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索禮的起源和名稱來歷

探索禮的起源和名稱來歷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據上面對“鄉飲酒禮”和“饗禮”的論述,很具體的可以看到:我國古代的“禮”起源於氏族制末期的習慣。至於“饗禮”,實質上是一種高級的“鄉飲酒禮”,是在“鄉飲酒禮”原有的基礎上加工制訂而成的。“禮”這個名稱的來歷,是和這種飲酒醴的“禮”有密切關係的。原來“醴”和“禮”本是一字,同作“”,像兩玉盛在器内之形。

探索禮的起源和名稱來歷

根據上面對“鄉飲酒禮”和“饗禮”的論述,很具體的可以看到:我國古代的“禮”起源於氏族制末期的習慣。在氏族制時期,人們有一套傳統的習慣,作爲全體成員在生産、生活中自覺遵守的規範。等到貴族階級和國家産生,貴族就利用其中某些習慣,加以改變和發展,逐漸形成各種“禮”,作爲加強貴族階級統治的一種制度和手段,以維護其宗法制度和加強君權、族權、夫權和神權。

“鄉飲酒禮”是由軍事民主制時期的“議事會”轉變來的,它不僅是尊敬長老的酒會,而且具有長老會議的性質,是借用酒會來商討和決定軍政大事的,也可以説是執政者的諮詢機關,這在維護貴族統治上當然有其一定的作用。後來元老的政治權力縮小,這種“禮”成爲單純的酒會儀式,用來尊敬貴賓和族長,着重於分别貴賤、長幼的等次,依然是維護貴族統治秩序的一種手段。至於“饗禮”,實質上是一種高級的“鄉飲酒禮”,是在“鄉飲酒禮”原有的基礎上加工制訂而成的。看來,西周的高級貴族爲了招待貴賓、舉行會談以及維持貴族統治秩序的需要,就在“鄉飲酒禮”原有禮節的基礎上,進一步加重禮節,增添花色,逐漸制定成了比“鄉飲酒禮”更高級的“饗禮”。舊説周公制禮作樂,未必可信,西周的禮樂未必周公一人所制定,但是西周的高級貴族爲了統治上的需要,在原有禮俗上增添花色,加以系統化,逐漸制訂成各種符合於他們需要的禮樂,當是事實。“饗禮”就是其中之一。

“禮”這個名稱的來歷,是和這種飲酒醴的“禮”有密切關係的。原來“醴”和“禮”本是一字,同作“”,像兩玉盛在器内之形。其所以會演變分化出“醴”和“禮”兩字,王國維在《釋禮》(《觀堂集林》卷六)中解釋説:

盛玉以奉神人之器謂之,推之而奉神人之酒醴亦謂之醴,又推之而奉神人之事,通謂之禮。其初,當皆用二字,其分化爲醴禮二字,葢稍後矣。

這個解釋基本上是正確的,但是還没有把“醴”與“禮”的關係分辨清楚。前面談過,“饗禮”是由“鄉飲酒禮”加工制訂而成,“饗禮”的獻給賓客的是“醴”,不同於“鄉飲酒禮”獻的是“酒”,而且“饗禮”獻醴之禮要比“鄉飲酒禮”獻酒之禮隆重得多,“醴”是當時高貴敬獻禮品,如同盛在禮器中所獻的玉一樣,因而同樣稱爲“”,或從“酉”稱爲“醴”。同時獻“醴”之禮已更形式化,只是給賓客嘴裏啐一下,不是給喝的,已純粹成爲一種敬獻的儀式,如同用玉盛在禮器中敬獻一樣,因而這種敬獻儀式也稱爲“”。當時貴族專門設有“饗禮”,用“醴”來敬獻貴賓,成爲一種隆重的尊敬儀式,既用之於貴賓,又推廣到貴神,因而“”又從“示”而稱爲“禮”。推而廣之,一切儀式的舉行中,也常用“醴”來敬賓,凡是用“醴”來敬賓的,也都稱爲“禮”了。凌廷堪《禮經釋例》的《賓客之例》中,有一例説:

凡賓主人行禮畢,主人待賓用醴,則謂之禮;不用醴,則謂之儐。

凌氏曾列舉《儀禮》的《士昏禮》、《聘禮》等,詳爲證明,這裏不重複了。禮書中這樣把“待賓用醴”稱爲“禮”,該是沿襲古老的習慣的。《禮記·禮運》説:“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大概古人首先在分配生活資料特别是飲食中講究敬獻的儀式,敬獻用的高貴禮品是“醴”,因而這種敬獻儀式稱爲“禮”,後來就把所有各種尊敬神和人的儀式一概稱爲“禮”了。後來更推而廣之,把生産和生活中所有的傳統習慣和需要遵守的規範,一概稱爲“禮”。等到貴族利用其中某些儀式和習慣,加以改變和發展,作爲維護貴族統治用的制度和手段,仍然叫做“禮”。

西周時代這種敬獻酒醴的儀式的産生,還可能與當時禁酒有關。《禮記·樂記》説:

夫豢豕爲酒,非以爲禍也,而獄訟益繁,則酒之流生禍也,是故先王因爲酒禮。一獻之禮,賓主百拜,終日飲酒而不得醉焉,此先王之所以備酒禍也。故酒食者所以合歡也,樂者所以象德也,禮者所以綴淫也。

的確,西周初年周王朝鑒於殷貴族沉迷酒中,腐化墮落,曾積極禁酒。《尚書·酒誥》曾明白指出,只有祭祀和敬獻長老和君長時能喝酒,如説:“飲惟祀,德將無醉”,“羞耈惟君,爾乃飲食醉飽”;還嚴禁合羣飲酒,告誡康叔説:“羣飲,汝勿佚,盡執拘以歸于周,予其殺。”西周制定的獻酒之禮,採用“嚌”或“啐”的方式,只“飲至齒不入口”,該與當時“備酒禍”有關的。前面已談過,周康王即位時所舉行的“饗禮”,已採用“嚌”的方式。《儀禮》所記述的獻“醴”禮節,也是“啐之而已,不卒爵”;同時所記述的比較隆重的獻“酒”禮節,如鄉飲酒禮、燕禮、鄉射禮、大射儀等,主人獻賓,在“卒爵”之前都要“啐酒告旨”,詳凌廷堪《禮經釋例》的《飲食之例上》“凡獻酒禮,盛者則啐酒告旨”條。《鄉飲酒義》解釋説:(www.xing528.com)

祭薦祭酒,敬禮也;嚌肺,嘗禮也;啐酒,成禮也;於席末,言是席之正,非專爲飲食也,爲行禮也。

這裏把“啐酒”看得很重要,作爲“成禮”的一個步驟,而不以“卒爵”作爲“成禮”的步驟,看來也與“備酒禍”有關的。

《中華文史論叢》第四輯,今略加修訂

【注释】

[1]鄭玄作《箋》時,看到詩中用瓠葉和小兔作爲飲酒的菜殽,不像貴族擺場,便斷言“此君子謂庶人之有賢行者”。但是詩中行着一獻之禮,而“禮不下庶人”的,於是鄭玄又解釋爲“庶人依士禮”,並且説是:“其農功畢,乃爲酒漿,以合朋友,習禮講道藝也。”其實,這些解釋都不通,在春秋以前,“君子”都指貴族而言,把“君子”作爲“有賢行者”,乃是春秋末年以後事。瓠也叫匏,又叫壺,它的葉只有嫩時可以做羹,到八月就成爲苦葉(見《邶風·匏有苦葉·傳》),“農功畢”時瓠葉早已不能作飲酒菜了。《瓠葉》這詩的内容,我們認爲應是敍述低級貴族舉行飲酒禮的情況。

[2]《韓詩説》説:“辟雍者,天子之學,……所以教天下春射秋饗,事三老五更。”(《詩·大雅·靈台》正義引《五經異義》)《白虎通·辟雍》篇也説:“大學者,辟雍,鄉射之宫。”這都和《説文》相合。段玉裁《説文饗字解》申論説:“飲賓祭祀皆不於大學,則辟雍泮宫之饗,非飲賓神格可知也。然則此三饗,其爲鄉飲酒之本義可知矣。辟雍饗飲者天子行鄉飲酒之禮也。泮宫饗射者、諸侯行鄉飲酒之禮也。”段氏還列舉《魯頌·泮水》等,以證天子、諸侯在辟雍、泮宫確行鄉飲酒之禮,並且批評了當時有些人主張“鄉飲酒斷不行于小學大學”的説法。也有人把《韓詩説》“秋饗”的“饗”,《白虎通》“鄉射之宫”的“鄉”,都解釋爲“饗禮”的。如孫詒讓《周禮正義》卷五十九説:“案鄉大夫之射,不得在辟雍,而班氏以辟雍爲鄉射之宫者,鄉與饗通,即《詩·大雅·靈台》孔疏引《韓詩説》所謂春射秋饗也,依其説,則辟雍爲天子大射之宫。”這個説法是可商的。饗禮是天子、諸侯、卿大夫臨時舉行的招待貴賓之禮,既没有規定在春秋兩季,也不在學校中舉行。近人余嘉錫《晉辟雍碑考證》(收入《余嘉錫論學雜著》),根據《禮記·鄉飲酒義》注,説:“然則鄉飲酒禮,古惟鄉大夫行之於鄉,至漢則太守諸侯相與令長行之於郡國,未聞以天子饗羣臣而謂之鄉飲酒者。……鄉飲酒禮行於辟雍,僅見於西晉武惠之世,以後歷代皆不復舉,豈非知其失禮之甚乎?”這個説法也不正確。

[3]見盧文弨《鍾山札記》卷一《冠義鄉大夫當作卿大夫》條,王引之《經義述聞》卷十《遂以摯見于鄉大夫鄉先生》條。

[4]《周禮·大行人》:上公之禮“王禮再祼而酢,饗禮九獻”;諸侯之禮“王禮壹祼而酢,饗禮七獻”;“諸伯……如諸侯之禮”,諸子“王禮壹祼不酢,饗禮五獻”;“諸男……如諸子之禮”。秦蕙田《五禮通考》卷一五六説:“饗禮之祼,經無明文,以禮賓之節推之,上公九獻,則王一獻,後亞獻皆祼,伯七獻,子男五獻,則惟王祼而已,王祼用圭瓚。”孫詒讓《周禮正義》也以爲“祼”即包括在“獻”之中,説:“凡九獻者,再祼,後有七獻;七獻者,一祼,後有六獻;……”這個説法是錯誤的。據《周禮·大行人》原文,“祼”應在“獻”之前,不包括“獻”之内。《周禮·内宰》:“凡賓客之祼獻瑶爵皆贊”,也以“祼”“獻”爲二事,故説“皆贊”。金鶚《天子宗廟九獻辨》(《求古録禮説》卷十三)認爲在宗廟祭祀中“祼”不在“獻”内,“獻必有俎,而灌時尚未迎牲(《郊特牲》云既灌然後迎牲),未有俎也,獻尸必飲,而灌鬯用以灌地,尸不飲也。……灌第可通稱爲獻,實爲正獻之禮,安得并數之以爲九獻乎”?饗禮中的“祼”大體也相似,是在“獻”之前,未設薦俎時舉行的。《禮記·禮器》説:“諸侯相朝,灌用鬱鬯,無籩豆之薦”,可爲明證。《國語·周語上》説:“王祼鬯,饗醴乃行”,也把“祼鬯”敍述在“饗醴”之前。黄以周《禮書通故》卷二十四《燕饗通故》據《周禮·大行人》和《内宰》之文,認爲“祼”與“獻”有區别,很對。黄以周著《饗禮》(《儆季雜著·禮説》卷四)又認爲行“祼”禮的稱“飫”,也稱“禮”,行“獻”禮的稱“饗”,把“祼”“獻”區分爲兩種完全不同的禮,並且説:“飫有祼酢,不獻,饗有獻,獻有殽”,這就錯誤了。

[5]凌廷堪《禮經釋例·飲食之例中》引《左傳》莊公十八年“王饗醴”,解釋説:“饗謂饗禮,醴謂醴賓,馬者葢謂饗及醴賓之庭實,故《聘禮》禮賓亦云:賓執左馬以出也。杜預注以爲行饗禮先置醴酒,恐誤。《士昏禮》婦見舅姑,贊醴婦,婦饋舅姑,舅姑饗婦,亦分醴饗爲兩事。”這個説法是錯誤的,西周金文和《左傳》、《國語》等書,多數稱爲“饗醴”或“鄉醴”,分明是指一件事,因爲“饗”禮以獻醴爲主,所以連稱爲鄉醴。《儀禮·覲禮》:“饗禮乃歸”,《漢書·匡衡傳》載衡疏作“饗醴迺歸”,是匡衡所見《覲禮》“饗禮”作“饗醴”。饗醴也可簡稱爲饗或醴,猶如鄉飲酒也可簡稱爲鄉或飲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