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元世祖改制:元朝青少年史,百废待兴的浩大工程

元世祖改制:元朝青少年史,百废待兴的浩大工程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元朝境内百废待兴,这注定是一项浩大而艰巨的工程。忽必烈认识到中原文明的先进,要想使元朝像轻轨列车般飞奔,改革是势在必行的。在各地实行“兵农分治”的制度,避免地方长官集军、民之权于一身;“罢世侯,置牧守”,废除军阀兵权的世袭制。蒙古族在各等人中名列第一等,是元朝的“国姓”。在经济方面,他一改蒙古原有的游牧方式,制定“农桑立国”的国策方针。忽必烈制定一系列政策,促进土地的恢复。

元世祖改制:元朝青少年史,百废待兴的浩大工程

恩格斯曾经在他的著作《反杜林论》中写道:“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这段话精彩地描述了不同社会制度、生产方式遭遇到一起时的状况。

1279年,忽必烈实现了中国的南北大一统。

然而,已南北大一统的元朝空有辽阔的疆域,放眼望去却是满目疮痍。长期的战乱极大地破坏了经济的发展,人民伤亡严重,数量、质量都严重下降。由于蒙古族游牧民族本性,他们只知掠夺,却不事生产,生产力极其低下。随着蒙古汗国在军事上的扩张,蒙古贵族把游牧地区的旧俗未做任何修改,就这样原封不动地带到中原地区,对中原先进的农耕经济造成了不可估计的破坏。而且,在征战中,蒙军每到一处,就会实行残酷的屠杀政策,尸骨遍野,满目荒凉,不仅造成被征服地区的经济遭受巨大损失,也使当地的文化、人才遭到了巨大的流失,给中原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忽必烈已经打下如此辽阔的江山,下一步需要做的就是要进行修复、建设了。元朝境内百废待兴,这注定是一项浩大而艰巨的工程。

蒙古现有的统治机构落后、效率低下,要采用旧法进行建设,无疑是新车配旧轮,是跑不起来的。而且蒙古族原有的游牧生产方式与中原上的经济发展显然格格不入。

忽必烈认识到中原文明的先进,要想使元朝像轻轨列车般飞奔,改革是势在必行的。在汉族地主官僚的鼓动下,他决心吸取中原地区的先进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遂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实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蒙古原有的政治统治机构落后不堪,与疆域的辽阔形成巨大反差,忽必烈决定按照中原王朝体制的框架来构建新的政权结构。在政治方面,他在中央设置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三大系统,又设置了宣政院。其中,中书省行使宰相职权,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是最高的行政机关;枢密院则总领全国军事;御史台负责纠察百官;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在地方,设行中书省,隶属中书省,加强对地方的统辖;山东、山西、河北及内蒙古部分地区,则由中书省直辖,称为“腹立”,即内地的意思。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琉球(中国台湾)地区,隶属于福建泉州路同安县(今属厦门)。设通政院,主管驿站事务;建立驿站制度,负责传递公文和管理交通。在各地实行“兵农分治”的制度,避免地方长官集军、民之权于一身;“罢世侯,置牧守”,废除军阀兵权的世袭制。吸收金朝民族分治政策,创设“四等人制”,将各族人民划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和南人四个等级。蒙古族在各等人中名列第一等,是元朝的“国姓”。色目人继蒙古人之后名列第二等,主要指西域人,如钦察、唐兀、畏兀儿等。汉人为第三等,指淮河以北原金朝境内的汉、契丹、女真等族以及较早被蒙古征服的云南(大理)人,东北的高丽人也是汉人。南人也叫蛮人,为第四等,指最后被元朝征服的原南宋境内各族。这种以蒙古人为国之根本、色目和汉人互相牵制的政策为维持大一统发挥了作用,对民族融合也有一定的作用。

忽必烈推行的这一系列政治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治;加强了对边远地区的开发管理,实现了更大范围的大一统局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www.xing528.com)

在经济方面,他一改蒙古原有的游牧方式,制定“农桑立国”的国策方针。北方耕地因连绵半个世纪的战争而遭受了严重破坏,处于凋敝状态。忽必烈制定一系列政策,促进土地的恢复。他严禁蒙古贵族强占民田,或是废耕田为牧场。把黄河南北的荒田分给蒙古军耕种,组织军民在边疆屯田。他这一保护农田、实行屯田的政策极大地保护了中原农耕经济。接着,他又建立了指导农业生产的行政机构,包括劝农司、大司农司等,专管全国农桑水利。他任命八位劝农官员开展支持农业经济的计划。劝农司的官员挑选了一批精通农业的人员帮助农民耕作土地,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并使土地得到了有效利用。

忽必烈还完善农业法规,规定劝课农桑赏罚之法,把管理农事、农桑兴废作为考核、察举赏罚地方官吏的重要指标。他重视技术指导,命人编成《农桑概要》,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

值得一提的是,忽必烈除了在农业生产方面做足了功夫,在商业方面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同以往很多皇帝不同,他对商人、商业行为不存在偏见,他的这种态度大大促进了贸易活动的发展,在他执政期间,商业活动非常繁荣,对外贸易也很兴旺发达,极大地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发展,积累了货币,也大大促进了对外交流。忽必烈的经济措施在改革初期使得北方经济全面恢复,原本落后的生产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对于一个如此庞大的帝国来说,要想保证行政的顺利进行和物资供应的流畅,交通必须要强大。忽必烈深知交通对于自己统治的重要性。他命人修复帝国道路,并在可能栽种的道路两旁都种上树遮阳,每隔一定的距离建立驿站,除了接待旅行的官员和外宾,驿站也用作商旅客栈。二十多万匹马分发给各驿站,用于帝国邮政。为保证大都的粮食供应,他修复和开通了大运河,使大米经运河从中国中部运往都城。在他执政期间,中国已经具有了比较完备的邮政系统。忽必烈做出的贡献自然不言而喻。

忽必烈施行的农业措施极大地恢复了生产力,但是毕竟中原土地遭受的破坏太大,一时间还无法完全恢复原状。为了备荒,他恢复了国家控粮的政策。他命人建设粮仓,在丰年,国家收购余粮,贮藏于国仓,以应付荒年粮食短缺。忽必烈在都城到最后一共建有五十八个粮仓,可以储存十四万五千石粮食。他要求建立“慈善粮仓”(义仓),在灾荒年粮食歉收、谷价上涨时开仓免费分发谷物,救济饥民,为鳏寡孤独者提供粮食。

忽必烈的种种政策治愈了一个世纪之久的战争创伤,显示了他的经世之才。他明白,欲统治中国,不能只靠蒙古本族的力量,还必须任用更有治国之道的汉人幕僚和官员,但又不能完全依靠汉人幕僚施政。宋朝灭亡后,他不仅保留了宋朝的机构和全部行政官员,还尽一切努力得到了当时任职官员们的效忠。忽必烈在多年的不断尝试中,在中原的农耕、定居文明和蒙古原有文化特色文明中找到了一个支点,维持了两种不同文明间微妙的平衡。

通过忽必烈的努力,元朝成了一个不仅疆域辽阔,而且能够兼容各种民族力量,经济文化都得到较大发展、交流的大国,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