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楊寬生平與學術編年古史新探

楊寬生平與學術編年古史新探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墨學非本于印度辨》,《大陸雜志》第1卷第6期;後收入《楊寬古史論文選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87—701頁。《先秦的論戰——中國學術史上最有價值的一頁》,《大陸雜志》第1卷第8期;後收入《楊寬古史論文選集》,第702—714頁。《論墨學絶非本于印度再質胡懷琛先生》,《歷史科學》第1卷第3—4期。《略論共工與鯀之傳説》,上海《大美晚報·歷史周刊》1936年2月25日第16期第3版。

楊寬生平與學術編年古史新探

賈鵬濤 高智群

1914年 先生一歲

二月二十五日(農历一月十二日),生於江蘇青浦縣白鶴江鎮(今上海青浦白鶴鎮),名寬,字寬正。

父親公衡,字子阿。母親素漢。

1917年 先生四歲

妹畹蘭生。

1919年 先生六歲

秋,上新式學校鶴溪小學,校長爲其大伯父公權。公權字恢吾,青浦著名的教育家。

1920年 先生七歲

大弟容生。

1922年 先生九歲

父親在當地名醫何子祥指導下學習中醫内科有成,回白鶴江鎮挂牌行醫,大招牌上寫着:世儒醫 何子祥門人 楊宰阿男婦大方脈。

1923年 先生十歲

小弟宓生。

秋,開始讀高級小學。

1924年 先生十一歲

因“齊盧戰争”爆發,全家逃亡上海,待返家後,家中財物被土匪洗劫一空。

1926年 先生十三歲

夏,考取省立蘇州第一師範。

購得孫詒讓《墨子間詁》(上海掃葉山房石印本),爲第一部通讀的古書。

1927年 先生十四歲

蘇州省立第一師範與省立第二中學合併,成爲蘇州中學。

求學第一年,養成了兩个習慣:一爲逛舊書店,二爲學吹民間樂器京胡和月琴。

1929年 先生十六歲

因家境不寬裕,直升蘇州中學高中部師範科。

時爲先生上課的有吕叔湘、楊人楩等,還聽過胡適、顧頡剛、錢穆的演講。

1930年 先生十七歲

將《墨經校勘研究》投寄《燕京學報》,主編容庚回信言凖備采用,但被接任主編顧頡剛壓着未發表。

1931年 先生十八歲

第一篇文章《埃及古算考略》發表在《蘇中校刊》。

《墨學分期研究》投寄吴宓主編的《學衡》,吴宓回信采用,但遲至一九三三年七月才發表。

隨蘇州組織的全城所有高中生進京(南京)請願,要求政府抗日。

《埃及古算考略》,《蘇中校刊》第53、54期。

1932年 先生十九歲

七月,考入上海私立光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師從蔣維喬、吕思勉、錢基博。

《墨經考》,《江蘇教育》第1卷第9期。

《墨學非本于印度辨》,《大陸雜志》第1卷第6期;後收入《楊寬古史論文選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87—701頁。

《墨子更非回教辦》,《枕戈》第15期。

1933年 先生二十歲

連續發表多篇墨學文章後,研究重點漸轉入古史研究。

母親去世。

《淞滬抗戰紀實》,上海小説林書店,1933年。

《墨經宇宙論考釋》,《大陸雜志》第1卷第7期。

《先秦的論戰——中國學術史上最有價值的一頁》,《大陸雜志》第1卷第8期;後收入《楊寬古史論文選集》,第702—714頁。

《墨學分期研究》,《學衡》第79期。

《論墨學絶非本于印度再質胡懷琛先生》,《歷史科學》第1卷第3—4期。

《盤古傳説試探》,《光華大學半月刊》第2卷第2期。

《墨子引書考辨》,《光華大學半月刊》第2卷第3期。

《禹治水傳説之推測》,《民俗周刊》第116、117、118合刊。

《墨子各篇作期考》,《學藝》第12卷第10期。

1934年 先生二十一歲

在蔣維喬的指導下,開始與同學沈延國、趙善詒從事《吕氏春秋》的校勘和注釋。

《名家言釋義》,《光華大學半月刊》第2卷第8期。

《名家言釋義》續,《光華大學半月刊》第2卷第9期;後收入《楊寬古史論文選集》,第733—751頁。

《墨子引書考駁議》,《大學》第1卷第6期。

1935年 先生二十二歲

十一月,與鄭師許一起編輯華文《大美晚報·歷史周刊》。一九三七年一月一日後,鄭師許赴廣東省立勷勤大學任教後,此周刊由先生一人主編,該刊前後共出版七十三期。

“一二·九”運動爆發後,先生隨光華大學學生至上海市政府請願。

《墨經寫式變遷考》,《學藝》第14卷第1期。

吕氏春秋匯校叙例》,《制言半月刊》第1期(與蔣維喬、沈延國和趙善詒合撰)。

《吕氏春秋佚文輯校》,《制言半月刊》第3期(與蔣維喬、沈延國和趙善詒合撰)。

《今月令考》,《制言半月刊》第5期;後收入《楊寬古史論文選集》,第1—13頁(與蔣維喬、沈延國和趙善詒合撰)。

《墨經義疏通説》,《制言半月刊》第7期。

《吕氏春秋板本書録》,《人文月刊》第6卷第4期(與蔣維喬、沈延國和趙善詒合撰)。

《諸子正名論》,《學術世界》第1卷第5期;後收入《楊寬古史論文選集》,第752—763頁。

《墨經科學辨妄》,光華大學中國語文學會著,《中國語文學研究》,第29—70頁;《中國語文學研究》收入《民國叢書·第四編50》,上海書店出版社,1992年。

《略論古史傳説》,上海《大美晚報·歷史周刊》1935年11月11日第1期第3版。

《略論湯禱傳説》,上海《大美晚報·歷史周刊》1935年12月2日第4期第3版。

《再論湯禱傳説》,上海《大美晚報·歷史周刊》1935年12月17日第6期第3版。

《略論鯀禹之神話傳説》,上海《大美晚報·歷史周刊》1935年12月31日第8期第3版。

1936年 先生二十三歲

四月,未畢業即被聘爲上海市博物館藝術部研究幹事。

六月,自光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

《略論盤古傳説》,上海《大美晚報·歷史周刊》1936年1月21日第11期第3版。

《略論盤古傳説》續,上海《大美晚報·歷史周刊》1936年1月29日第12期第3版。

《略論五帝傳説》,上海《大美晚報·歷史周刊》1936年2月18日第15期第3版。

《略論共工與鯀之傳説》,上海《大美晚報·歷史周刊》1936年2月25日第16期第3版。

《器物創造傳説表》,上海《大美晚報·歷史周刊》1936年3月3日第17期第3版。

《關於月令之一種考察》,上海《大美晚報·歷史周刊》1936年3月10日第18期第3版。

《評范耕研〈墨辨疏證〉》,天津《大公報·圖書副刊》1936年3月12日第121期第11版。

《再論共工與鯀之傳説》,上海《大美晚報·歷史周刊》1936年3月17日第19期第3版。

《略論古帝傳説之瑞應傳説》,上海《大美晚報·歷史周刊》1936年3月23日第20期第3版。

《尺度之起源》,上海《大美晚報·歷史周刊》1936年4月27日第25期第3版。

《略論黄帝傳説》,上海《大美晚報·歷史周刊》1936年5月11日第26期第3版。

《逸周書與汲冢周書之辯證》,上海《大美晚報·歷史周刊》1936年5月25日第28期第3版(與沈延國合撰)。

《從康有爲説到顧頡剛——史學方法的錯誤》,上海《大美晚報·歷史周刊》1936年6月1日第29期第3版。

《悼章太炎先生——并評其〈左氏春秋讀叙録〉》,上海《大美晚報·歷史周刊》1936年6月22日第32期第3版。

《關於古史辨》,上海《大美晚報·歷史周刊》1936年7月13日第34期第3版。

《顓頊與堯本一人説》,上海《大美晚報·歷史周刊》1936年7月20日第35期第3版。

《伊尹考》,上海《大美晚報·歷史周刊》1936年7月27日第36期第3版。

《兒女傳説之演變與分化》,上海《大美晚報·歷史周刊》1936年8月3日第37期第3版。

《兒女傳説之演變與分化》,上海《大美晚報·歷史周刊》1936年8月14日第37期第3版。

《陸終考》,上海《大美晚報·歷史周刊》1936年8月14日第37期第3版。

《陸終考》續,上海《大美晚報·歷史周刊》1936年8月28日第38期第3版。

《顓頊與堯本一人補證》,上海《大美晚報·歷史周刊》1936年9月4日第49期第3版。

《中國古史建設初論》,上海《大美晚報·歷史周刊》1936年9月14日第50期第3版(與鄭師許合撰)。

《鑒鏡之起源》,上海《大美晚報·歷史周刊》1936年9月28日第52期第3版。

《逸周書著作年代考證——逸周書集釋初稿考證之一》,上海《大美晚報·歷史周刊》1936年10月9日第54期第3版。

《龍門造像之史的考查》,上海《大美晚報·歷史周刊》1936年10月16日第55期第3版。

《評魯大東〈墨經新注〉》,天津《大公報·圖書副刊》1936年10月22日第153期第11版。

《龍門造像之史的考查》續,上海《大美晚報·歷史周刊》1936年10月23日第56期第3版。

《龍門造像之史的考查》續,上海《大美晚報·歷史周刊》1936年11月11日第58期第3版。

《金村古墓之古物及其古文化上之價值》,上海《大美晚報·歷史周刊》1936年11月11日第58期第3版。

《中國群婚制度的有無問題》,上海《大美晚報·歷史周刊》1936年11月16日第59期第3版。

《中國历代尺度考叙目》,上海《大美晚報·歷史周刊》1936年11月23日第60期第3版。

《唐代之銀元》,上海《大美晚報·歷史周刊》1936年11月30日第61期第3版。

《明代的倭寇》,上海《大美晚報·歷史周刊》1936年12月28日第63期第3版(署名寬)。

《逸周書篇目考》,《光華大學半月刊》第4卷第6期(與沈延國合撰)。

《論晚近諸家治墨經之謬》,《制言半月刊》第29期。

1937年 先生二十四歲

一月一日,上海市博物館開幕。不久返鄉與朱新華女士結婚。

淞滬抗戰前夕,和館長胡肇椿將重要文物送至震旦博物館寄存,上海市博物館關閉。

九月,受鄭師許推薦,任教廣東省立勷勤大學文史系。成名作《中國上古史導論》完成。

妹畹蘭難産去世。

長子出生。

《吕氏春秋匯校》,中華書局,1937年(與蔣維喬、沈延國、趙善詒合著)。

《宋三司布帛尺考》,上海《民報·上海市博物館周刊》1937年1月16日第2版。

《中國固有藝術之特色——上海市博物館考古藝術演講》,上海《大美晚報·歷史周刊》1937年1月18日第66期第3版。

《山海經中所見“玉”之祭儀》,上海《民報·上海市博物館周刊》1937年1月23日第2版。

《逸周書與尚書關係考——逸周書集釋考證之一》,上海《大美晚報·歷史周刊》1937年1月25日第67期第3版(與沈延國合撰)。

《校〈銅鼓考略〉〈漆器考〉後》,上海《大美晚報·歷史周刊》1937年1月25日第67期第3版。

《山海經中所見“玉”之祭儀》續,上海《民報·上海市博物館周刊》1937年1月30日第2版。

《山海經中所見“玉”之祭儀》續,上海《民報·上海市博物館周刊》1937年2月6日第2版。

《中國工藝之演化》,上海《大美晚報·歷史周刊》1937年2月8日第68期第3版。

《評〈中國陶瓷史〉》,上海《民報·上海市博物館周刊》1937年2月20日第1版。

《評〈中國陶瓷史〉》續,上海《民報·上海市博物館周刊》1937年2月27日第2版。

《郎窑考》,上海《大美晚報·歷史周刊》1937年3月1日第70期第3版。

《本館所陳列銅鼓花紋之考察》,上海《民報·上海市博物館周刊》1937年3月27日第2版。

《本館所陳列銅鼓花紋之考察》二,上海《民報·上海市博物館周刊》1937年4月3日第2版。

《埃及之古文化》,上海《大美晚報·歷史周刊》1937年4月5日第71期第3版。

《本館所陳列銅鼓花紋之考察》三,上海《民報·上海市博物館周刊》1937年4月10日第2版。

《埃及的古文化》續,上海《大美晚報·歷史周刊》1937年4月12日第70期第3版。

《本館所陳列銅鼓花紋之考察》四,上海《民報·上海市博物館周刊》1937年4月17日第2版。

《埃及的古文化》續,上海《大美晚報·歷史周刊》1937年4月19日第72期第3版。

《本館所陳列銅鼓花紋之考察》五,上海《民報·上海市博物館周刊》1937年4月24日第2版。

《本館所陳列銅鼓花紋之考察》六,上海《民報·上海市博物館周刊》1937年5月1日第2版。

《本館所陳列銅鼓花紋之考察》七,上海《民報·上海市博物館周刊》1937年5月8日第2版(署名寬)。

《古鏡銘文雜談》,上海《民報·上海市博物館周刊》1937年6月12日第2版。

《上海文獻展覽會小刀會史料之一》,上海《民報·上海市博物館周刊》1937年6月19日第2版(署名寬正)。

《鏡鑒考源》,上海《民報·上海市博物館周刊》1937年7月17日第2版。

《鏡鑒考源》續,上海《民報·上海市博物館周刊》1937年7月24日第2版。

《跋〈抄稿本東塘日札——嘉定屠城記〉》,上海《民報·上海市博物館周刊》1937年8月7日第2版。

《吕氏春秋校匯補遺》,《制言半月刊》第33期。

《評吴仁敬、辛安潮〈中國陶瓷史〉》,《制言半月刊》第39期。

《逸周書與汲冢周書辯證》,《制言半月刊》第40期(與沈延國合撰)。

《評江思清〈景德鎮瓷業史〉》,《制言半月刊》第43期。

《説禹》,《禹貢》7卷6、7合期。

《説夏》,《禹貢》7卷6、7合期。

1938年 先生二十五歲

夏,因要照顧妻兒,辭勷勤大學教職,從海道香港返回上海。

九月,任教上海湘姚中學,爲期一年。

大弟容病逝。

《中國歷代尺度考》,長沙商務印書館,1938年。

1939年 先生二十六歲

二月,爲蔣大沂主編的《文匯報·史地周刊》撰稿、約稿。同時,協助黄素封編《知識與趣味》。

八月,受吕思勉邀請,在光華大學兼課,講授先秦史和明清史。同時受蔣維喬邀請,在誠明文學院兼課,開設中國通史。

次子出生。

《關於嘉定屠城記》,《申報》1939年1月5日第14版。

《説倭》,《文匯報·史地周刊》1939年2月22日第10版。

《海南島開辟的歷史》,《文匯報·史地周刊》1939年3月1日第10版。

《禹貢學會會友公鑒》,《文匯報·史地周刊》1939年3月8日第10版(與童書業、胡道静合撰)。

《紀念黄花崗》,《文匯報·史地周刊》1939年3月29日第10版(署名楊寬正)。

《明代的戰艦蜈蚣船》,《文匯報·史地周刊》1939年4月5日第10版。

《元初的文化壓迫政策》,《文匯報·史地周刊》1939年5月10日第10版。

《明太祖的建國》,《兼明》月刊1939年5月15日創刊號。

《關於皇帝的討論》,《文匯報·史地周刊》1939年5月17日第10版。

《鯀、共工與玄冥、馮夷:中國上古史導論之一章》,《説文月刊》第1卷第4期;後收入《上古史導論》,第329—345頁;《楊寬古史論文選集》,第321—332頁。

丹朱、驩兜與朱明祝融:中國上古史導論之一章》附圖,《説文月刊》第1卷第1期;後收入《上古史導論》,第302—329頁;《楊寬古史論文選集》,第307—320頁。

《紙的服裝》,《知識與趣味》第1卷第1期。

《摩登論》,《知識與趣味》第1卷第2期。

《狗和狗國》,《知識與趣味》年第1卷第4期。

《吸紙烟》,《知識與趣味》年第1卷第5期(署名朱新華)。

《宋代科學家沈括》,《知識與趣味》第1卷第5期。

《山珍海味》,《知識與趣味》第1卷第6期(署名朱新華)。

《談吃肉》,《知識與趣味》年第1卷第7期。

《孔夫子上銀幕》,《知識與趣味》第1卷第8期。

1940年 先生二十七歲

四月初,與黄素封同赴蘇北游擊區參加革命,宣傳抗日,十一月底返滬。

《刊行“南洋文獻叢書緣起”》,《責善半月刊》第1卷第2期(與黄素封合撰)。

《三寶太監七次下西洋》,《知識與趣味》第2卷第1期。

《游藝場在宋代》,《知識與趣味》第2卷第2期。

《城隍老爺》,《知識與趣味》第2卷第3期。

《狗的祖先——狼》,《知識與趣味》第2卷第4期。

《論人格教育》,《知識與趣味》第2卷年第6期。

詹天佑工程師小傳》,《知識與趣味》第2卷第7期(署名朱新華)。

《帶病延年》,《知識與趣味》第2卷第8期。

《青年與性教育》,《知識與趣味》第3卷第1、2期。

《蠶的故事》,《知識與趣味》第3卷第3期(署名朱新華)。

《三皇傳説之起源及其演變》,《學術月刊》第3期;後收入《楊寬古史論文選集》,第175—189頁。

《序古史辨第七册因論古史中之鳥獸神話》,《學術月刊》第4期;後收入《古史辨》第7册;《楊寬古史論文選集》,第343—353頁。

1941年 先生二十八歲

二月,與童書業再赴蘇北。

與吕思勉一起幫助童書業編輯《古史辨》第七册,《中國上古史導論》全文收入是書上編。

《中國上古史導論》,收入童書業、吕思勉編著:《古史辨》第7册上編,開明書店出版,1941年,第65—404頁;其第一篇《古史傳説探源論》以及《中國上古史導論序》收入杜正勝編《中國上古史論文選集》上册,1979年華世出版社,第3—54頁;其《綜論》篇收入馬昌儀主編《中國神話論文選粹》上,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4年,第418—431頁。

伯夷考》,《齊魯學報》第1期;後收入《中國上古史導論》,第380—393頁;改題爲《伯夷、句芒與九鳳、玄鳥》,收入《楊寬古史論文選集》,第297—306頁。

《月令考》,《齊魯學報》第2期;後收入《楊寬古史論文選集》,第463—510頁。

《名家考原》,《群雅》第2卷第2期;後收入《楊寬古史論文選集》,第729—732頁。

《中國圖騰文化的探討》,《正言報·史地》1941年6月20日第24號第1張第4版;後被南京僞政府載於《政治月刊》第2卷2期。

《劉爲堯後探源》,《古史辨》第7册上編附録一。

《讀“禪讓説起於墨家考”》,《古史辨》第7册下編,第110—117頁。

《上吕師誠之書》,《古史辨》第7册下編附録一,第376—381頁。

1942年 先生二十九歲

一月,上海淪陷,與吕思勉、童書業商量後,各自回到家鄉隱居避難,期間两年零九月編輯撰寫《戰國史料編年輯证》。

女兒出生。

《墨經哲學》,正中書局,1942年。

《元代的“紅軍”》,《讀書生活》第1卷第2期。

1945年 先生三十二歲

十月至十二月,任上海鴻英圖書館史料部主任。

十一月,任上海市立博物館復館辦事處主任。

《根絶暹羅的排華政策及其妄動》,《青光半月刊》復刊第1卷第2期。

《整軍與軍隊國家化:論整軍與建軍》,《青光半月刊》復刊第1卷第2期。

《收復區的地方財政問題》,《青光半月刊》復刊第1卷第3期。

《整理收復區的秘密結社》,《知識周刊》第6期。

《韓國今後經濟的再建設問題》,《中韓文化月刊》第1卷第1期。

《論中國工業建設的前途》,《中韓文化月刊》第1卷第1期(署名寬政)。

1946年 先生三十三歲

一月,兼任光華大學歷史系教授(至一九五一年一月)。同時,爲上海市立博物館同事徐蔚南主編的《民國日報·覺悟》撰稿。

三月,任上海市立博物館館長(至一九四九年五月)。

五、六月,先生爲搶救毛公鼎事出力頗多。

七月,爲魏建猷主編的《東南日報·文史周刊》撰稿。

九月,以“上海市博物館研究室”名義,主編上海《中央日報·文物周刊》,爲中國第一份文物期刊,前後共出版一一二期。同時爲顧頡剛主編的《益世報·史苑》撰稿。

《墨經哲學》,正中書局重印,1946年。

《新中國地圖》(中等學校適用),吕思勉、楊寬、黄素封等編著,李明陽校訂,震旦地圖出版公司,1946年。

《實行嚴厲的法治精神》,《經緯》第1卷第1期。

《恐新病和恐舊病》,上海《民國日報·覺悟》1946年1月5日第4版。

《闲話爆竹》,上海《民國日報·覺悟》1946年1月7日第4版。

《飛來與鑽出》,上海《民國日報·覺悟》1946年1月10日第4版。

《從“共榮看烟”説到“民主饅頭”》,上海《民國日報·覺悟》1946年1月14日第4版。

《論名士派》,上海《民國日報·覺悟》1946年1月18日第4版。

《面子論》,上海《民國日報·覺悟》1946年1月20日第4版。

《神秘和秘密》,上海《民國日報·覺悟》1946年1月28日第4版。

《氣節論》,上海《民國日報·覺悟》1946年1月30日第4版。

老夫子和老媽子》,上海《民國日報·覺悟》1946年2月5日第2版。

《發財論》,上海《民國日報·覺悟》1946年2月8日第4版。

《人和狗》,上海《民國日報·覺悟》1946年2月11日第4版。

《狗祖宗和狗國家》,上海《民國日報·覺悟》1946年2月12日第4版。

《養廉與貪污——清代吏治雜論之一》,上海《民國日報·覺悟》1946年2月26日第4版。

《土豪劣紳論——清代吏治雜論之一》,上海《民國日報·覺悟》1946年2月28日第4版。

《官官相護論——清代吏治雜論之一》,上海《民國日報·覺悟》1946年3月14日第4版。

《古史辨的解毒劑的解毒劑》,上海《東南日報·文史周刊》1946年7月4日創刊號第6版(署名劉平)。

吴起伐魏考》,上海《東南日報·文史周刊》1946年7月4日第6版創刊號。

《戰國時代的農村》,上海《東南日報·文史周刊》1946年7月18日第3期第6版(署名劉平)。

《元末的紅軍》,上海《民國日報·覺悟》1946年8月3日第6版。

《梁惠王的年世》,上海《東南日報·文史周刊》1946年8月8日第6期第6版;後收入《楊寬古史論文選集》,第265—271頁。

《樂毅仕進考——樂毅報燕惠王辨僞上篇》,上海《東南日報·文史周刊》1946年8月29日第9期第6版。

《周代封建制的崩潰》,上海《益世報·史苑》1946年9月6日創刊號第8版(署名劉平)。

《向〈爲古史辨的解毒劑的解毒劑〉進一解——開展攻毒的殲滅戰》,上海《東南日報·文史周刊》1946年9月19日第12期第6版(署名劉平)。

《楚懷王滅越設都江東考》,上海《益世報·史苑》1946年9月27日第4期第8版;後收入《楊寬古史論文選集》,第278—284頁。

《再論梁惠王的年世》,上海《東南日報·文史周刊》1946年10月3日第14期第10版;後收入《楊寬古史論文選集》,第272—277頁。

《魏安釐王滅衛考》,上海《益世報·史苑》1946年10月11日第6期第8版。

《酌酒的羽觴》,上海《中央日報·文物周刊》1946年10月13日創刊號第10版。

《龍江船廠志》,上海《中央日報·文物周刊》1946年10月13日創刊號第10版(署名寬正)。

《山字紋鏡》,上海《中央日報·文物周刊》1946年10月16日第2期第10版(署名寬正)。

《博物館里也該有教師》,上海《中央日報·文物周刊》1946年10月20日第3期第10版。

《驫羌钟的制作年代》,上海《中央日報·文物周刊》1946年10月22日第4期第10版。

《士民階層的興起》,上海《益世報·史苑》1946年10月25日第8期第8版(署名劉平)。

《博物館該怎樣“博”》,上海《中央日報·文物周刊》1946年10月27日第5期第10版。

《〈洛陽金村古墓爲東周墓非韓墓考〉的商榷》,上海《中央日報·文物周刊》1946年10月20日第6期第10版。

《孟嘗君合縱破楚考》,上海《益世報·史苑》1946年11月1日第9期第9版。

《錢坫篆書軸——書畫之一》,上海《中央日報·文物周刊》1946年11月3日第7期第10版(署名寬正)。

《戰國時代的郡制》,上海《益世報·史苑》1946年11月8日第10期第8版。

《戰國時代的徵兵制度——戰國時代制度叢考之一》,上海《東南日報·文史周刊》1946年11月12日第65期第7版。

《展覽會的舉辦》,上海《中央日報·文物周刊》1946年11月17日第9期第10版。

《上海城隍秦景容公像》,上海《中央日報·文物周刊》1946年11月24日第10期第10版(署名寬正)。

《上海知縣袁祖悳血衣——史跡之一》,上海《中央日報·文物周刊》1946年12月1日第11期第10版(署名寬正)。

《一篇多餘的辯論》,上海《東南日報·文史周刊》1946年12月5日第21期第10版(署名劉平)。

《齊湣王、秦昭王稱東、西帝考》,上海《益世報·史苑》1946年12月6日第14期第8版。

《博物館與市政建設》,上海《中央日報·文物周刊》1946年第12月8日第12期第10版。

《齊湣王滅宋考——戰國興亡叢考之一》,上海《益世報·史苑》1946年12月13日第15期第8版。

《論長沙出土的木雕怪神像》,上海《中央日報·文物周刊》1946年12月15日第13期第10版;後收入《楊寬古史論文選集》,第410—413頁。

《樂毅破齊考——樂毅報燕惠王書辨僞下篇》,上海《東南日報·文史周刊》1946年12月26日第24期第10版。

《梁惠王逢澤之會考》,上海《益世報·史苑》1946年12月27日第17期第8版。

《明器群中的動物像》,上海《中央日報·文物周刊》1946年12月29日第15期第10版(署名寬正)。

《我們的中國》,《大國民》第1期。

《東北九省我們的命脈》,《大國民》第2期。

《保存文物的倉庫》,《廣博周報》第5期。

《論遠東弱小民族的獨立運動:韓國·越南·印度尼西亞》,《導報月刊》第1卷第1期。

《遠東的國際關係與韓國前途》,《導報月刊》第1卷第13—14期。

《爲處理韓僑問題向當局進一言》,《中韓文化月刊》第1卷第2期(署名劉平)。

《韓國農村經濟的回顧與前瞻》,《中韓文化月刊》第1卷第2期。

《韓國農村合作團體——“契”的回顧與前瞻》,《中韓文化月刊》第1卷第2期(署名新華)。

《論中國政治建設的前途》,《中韓文化月刊》第1卷第2期(署名寬政)。

《上海市立博物館的重建》,《世界文化》1946年第4卷第2期。

1947年 先生三十四歲

一月一日,上海市立博物館舉辦上海抗戰文獻展覽會。

《墨經哲學》,正中書局,1947年。

《明抄本龍慶清丈上海二十四保副八圖魚鱗册——史料之一》,上海《中央日報·文物周刊》1947年1月5日第16期第10版(署名寬正)。

《博物館與特種展覽會》,上海《中央日報·文物周刊》1947年1月12日第17期第10版。

《怎樣充實博物館的内容》,上海《中央日報·文物周刊》1947年1月19日第18期第10版。

《明喬一琦草書軸》,上海《中央日報·文物周刊》1947年2月2日第20期第10版(署名寬正)。

《公孫衍、張儀縱横考——戰國興亡叢考之一》,上海《益世報·史苑》1947年2月14日第22期第七版。

《公孫衍、張儀縱横考——戰國興亡叢考之一》,上海《益世報·史苑》1947年2月21日第23期第七版。

《公孫衍、張儀縱横考——戰國興亡叢考之一》,上海《益世報·史苑》1947年2月28日第24期第七版。

《中山武公初立考——戰國興亡叢考之一》,上海《益世報·史苑》1947年2月28日第24期第七版。

《新城大令戈銘考辨》,上海《中央日報·文物周刊》1947年3月19日第26期第7版。

《論洛陽金村古墓答唐蘭先生》,上海《中央日報·文物周刊》1947年4月16日第30期第7版。

《從速嚴禁文物出口》,上海《中央日報·文物周刊》1947年4月23日第31期第7版。

《上郡守疾戈考釋》,上海《中央日報·文物周刊》1947年5月7日第33期第7版;後收入《楊寬古史論文選集》,第405—409頁。

《陳骍壺考釋》,上海《中央日報·文物周刊》1947年5月14日第34期第7版;後收入《中國古文字大系·金文文獻集成》第29册,香港明石文華國際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2006年。

《李兑合五國伐秦考》,天津《民國日報·史與地副刊》1947年6月9日第22期第6版。

《紙冥器的起源》,上海《中央日報·文物周刊》1947年6月18日第39期第7版;後收入《楊寬古史論文選集》,第435—440頁。

《漢代木明器考》,上海《中央日報·文物周刊》1947年6月25第40期第7版;後收入《楊寬古史論文選集》,第419—423頁。

《漢代的多層建築》,上海《中央日報·文物周刊》1947年7月16日第43期第7版;後收入《楊寬古史論文選集》,第424—428頁。

《考明器中的“四神”》,上海《中央日報·文物周刊》1947年8月20第48期第7版;後收入《楊寬古史論文選集》,第429—434頁。

《論長沙楚墓的年代》,上海《中央日報·文物周刊》1947年9月3日第50期第7版。

《綜論漢代尺度》,上海《中央日報·文物周刊》1947年9月17日第52期第7版。

《論推展我國社會教育必须擴展博物館事業》,上海《中央日報·文物周刊》1947年10月8日第55期第7版。

《充實内容與建設館舍》,上海《中央日報·文物周刊》1947年10月29日第58期第7版。

《讀“秦詛楚文”後》,上海《中央日報·文物周刊》1947年11月5日第59期第7版。

《戰國時代的徵兵制度》,上海《東南日報·文史周刊》1947年11月12日第65期第7版。

《漢代門前的“罘罳”》,上海《中央日報·文物周刊》1947年11月21日第60期第7版;後收入《楊寬古史論文選集》,第414—418頁。

《明曾鯨繪峒侯畫像》,上海《中央日報·文物周刊》1947年12月31日第67期第7版(署名寬正)。

《漫談錢紙》,《遠風》創刊號。

《生孩子和殺孩子的風氣》,《學風》第1期。

1948年 先生三十五歲

一月十五日,與蔣大沂一起赴戚家墩海塘進行考古挖掘。

九月,與蔣大沂、張子祺及海關負責人張學庚等前往上海海關,查扣亞細亞商運公司運銷美國紐約的十七箱珍貴文物,上海解放後,此批文物入藏上海博物館。

《韓滅鄭考——戰國興亡叢考之一》,上海《東南日報·文史周刊》1948年1月21日第75期第7版。

《六博考》,上海《中央日報·文物周刊》1948年1月21日第70期第7版;後收入《楊寬古史論文選集》,第441—446頁。

《補論合用職屋二韵銘文的銅鏡》,上海《中央日報·文物周刊》1948年2月4日第72期第7版(署名寬正)。

《考古散記》,上海《中央日報·文物周刊》1948年4月14日第81期第7版。

《漢代的青瓷》,上海《中央日報·文物周刊》1948年4月21日第82期第7版。

《魏惠王遷都大梁考——戰國興亡叢考之一》,上海《東南日報·文史周刊》1948年5月19日第89期第7版。

《秦失河西考——戰國興亡叢考之一》,上海《東南日報·文史周刊》1948年7月14日第96期第7版。

《“郢鋢”金幣考》,上海《中央日報·文物周刊》1948年8月4日第95期第7版。

《釋“鋢”》,上海《中央日報·文物周刊》1948年8月11日第96期第7版。

《“上海市立博物館藏印”序》,上海《中央日報·文物周刊》1948年8月25日第98期第7版。

《唐大小尺考》,上海《中央日報·文物周刊》1948年9月15日第101期第7版。

《宋三司布帛尺考》,上海《中央日報·文物周刊》1948年9月29日第103期第7版。

《宋布帛與唐大尺考》,上海《中央日報·文物周刊》1948年11月13日第106期第6版。

魏文侯伐宋到彭城執宋君考》,上海《東南日報·文史周刊》1948年12月19日第118期第5版。

1949年 先生三十六歲

一月,與蔣大沂一起到黄浦江邊輪船上送别陳寅恪,時陳寅恪兩眼病情已嚴重,只剩下微弱的光感。

四月,參加常州古墓挖掘工作。

九月,上海市立博物館改名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先生繼續擔任該館館長。

《“幌子”小記》,上海《中央日報·文物周刊》1949年1月6日第110期第5版;後收入《楊寬古史論文選集》,第449—455頁。

《司馬穰苴破燕考》,上海《東南日報·文史周刊》1949年1月9日第120期第5版。

《魏文侯滅中山考》,上海《東南日報·文史周刊》1949年1月23日第122期第5版。

《三晋伐齊入長城考》,上海《東南日報·文史周刊》1949年2月13日第125期第6版。

《趙滅中山考》,上海《東南日報·文史周刊》1949年4月8日第132期第5版。

1950年 先生三十七歲

十一月十九日,參加中國新史學研究會上海分籌會舉辦的抗美援朝問題座談會。

《勞動怎樣創造了人?》,《科學大衆》(中學版)1950年第7期。

1951年 先生三十八歲(www.xing528.com)

一月二十日至四月八日,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部文物處、上海市立歷史博物館和南京市各文教機關在上海跑馬總會舉辦太平天國起義一百周年展覽。

十一月,任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主任秘書(至一九五三年十二月)。

第三子出生。

《一六四五年嘉定人民的抗清斗争》,《歷史教學》1951年第8期,第26—28頁;後收入李光壁編:《明清史論叢》,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215—225頁。

1952年 先生三十九歲

一月二十六日,中國史學會上海分會成立。李亞農爲主席,周谷城副主席,胡厚宣爲秘書長,先生等被選爲理事。

十二月,任上海博物館副館長(至一九五九年六月)。

《社會發展史第一組,從猿到人》,承名世、方詩銘編,楊寬校訂,大中國圖書局,1952年。

《上海博物館陳列品説明書》,上海博物館編印,1952年。

《戰國時代社會性質的討論》,《文史哲》1952年第1期;後收入歷史研究編輯部編:《中國的奴隸制與封建制分期問題論文選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6年,第290—310頁。

1953年 先生四十歲

十二月,兼任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至一九五六年八月),主講春秋戰國史和先秦史料學。

《中國歷史地圖》,王漱石編輯,楊憲益、楊寬校訂,新亞書店,1953年。

《戰國時代中央集權制封建國家的形成》,《歷史教學》1953年第10期;後收入復旦大學歷史系中國古代史教研室編:《中國古代史參考論文集1》,1980年,第264—284頁。

1954年 先生四十一歲

春,開始冶鐵史研究。

夏,利用一个月假期,對戰國史的部分講義進行修訂和補充後寫成《戰國史》。

《論春秋戰國間社會的變革》,《文史哲》1954年第3期。

《春秋戰國間封建的軍事組織和戰争的變化》,《歷史教學》1954年第4期。

《戰國時代的冶鐵手工業》,《新建設》1954年第6期。

《論春秋戰國間階級斗争對於歷史的推動作用》,《文史哲》1954年第8期。

《歷史教學中有關處理戰國年代的問題》,《歷史教學》1954年第8期。

《歷史教學中有關處理戰國年代的問題》(續完),《歷史教學》,1954年第9期。

《答戰國時期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一事,對社會是否有推動作用》,《歷史教學》1954年第9期。

《答周代是否有井田制》,《歷史教學》1954年第11期。

《答戰國時期及秦朝漢朝的度量衡制度》,《歷史教學》1954年第11期。

1955年 先生四十二歲

九月,代表作《戰國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國歷代尺度考》,上海商務印書館,1955年。

《戰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

商鞅變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

《試論中國古代冶鐵技術的發明和發展》,《文史哲》1955年第2期。

《我國古代冶金爐的鼓風設備》,《科學大衆》(中學版)1955年第2期。

《古代四川的井鹽生産》,《科學大衆》(中學版)1955年第8期;後收入《楊寬古史論文選集》,第456—459頁。

《論商鞅變法》,《歷史教學》1955年第9期。

《戰國時代的水利工程技術》,收入李光壁、錢君曄編:《中國科學技術發明和科學技術人物論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5年,第71—98頁。

《中國古代冶鐵鼓風技術和水力冶鐵鼓風爐的發明》,收入李光壁、錢君曄編:《中國科學技術發明和科學技術人物論集》,第99—119頁。

1956年 先生四十三歲

二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七日,在京參加全國考古工作會議。

五月二十一日至二十六日,在京參加中央文化部召開的第一次全國博物館工作會議。

十月九日,參加中國科學院上海歷史研究所籌備處舉行的第一次會議。

《中國古代冶鐵技術的發明和發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

秦始皇》,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

《論北朝時期煉鋼技術上的重要發明》,《歷史研究》1956年第4期。

1957年 先生四十四歲

五月,陪同沈從文旁聽上海政協召開的“鳴放”座談會。

十月九日,吕思勉在上海病逝,享年七十三歲,先生爲治喪委員會委員。

《戰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重印,1957年。

《商鞅變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編輯、印刷、發行的分工尚有缺點學術著作的出版應有物質保证》,《文匯報》1957年3月11日第2版。

《幾點説明》,《文匯報》1957年5月27日第2版。

《論西周時代的農業生産》,《學術月刊》1957年第2期;後收入《古史新探》,第1—22頁;《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24—267頁。

《關於西周農業生産工具和生産技術的討論》,《歷史研究》1957年第10期;後收入《古史新探》,中華書局,1965年,第23—50頁;北京大學歷史系中國古代史研究室編《中國古代史教學參考論文選》第一册先秦部分,1979年,第239—268頁;復旦大學歷史系中國古代史教研室編:《中國古代史參考論文集1》,第154—178頁;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史苑英華——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精選》,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第26—43頁。

《關於〈夏代和商代的奴隸制〉一文所引用的甲骨文材料》,《歷史研究》1957年第10期。

《論秦始皇》,收入李光壁、錢君曄編:《中國歷史人物論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第3—27頁。

1958年 先生四十五歲

二月十日,蔣維喬在上海病逝,享年八十五歲。

三月九日,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學會聯合會成立,陳望道當選主席,先生當選爲委員會委員。

五月至六月,上海各單位幹部組成大躍進“萬人檢查團”,擔任新城區的副組長。

八月至九月,大煉鋼鐵運動開始,被調到新城區鋼鐵指揮部工作。

《堅持“厚今薄古”發展歷史科學》,《文匯報》1958年4月14日第2版。

《楊寬先生:關於〈左傳〉“取人于符之澤”的辯解》,《學術月刊》1958年第3期。

1959年 先生四十六歲

六月,調任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并任副所長。

七月,爲吕思勉遺著《隋唐五代史》撰寫《出版説明》。

九月二十六日,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正式成立。

十二月,開始參加《辭海》修訂工作。

《墨經哲學》,臺灣正中書局,1959年。

《上海博物館藏畫》,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59年(主編)。

《吕思勉〈隋唐五代史〉出版説明》,中華書局,1959年。

《中國人民在煉鋼技術上的成就》,《文物》第1期。

《試論中國古代的井田制度和村社組織》,《學術月刊》1959年第6期;後收入《古史新探》,第111—134頁;《西周史》,第185—211頁;《先秦史十講》,高智群編,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116—146頁。

《論〈太平經〉——我國第一部農民革命的理論著作》,《學術月刊》1959年第9期。

《關於水利冶鐵鼓風機“水排”復原的討論》,《文物》1959年第7期。

《秦始皇功大於罪》,《解放日報》1959年4月10日第4版。

《我高興得跳起來》,《文匯報》1959年4月28日第2版。

《論黄巾起義與曹操起家》,《文匯報》1959年7月4日第3版;後收入《曹操論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0年,第382—401頁。

《讓我國古代科學技術成就燦爛地發光——評介〈中國古代科技圖録叢編初編集四種〉》,《解放日報》1959年11月2日第5版。

1960年 先生四十七歲

五月,因修訂《辭海》經常失眠,上級領導决定請吴澤一起擔任主編,先生即去杭州屏風山療養。

十一月十一日、二十二日和二十六日,上海復旦大學歷史系中國上古中古史教研組和上海史學會曾先後舉行座談會,討論中國歷史上農民戰争的特點與四種封建權力的關係問題,先生與會并發言。

《中國土法冶煉銅技術發展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年。

《再論王禎農書“水排”的復原問題》,《文物》1960年第5期。

《論西周時代的奴隸制生産關係——中國古史分期問題探討之一》,《學術月刊》1960年第9期。

《漫談歷史劇如何反應歷史真實問題》,《上海戲劇》1960年第12期。

《論中國農民戰争中革命思想的作用及其與宗教的關係》,《學術月刊》1960年第7期;後收入史紹賓《中國封建社會農民戰争問題討論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2年,第321—339頁。

《馬橋古遺址和上海歷史研究》,《文匯報》1960年3月18日第3版。

《論中國古史分期問題討論中的三種不同主張》,《文匯報》1960年8月9日第2版。

《關於中國古代社會特點的理論問題——對粟世澂同志的東西古代社會走不同道路論的商榷》,《文匯報》1960年11月18日第3版。

1961年 先生四十八歲

一月十一日,參加上海歷史學會組織的百人紀念太平天國起義一百一十周年的紀念會并作學術報告。

十二月二十一日,上海市委决定在全國範圍内開展一次大規模的《辭海》試行本徵求意見活動,該活動組成四个徵求意見工作組分赴各地,舉行座談會和調查訪問,聽取反映。中路工作由李俊民、魯平帶隊,隊員有許銘、楊寬、程福秀、賈宏宇、湯志鈞、趙書文、孫厚樸、王芝芬、陸鶴壽、金性堯、張鏡人、倪墨炎等十一人。從一九六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出發,到一九六二年二月三日返滬計四十五天,訪問了鄭州、開封、蘭州、西安、成都、重慶、武漢、貴陽、昆明、南寧、桂林等十一个城市。[2]

《令人鬥志奮發的“甲午海戰”》,《文匯報》1961年1月5日第3版。

《再論中國農民戰争中革命思想的作用及其與宗教的關係》,《文匯報》1961年1月15日第3版;後收入史紹賓編:《中國封建社會農民戰争問題討論集》,第353—368頁。

《冬小麥在我國歷史上何時開始普遍種植》,《文匯報》1961年2月21日第3版。

《白蓮教經卷》,《文匯報》1961年3月10日第3版。

《試論白蓮教的特點》,《光明日報》1961年3月15日第4版。

《佔有材料具體分析》,《文匯報》1961年7月21日第3版。

《戰國時代的“百家争鳴”》,《解放日報》1961年8月22日第4版;後收入復旦大學歷史系中國古代史教研室編:《中國古代史參考論文集1》,第285—297頁。

黄巢起義對傜族人民的影響》,《文匯報》1961年9月10日第3版。

《試論“康熙之治”》,《文匯報》1961年9月28日第3版;後收入《歷史研究》編輯部編《明清人物論集》下,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93—111頁。

1962年 先生四十九歲

八月至九月,開始對古禮進行探究。

九月二日,李亞農因長期患慢性風濕性心臟病,長期醫治無效逝世,先生爲治喪委員會委員。

因營養不良,患肺氣腫和支氣管炎。

《悼念李亞農——學習李亞農同志堅持不懈、嚴肅認真的治學精神》,《文匯報》1962年9月20日第3版。

《我國古代大學的特點及其起源——兼論教師稱“師”和“夫子”的來歷》,《學術月刊》1962年第8期;後收入《古史新探》,第197—217頁;《西周史》,第664—684頁;《先秦史十講》,第230—253頁;改名爲《我國古代學校》轉載於《文匯報》1962年8月28日第3版。

《冠禮新探》,《中華文史論叢》1962年第1輯;收入《古史新探》,第234—255頁;《西周史》,第770—789頁;杜正勝編《中國上古史論文選集》下册,第1087—1109頁。

《墨家的世界觀及其與名家的争論》,《文史》1962年第1輯;後收入《楊寬古史論文選集》,第715—728頁;《先秦史十講》,第322—338頁。

1963年 先生五十歲

十月下旬,與周予同、徐崙代表上海社科院歷史研究所赴京參加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會召開的第四次擴大會議。

《太蒐禮新探》,《學術月刊》1963年第3期;後收入《古史新探》,第256—279頁;《西周史》,第693—715頁;《先秦史十講》,第254—280頁。

《鄉飲酒禮和饗禮新探》,《中華文史論叢》1963年第4輯;後收入《古史新探》,第280—309頁;《西周史》,第742—769頁;傅杰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史考據文録》下,雲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214—1227頁。

《釋“臣”和“鬲”》,《考古》1963年第12期;後收入《中國古文字大系·金文文獻集成》第40册。

1964年 先生五十一歲

九月十七日至二十七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海市第四届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舉行,先生受邀參加,作“關於當前史學戰綫上的一場思想鬥争——李秀成的評價問題”的報告。

十二月二十四日,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安排一九六五年上半年研究工作,其中先生與李楚書負責批判周谷城的反動史學觀點。[3]

《上海博物館藏青銅器》,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4年(主編)。

《贄見禮新探》,《中華文史論叢》1964年第5輯;後收入《古史新探》,第338—370頁;《西周史》,第780—819頁。

《論西周金文中“六師”“八師”和鄉遂制度的關係》,《考古》1964年第8期;後收入《楊寬古史論文選集》,第43—53頁;《中國古文字大系·金文文獻集成》第40册。

《回顧與前瞻》,《學術月刊》1964年第10期。

《參加實際鬥争與歷史科學研究》,《文匯報》1964年1月30日第4版;後收入楊寬等著:《人民中國史學界關於中國近代史學説論集》,第33—35頁。

《必须正確總結農民戰争的歷史經驗——關於李秀成問題討論中的一个根本問題》,《文匯報》1964年10月17日第4版。

《評周谷城先生的“生存競争”歷史觀》,《文匯報》1964年11月22日第4版。

1965年 先生五十二歲

夏秋間,被派到靠近陳坊橋鎮的一个生産隊主持四清運動。

十一月上旬,參加姚文元《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校樣討論會。

十二月三十一日,以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副所長的名義參加《文匯報》舉行的《關於〈海瑞罷官〉的自我批評》座談會。

《古史新探》,中華書局,1965年;其中《冠禮新探》收入陳其泰、郭偉川、周少川編《二十世紀中國禮學研究論集》,學苑出版社,1998年,第434—461頁。

《再論西周金文中“六師”和“八師”的性質》,《考古》1965年第10期;後收入《楊寬古史論文選集》,第54—60頁;《中國古文字大系·金文文獻集成》第40册。

《論李巖:一个參加農民起義的地主階級出身的知識分子》,《文匯報》1965年6月30日第4版。

1966年 先生五十三歲

五月十六日,中共中央發出《通知》,成爲“無産階級文化大革命”運動正式開始的標志。

六月,因批評姚文元被關進牛棚。

九月,上海社會科學院被揭發出來的資産階級發動“權威”主要有:周予同、楊寬、孫懷仁、王惟中、丘日慶。[4]

《評吴晗同志所謂“自我批評”》,《文匯報》1966年3月4日第4版。

1967年 先生五十四歲

父親受到迫害,患病倒下,不久去世。先生因失去自由,未能回鄉料理喪事。

1968年 先生五十五歲

一月,赴“五七幹校”參加勞動學習。

被當作“反動權威”進行批判。

《中國歷代尺度考》,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1970年 先生五十七歲

五月,爲了完成毛澤東交代編繪《中國歷史地圖集》的任務,先生從五七幹校被調到復旦大學歷史系,在歷史地理研究室參與編繪地圖集先秦部分,至一九七一年上半年,此項工作基本完成。

經過兩年半的牛棚生活和一年半的勞動改造,先生的支氣管炎經常發作,但在當時的處境下,根本無法得到好的治療。

1971年 先生五十八歲

三月,先生與上海師範學院歷史系張家駒一起通讀已標點的《宋史》。

1972年 先生五十九歲

一月,專案小組對先生的審查結論是:反動學術權威,敵我矛盾作人民内部矛盾處理。

《秦始皇》,洪世滌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參與編寫)。

《“自上而下變革説”的商榷——關於中國古史分期問題的討論》,《文匯報》1972年8月9日第3版。

1973年 先生六十歲

四月,長江流域文物考古工作座談會邀請先生與譚其驤參加,復旦大學黨委批准他們出席,但還有一位研究室負責人與之同行,以便監督。[5]

《商鞅變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

《西周初期東都成周的建設及其政治作用》,《歷史教學問題》1973年第4期;後收入《西周史》,第531—548頁;《史學情報》1984年第2期。

孔子造反派還是保守派?》,《文匯報》1973年9月26日第3版。

1974年 先生六十二歲

七月至八月,赴京參加法家著作注釋工作會議。

《墨經哲學》,臺灣正中書局,1974年。

《商鞅變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韓非“法治”理論的進步作用》,《文匯報》1974年5月15日第3版;後收入《韓非》,安徽人民出版社,第1—9頁;《韓非——反對奴隸主貴族復辟的思想家》,山東人民出版社,第37—48頁。

1975年 先生六十二歲

一月,赴京參加第四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墨經哲學》收入嚴靈峰編《無求備齋墨子集成》第42册,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

《中國歷史地圖集》,中華地圖學社,1975年(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1册中原始社會、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等部分)。

《馬王堆帛書〈戰國策〉的史料價值》,《文物》1975年第2期;改名爲《馬王堆帛書〈戰國縱横家書〉的史料價值》,收入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編:《戰國縱横家書》,文物出版社,1976年,第154—172頁;湖南省博物館編:《馬王堆漢墓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33—143頁;《楊寬古史論文選集》,第247—267頁;《先秦史十講》,第395—414頁。

《論戰國時代齊國復辟的歷史教訓》,《歷史研究》1975年第2期。

《戰國中期的合縱連横戰争和政治路綫鬥争——再論馬王堆帛書〈戰國策〉》,《文物》1975年第3期。

《〈墨經〉選注》,《自然辯證法雜志》1975年第3期。

《上海復旦大學楊寬同志來信》,《思想戰綫》1975年第5期。

《吕不韋和〈吕氏春秋〉新評》,《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75年第5期。

《農民起義有這樣的“規律”嗎?》,《紅旗》1975年第11期;後收入上海人民出版社編《〈水滸〉評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197—203頁。

《批林批孔與古代史學的改造》,《光明日報》1975年2月7日第2版。

《駁斥〈水滸〉研究中的階級調和論——評宋江投降是“農民的局限性”的觀點》,《文匯報》1975年11月4日第3版;後收入上海人民出版社編《〈水滸〉評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197—203頁。

《黄老學派與戰國時期的反復辟斗争》,《光明日報》1975年11月20日第3版。

1976年 先生六十三歲

七月,妻子朱新華病逝。

儒家立場的大暴露》,《文匯報》1976年4月28日第3版。

《歡呼工人歷史階級隊伍的茁壯成長》,《光明日報》1976年5月13日第4版。

1977年 先生六十四歲

二月二十四日至三月四日,赴京參加全國度量衡圖録會議。

七月二十七日,與陳荷静醫師締婚。

發生家變,先後與三子脱離父子關係。

1978年 先生六十五歲

獲准出版新版《戰國史》。

1979年 先生六十六歲

九月,《辭海》正式出版。

開始從事中國冶鐵技術發展史的研究。

《吕不韋和〈吕氏春秋〉新評》,《復旦學報》1979年第5期;後收入《楊寬古史論文選集》,第777—793頁;《先秦史十講》,第350—369頁。

1980年 先生六十七歲

六月,在上海與日本學者西嶋定生相見。

十月,陳荷静應邀前往美國擔任醫師,期間和先生保持着密切聯係。

《戰國史》(增訂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論秦漢的分封制》,《中華文史論叢》1980年第1期;後收入《楊寬古史論文選集》,第130—145頁;轉載於《複印報刊資料》(中國古代史)1980年第10期。

《曾國之謎試探》,《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年第3期(與錢林書合撰);轉載於《複印報刊資料》(中國地理)1980年第12期。

《〈老子〉講究鬥争策略的哲理》,《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年第4期;後收入《楊寬古史論文選集》,第764—776頁。

《我國歷史上鐵農具的改革及其作用》,《歷史研究》1980年第5期;轉載於複印報刊資料(中國古代史)1980年第31期;複印報刊資料(經濟史)1980年第22期。

1981年 先生六十八歲

二月,前往日本訪問講學,歷時兩周。

十一月三日至十日,由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太平洋研究院遠東歷史部著名的冶鑄史家、古文字學者巴納教授發起和主持召開的堪培拉“科學發掘資料在考古學和歷史研究中的應用”學術討論會,先生受邀參加,却因故未赴會。[6]

《中國皇帝陵の起源と変遷》,尾形勇、太田侑子譯,日本學生社,1981年。

《春秋時代楚國縣制的性質問題》,《中國史研究》1981年第4期;後收入《楊寬古史論文選集》,第61—83頁;《史學情報》1982年第3期;轉載於複印報刊資料(中國古代史)1982年第1期。

《西周時代的楚國》,《江漢論壇》1981年第5期;轉載於複印報刊資料(中國古代史)1981年第19期。

《中國古代陵寢制度的起源及其演變》,《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1年第5期;後轉載於《新華文摘》1981年第12期。

《龍王本主》,《華夏地理》1981年第4期。

《從少府職掌看秦漢封建統治者的經濟特權》,《秦漢史論叢》1981年第1輯;後收入《楊寬古史論文選集》,第113—129頁。

1982年 先生六十九歲

四月,和青年學者劉根良以及日本留學生太田侑子、高木智見四人前往西安、洛陽、鞏縣等地考察。

五月二十四日,先秦史學會成立。該會設有理事長、副理事長、顧問及理事。理事長爲徐中舒,先生連續三届當選爲副理事長。

十二月二十一日,參加上海博物館紀念建館三十周年座談會并發表講話。

《中國古代冶鐵技術的發明和發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中國上古史導論》,收入《古史辨》第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顧頡剛先生和古史辨》,《光明日報》1982年7月19日第3版;後收入《先秦史十講》,第426—434頁;《〈史學〉論文選》,光明日報出版社,1984年,第11—18頁;陳其泰、張京華《古史辨學説評價討論集》,第277—283頁;許力以主編:《中國圖書評論選集1979—1985》下卷,1987年,第1178—1185頁;顧潮編:《顧頡剛學記》,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第80—88頁。

《博物館鎖憶》,本社編:《上海掌故》,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1982年,第33—39頁;又見湯偉康、朱大路、杜黎:《上海軼事》,上海文化出版社,1987年,第105—109頁。

《先秦墓上建築和陵寢制度》,《文物》1982年第1期;後收入《中國古代陵寢制度史研究》,第171—183頁;《先秦史十講》,第305—319頁。

《戰國秦漢的監察和視察地方制度》,《社會科學戰綫》1982年第2期;後收入《楊寬古史論文選集》,第94—112頁;《史學情報》1982年第4期;轉載於《新華文摘》1982年第7期;《複印報刊資料》(中國古代史)1982年第9期。

《重評1920年關於井田制的辯論》,《江海月刊》1982年第3期;轉載於《複印報刊資料》(中國古代史)1982年第13期;《複印報刊資料》(經濟史)1982年第6期。

《吕思勉先生的史學研究》,《中國史研究》1982年第3期;又刊於《蒿廬問學記》,第4—33頁;轉載於《複印報刊資料》(歷史學)1982年第10期。

《秦漢陵墓考察》,《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2年第6期(與劉根良、太田侑子、高木智見合撰);後收入《中國古代陵寢制度史研究》,第197—221頁。

《釋青川秦牘的田畝制度》,《文物》1982年第7期;轉載於《複印報刊資料》(中國古代史)1982年第15期。

秦始皇陵園布局結構的探討》,《秦俑館開館三年文集》,1982年,第7—14頁;後收入《文博》1982年第3期;《中國古代陵寢制度史研究》,第183—196頁。

《西周時代對東方和北方的開發》,《中華文史論叢》1982年第4期;後收入《西周史》,第577—602頁;《史學情報》1982年第4期;轉載於《複印報刊資料》(中國古代史)1982年第6期。

《怎樣學好祖國的歷史》,郭紹虞、周谷城等著,《怎樣學好大學文科》,復旦大學出版社,1982年,第38—52頁;後收入《名古屋大學東洋史研究報告》第10期,1985年,第109—129頁(高木智見譯)。

《吕思勉的史學論著前言》,《先秦史》影印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又刊於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秦漢史》《兩晋南北朝史》的影印版。

1983年 先生七十歲

四月至五月,帶領研究生前往山東、河北、河南、山西、湖北考察历代重要都城遺址。

八月二十九日,赴東京參加亞洲、北非人文科學國際會議。會後,在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作《商代制度》的講演。

《吕思勉〈論學集林〉出版説明》,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

《吕著〈中國通史〉序言》,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

《西周初期東都成周的建設及其政治作用》,《歷史教學問題》1983年第4期。

《中國陵墓制度的變遷》,《殷都學刊》1983年第3期(與蘇啓剛、聶玉海等合撰)。

《關於長平之戰的時間》,《歷史教學》1983年第3期。

《釋何尊銘文兼論周開國年代》,《文物》1983年6期;後收入《西周史》,第521—530頁;《史學情報》1983年第4期;《中國古文字大系·金文文獻集成》第28册。

《先秦墓上建築問題的再探討》,《文物》1983年第7期;後收入《中國古代陵寢制度史研究》,第211—218頁;《史學情報》1984年第1期。

《再談長平之戰的時間》,《歷史教學》1983年第11期。

《雲夢秦簡所反映的土地制度和農業政策》,《上海博物館集刊》1983年第2期;後收入《楊寬古史論文選集》,第17—34頁。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ing Changes of the Layout of Capital Cities and Ritual in the Pre-qing and Qin_han Periods(國際亞洲,北非人文科學會議研究發表要旨)。

1984年 先生七十一歲

五月,應美國大學邀請,做短期講學。同時,向復旦大學申請退休,凖備移居美國邁阿密。

《西周中央政權機構剖析》,《歷史研究》1984年第1期;後收入《西周史》,第315—335頁;《先秦史十講》,第20—43頁;復旦大學歷史系編,《切問集:復旦大學歷史系建系八十周年論文集》,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157—172頁。

《西漢長安布局的探討》,《文博》1984年創刊號。

《商代的别都制度》,《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4年第1期;後收入《楊寬古史論文選集》,第149—160頁;《先秦史十講》,第76—101頁;《史學情報》第3期。

《秦始皇陵園布局結構的探討》,《文博》1984年第3期。

《懷念吕思勉先生》,《常州文史資料》1984年第5輯。

《西周王朝公卿的官爵制度》,人文雜志編輯部編《西周史研究》第2輯;後收入《西周史》,第336—363頁;《先秦史十講》,第44—74頁;《中國古文字大系·金文文獻集成》第40册。

《如何學習春秋戰國史》,《學林》雜志編輯部編《怎樣學習中國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7—34頁。

《如何加强中國文化史的研究》,《中國文化研究集刊》1984年第1輯,復旦大學出版社,第44—47頁。

1985年 先生七十二歲

八月,陳漢平在《自學》雜志第八期上發表文章《老先生爲何行竊》,指責先生《西周王朝公卿的官爵制度》剽竊了他未發表的畢業論文《西周册命制度研究》。

《中國古代陵寢制度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吕思勉》,陳清泉、蘇雙碧、李桂海、蘇黎、葛增福編《中國史學家評傳下》,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270—1298頁。

1986年 先生七十三歲

二月,在《自學》雜志第二期上發表《爲何如此誹謗》,反駁陳漢平的指控。

二月十一日上午十時,神父爲先生洗禮,成爲天主教教友。

《戰國史》(增訂本),臺灣谷風出版社,1986年。

《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1986年(主編《辭海》中國古代史部分)。

《吕思勉〈中國制度史〉出版前言》,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又刊於丹青圖書有限責任公司,1986年。

《爲何要如此誹謗》,《自學》1986年第2期。

1987年 先生七十四歲

八月下旬,西嶋定生赴美參加“日美史學會議”,會後專程前往邁阿密住處拜訪先生,期間兩人探討當時正在研究的學術問題和《中國古代都城的起源與變遷》日版的翻譯出版事宜。

《中國古代陵寢制度史研究》,臺灣谷風出版社,1987年。

《中國上古史導論》,收入《古史辨》第7册,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責任公司,1987年。

《中國皇帝陵の的起源と發展》,日本學生社,1987年。

1988年 先生七十五歲

應許倬雲邀請,前往匹兹堡大學歷史系講演。

《論周武王克商》,收入王孝廉主編·御手洗騰等著的《神與神話》,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第405—462頁;《西周史》,第483—520頁。

1989年 先生七十六歲

六月,中華書局計劃出版先生與沈延國合著《吕氏春秋集解》,但至今未出版,稿件亦不知下落。

《論〈逸周書〉》,《中華文史論叢》,1989年第1期;後收入《西周史》,第857—870頁。

《西漢長安布局結構的再探討》,《考古》1989年第4期。

1990年 先生七十七歲

十月,爲李紹昆《墨學十講》寫序。

《墨學十講序》,李紹昆著,水牛出版社,1990年。

《中國历代尺度考——重版後記》,收入河南計量局主編《中國古代度量衡論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64—76頁。

《論西周初期分封制》,尹達等主編《紀念顧頡剛學術論文集》上册,巴蜀出版社,1990年,第253—270頁;後收入《西周史》,第373—394頁;《先秦史十講》,第76—101頁。

1991年 先生七十八歲

三月,撰寫《歷史激流中的動荡和曲折——楊寬自傳》序言。

八月,將明清刻本古書及學術著作一千二百四十六種、五千六百十一册捐贈給上海圖書館。

《關於越國滅亡年代的再商討》,《江漢論壇》1991年第5期;後收入《楊寬古史論文選集》,第285—294頁;轉載於《複印報刊資料》(先秦、秦漢史)1991年第6期。

1992年 先生七十九歲

善本古籍二十八種四〇八册捐贈給上海圖書館。其中重要的有元刻本《山堂先生群書考索》前集、後集、續集、别集(六十四册),明刻本《風俗通義》《河防一覽榷》《丹鉛總録》《宣和博古圖録》《兩漢博聞》《白孔六帖》《藝文類聚》《初學記》等,清代嘉慶年間張海鵬據宋本校勘的《太平御覽》(一〇二册)、光緒年間黄以周晚年硃筆圈點批校本人著作《禮書通故》定本(三十一册),清刻本《四蟲備覽》(四册)。

1993年 先生八十歲

八月,《歷史激流中的動荡和曲折——楊寬自傳》由臺灣時報文化出版。

《歷史激流中的動荡和曲折:楊寬自傳》,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3年。

《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1995年 先生八十二歲

《歷史激流楊寬自傳:ある歷史學者の軌迹》,高木智見譯,西嶋定生監譯,東京大學出版會,1995年。

《秦〈詛楚文〉所表演的“詛”的巫術》,《文學遺産》1995年第5期;後收入《楊寬古史論文選集》,第373—394頁。

1996年 先生八十三歲

《中國皇帝陵の起源と変遷》,日本學生社重印,1996年。

《穆天子傳真實來歷的探討》,《中華文史論叢》1996年第55輯;後收入《西周史》,第603—622頁;《先秦史十講》,第372—394頁。

1997年 先生八十四歲

《戰國史:1997年增訂版》,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楚帛書的四季神像及其創世神話》,《文學遺産》1997年第4期;後收入《楊寬古史論文選集》,第354—372頁;轉載於《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複印資料)1997年第10期。

1998年 先生八十五歲

《戰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1999年 先生八十六歲

《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西周史》,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2001年 先生八十八歲

十一月,歷時半个世紀的《戰國史料編年輯證》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戰國史料編年輯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2002年 先生八十九歲

七月,著作手稿入藏上海圖書館“中國文化名人手稿館”。

《戰國史料編年輯證》,臺灣商務印書館,2002年。

2003年 先生九十歲

《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中國古代陵寢制度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戰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楊寬古史論文選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墨經哲學》收入《墨子大全》第44册,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

2004年 先生九十一歲

《中國古代冶鐵技術發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2005年 先生九十二歲

九月一日,在美國邁阿密逝世。

十二月,與吴浩坤主編的《戰國會要》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戰國會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與吴浩坤一起主編)。

《歷史激流:楊寬自傳》,臺灣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關於古代墓祭、墓碑和墳墓等級制問題》,《中國文化研究集刊》2005年第3期。

2006年 去世後一年

《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先秦史十講》,高智群編,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

《戰國史料編年輯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2008年 去世後三年

四月,與陳旭麓、方詩銘、程應鏐一起主編的《中國通史詞典》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國古代陵寢制度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中國通史詞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2012年 去世後七年

十二月,妻陳荷静在美國逝世。

2013年 去世後八年

大寒,先生與陳荷静合葬於上海青浦福壽園文星區。

2014年 去世後九年

《中國古代冶鐵技術發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

2016年 去世後十一年

上海人民出版社計劃推出《楊寬著作集》,包括已出版的著作及散見於報刊、雜志上的文章。

【注释】

[1]關於先生的著述目録,前已有高木智見和趙惠瑜先生作過整理,惜皆未收全。高木智見所搜文章爲225篇(楊寬:《歷史激流楊寬自傳:ある歷史學者の軌迹》,高木智見譯,日本東京大學出版會,1995年,第474—482頁),趙惠瑜所搜文章爲259篇(趙惠瑜:《楊寬的中國神話研究》,東吴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2009年7月,第136—152頁),本文所搜文章爲380餘篇。雖皆有缺漏,但編者亦從高、趙所作目録中獲得很多指引,特此致謝!先生生平發表文章絶大部分署名“楊寬”,亦署名有“楊寬正”“寬正”“寬政”“寬”“劉平”以及其原配之名“朱新華”“新華”,文中未特别標明者皆署名“楊寬”。目録按照先著作後文章篇名及發表先後依次排列於繫年之下,如無著作,則按照文章發表的先後排列。

[2]張鏡人:《張鏡人》,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1年,第325頁。

[3]上海市檔案館: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1965年上半年研究工作重點,檔案號:B181-1-336-115。

[4]上海社會科學院院史辦公室:《院事攬要:上海社會科學院大事記(1958—2008)》,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8年,第66頁。

[5]葛劍雄:《悠悠長水:譚其驤傳》(修訂版),第351—352頁。

[6]華覺明:《堪培拉紀行》,《中國科技史料》1982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