄旗大臣曰:“定立我为君,尚须尔议。”济尔哈朗回答道:睿亲王多尔衮“尚未知,待我与众商之”。(《清世祖实录》卷三七)这说明郑亲王济尔哈朗同争位角力的两方都能对话,他不仅有可能,而且实际上提出协调矛盾双方的方案,而首议拥立福临继位。
■ 顺治帝像
在这里,附论立福临的一个理由。皇太极死时除其长子豪格和九子福临外,还有六位儿子在世:四阿哥叶布舒十七岁、五阿哥硕塞十六岁,均已成年,若立为君,无需辅政;六阿哥高塞和七阿哥常舒虽均比福临年长一岁,但其生母皆为庶妃;十阿哥韬塞不仅年幼,且其生母氏族不明,地位更低;十一阿哥博穆博果尔虽其生母为麟趾宫贵妃,但年仅三岁,又太幼小。皇九子福临则在年龄长幼与生母身份方面均占优势:福临年龄不算太大(太大不便摄政),也不算太小;其生母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既是孝端文皇后之侄女,又是永福宫庄妃。所以,仅从当时年龄与其生母身份来说,拥立福临当是皇子中除豪格之外的最佳选择。但济尔哈朗拥立福临后,于顺治四年(1647年)二月被多尔衮罢其辅政王,一年后又被多尔衮降为郡王。这是多尔衮对济尔哈朗不拥立自己而拥戴福临的一个政治报复,也是多尔衮谋求独揽朝纲的一项举措。
第三,睿王权衡利弊。睿亲王多尔衮在两黄、两红和两蓝六个旗不支持的情势下,若自己强行登极,只有两白旗支持,不支持者与支持者,其比例为六比二,明显不占优势,还势必引起两白旗与两黄旗的火拼,其后果可能是两败俱伤。解决皇位继承难题的途径不外三条:一是强自为君,得不到两黄、两红、两蓝旗的赞同,还会引发两黄旗的强烈反对;二是让豪格登极,多尔衮自己既不甘心,还怕遭到豪格报复;三是让年幼的皇子福临继位,而自己同济尔哈朗辅政,可收一石三鸟之利——打击豪格、摄政掌权、避免内讧。显然,在上述三种解决办法中,以第三种解决办法比较切实可行,两黄旗、两白旗、两红旗、两蓝旗各方都可以接受。睿亲王多尔衮能识时务、聪睿机智,他在权衡利弊之后,回应说:我赞同黄旗大臣“立皇子”的意见,而肃亲王豪格既然没有继统之意,所以就立先帝第九子福临;但他年龄还小,由郑亲王和我辅政,待新君年长之后“当即归政”。众赞同,议遂定。
第四,顺治帝的肯定。福临当时尚在冲龄,不了解继位政争内幕,后来逐渐知道当年的故事。待多尔衮病死,自己亲政之后,即表彰皇叔济尔哈朗当年功绩,赐予其金册金宝。对此,《清世祖实录》记载:
我太祖武皇帝,肇造鸿基,创业垂统,以贻子孙。太宗文皇帝继统,混一蒙古,平定朝鲜,疆圉式廓,勋业日隆。及龙驭上宾,宗室众兄弟,乘国有丧,肆行作乱,窥窃大宝。当时尔与两旗大臣,坚持一心,翊戴联躬,以定国难。……睿王心怀不轨,以尔同摄朝政,难以行私,不令辅政,无故罢为和硕亲王。及朕亲政后,知尔持心忠义,不改初志,故锡以金册、金宝,封为叔和硕郑亲王。(《清世祖实录》卷六三)
上面顺治帝福临明确谕示:济尔哈朗在诸王议立自己为帝时,有首议之功。福临的这番话,说出了当时的内情。郑亲王之功,在拥立福临。
■“大清嗣天子宝”金印
细分析,有八则:
其一,册文中明白清楚地说:当太宗皇帝去世国丧之时,“宗室众兄弟,乘国有丧,肆行作乱,窥窃大宝”。这显然指的是皇叔睿亲王多尔衮、英郡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和皇侄颖郡王阿达礼。(www.xing528.com)
其二,在这宗社危难之时,是谁站出来翊戴福临继位呢?册文里没有提代善,没有提豪格,也没有提多尔衮,与会的四大亲王除前三人外,剩下的只有济尔哈朗。
其三,册文又明白清楚地说:“当时尔与两旗大臣,坚持一心,翊戴朕躬,以定国难。”在这里,“尔”即济尔哈朗,在崇政殿议立嗣君的最高贵族会议上,倡言“翊戴朕躬,以定国难”。
其四,在上文,“两旗大臣”即两黄旗大臣。他们没有出席崇政殿议立嗣君的最高贵族会议,索尼与鳌拜虽与会,但会议刚开始不久因抢先发言而被多尔衮勒令退席,只能在会外起策应作用。
其五,郑亲王济尔哈朗翊戴福临的倡言,得到礼亲王代善、肃亲王豪格等人的赞同。
其六,于是,睿亲王多尔衮才“应之”、才赞同,即《秘密状启》中“九王应之曰”和“汝等之言是”的记载。
其七,至于顺治元年(1644年)十月,为多尔衮“建碑立绩”,那是摄政睿亲王自我表彰所为。
第五,王公大臣同誓。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英郡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颖郡王阿达礼等十九位王公共同誓书,昭告天地:“不幸值先帝升遐,国不可无主,公议奉先帝子(福临),缵承大位,嗣后有不遵先帝定制,弗殚忠诚,藐视皇上幼冲,明知欺君怀奸之人,互徇情面,不行举发,及修旧怨,倾害无辜,兄弟谗构,私结党羽者,天地谴之,令短折而死。”(《清世祖实录》卷一)八旗大臣阿山等也立誓要竭诚事君。郑、睿二王,特立誓辞:“今公议以济尔哈朗、多尔衮,辅理国政。我等如有应得罪过,不自承受,及从公审断,又不折服者,天地谴之,令短折而死。”以上三份誓词,都有“公议”二字,表明是经过王贝勒大臣会议集体决定的。济尔哈朗拥立福临继承皇位之议,最后得到诸亲王、郡王、贝勒等王公大臣的认同。
综上所述,郑亲王济尔哈朗在崇政殿诸王皇位继承会议上,鉴于豪格与多尔衮争夺皇位陷于僵局,从大局出发,平衡各旗利益,提出折中方案,首议由福临继承皇位,得到多尔衮的回应,也得到诸王贝勒公议。清太宗皇太极遗位争夺的结果,既不是角力一方的肃亲王豪格,也不是角力另一方的睿亲王多尔衮,而是由第三者——六岁的福临继承遗位。福临缵承皇位,是当时政治与军事、帝胤与血缘、智谋与达变、明争与暗斗,诸种因素相互斗争与相互均衡的结果。这个方案与结果,对于四位和硕亲王来说——于礼亲王代善无利无弊,于睿亲王多尔衮有利有弊,于肃亲王豪格无利有弊,于郑亲王济尔哈朗则有利无弊。所以,皇太极遗位由福临继承,得益最大的四个人是:福临、孝庄太后〔1〕、济尔哈朗和多尔衮。
■ 摄政王谕诸王大臣令旨
皇位在肃亲王豪格同睿亲王多尔衮之间角逐,结果却由第三者——六岁的福临继承。清史界普遍认为:拥立福临继位之议,出自睿亲王多尔衮。笔者对多尔衮拥立福临说的史料依据《沈阳状启》,进行了全面剖析,并列举《顺治上谕》等文献,进行历史逻辑分析,提出新的见解:拥立福临继承皇位之首议,出自郑亲王济尔哈朗。从此,在清代史、满洲史上开了一个幼童继承皇位的先例,开启清朝皇位与皇权产生分离的状态。其后由八岁的康熙、六岁的同治、四岁的光绪和三岁的宣统继承皇位,在清入关后的十帝中竟占了五位。也都是皇位与皇权分离,或为亲贵摄政辅政,或为皇太后垂帘听政。《清史稿•诸王传》论曰:大清皇朝,亲贵用事,“以摄政始,以摄政终”。(《清史稿•诸王一》卷二一五)论其影响,可谓深远!六龄稚童福临继位,二王摄政,燕京定鼎;三龄幼童溥仪继位,醇王摄政,清祚覆亡。论者谓有天焉,诚一代得失也!
总之,既往论者,多认为顺治继位出自睿亲王多尔衮之首议。笔者提出另一粗浅看法:就是由郑亲王济尔哈朗首议,睿亲王多尔衮附议,在礼亲王代善和肃亲王豪格不反对局面下,出现立六岁的福临继承皇位,由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辅政(摄政)的格局,结束了一场宫廷政治危机,避免了兵戎相见、骨肉相残的悲剧,进而满洲贵族出现新的团结,进而清军入关、定鼎北京、入主中原、一统华夏。至今一些人认为:顺治继位仍是个清宫历史之谜。
〔1〕 高阳:《清朝的皇帝》载:“世祖可能为多尔衮的私生子”“至于选立六岁的福临继承皇位,自然是由于孝庄太后之故”云云。此为小说家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