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某国曾将一条用宝石镶嵌的金腰带献给窝阔台,窝阔台十分喜欢,平时都把它系在身上。有一次金腰带的扣子坏了,窝阔台就把它交给工匠修理。这位工匠私下里却把腰带拿出去卖了,对大汗派去拿腰带的人只推说还没有修好。最后,大汗手下的人觉得事情蹊跷,于是就把他抓起来严加审讯,他这才承认是自己卖掉了,于是,工匠被投入了死牢。窝阔台知道真相后说:“虽然这也是一桩大罪,但做出这样的事来,正说明他极端穷困、无路可走,给他一百五十两银子,让他重新做人,今后不许重犯。”工匠做梦也没有想到居然因祸得福,自然是感激涕零,逢人便称颂大汗的宽宏大量。
窝阔台是蒙古帝国的第二位大汗,他在位的十三年中,继承了成吉思汗的业绩,为继续扩大帝国的版图,巩固蒙古对北方草原和占领区域的统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称为“马上治天下”的第一人。他在耶律楚材的辅佐下,制定和实施了许多治理天下的举措,受到了世人的广泛称颂。
宋濂在《元史·太宗本纪》中对他做出了极高的评价,说:“帝有宽宏之量,忠恕之心,量时度力,举无过事,华夏富庶,羊马成群……时称治平。”
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窝阔台的思想,那就是“德”。窝阔台实行以德治国的政策绝不是偶然为之,这是由那个时期特殊的社会状况决定的。当时,蒙古帝国虽然还在迅速扩张,但占领地的治理问题已经突出地摆在了蒙古人的面前,在这种情况下,光靠武力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而应该以一种仁慈的政治思想为基础,实现帝国的有效管理,让人民能够在思想和体制两方面来接受大汗的领导。
事实上,窝阔台也在尽自己所能来实现以德治国的思想理念。在窝阔台看来,作为永存之物的德,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忠,就是忠于祖业,忠于主人;其次是仁,就是对下仁慈。这些思想贯彻在他的治国方略中,无论是文治武功,还是日常的言行,他事事都以此为准绳。
一次,他对不愿执行其善行的诸臣说:“在这有盛有衰的世界上有无永存之物?”当诸臣齐声回答没有时,他却说:“错了,好的名誉和声名在这世上永存。”而所谓“好的名誉和声名”,就是他一直提倡的符合道德原则的人的言行。
《合罕言行录·概述》中曾记载窝阔台对他的下属们说:“我们的习俗风尚的声名传给叛逆者,他们的心必然倾向我们……这种善行,使得军队和百姓免除征伐他们之苦,无须大量履危涉险。”在这里,善行被看成是比征伐更为优越的手段。(www.xing528.com)
就窝阔台本人来说,他是这种“德”观念的忠实传播者和实践者。事实也证明,这样做的确为他赢得了好的名声和人心。就像志费尼在对窝阔台的德治思想进行评价时所说:“我需要一个名字,因为肉体要死亡。”这就是说,好名声是永存的,比生命更加长久。
以德治国,还体现在治理“人心”上,“治心”才是一笔永恒的财富,而窝阔台当然也善于“治心”。据《合罕言行录》记载,窝阔台经常谈论古代帝王的统治经验。他对那种积聚财富珍宝的做法不满,他说:“至于我们,为了我们的英名起见,我们将把自己的财宝储存在人们的心坎里,不给明天留下任何东西。”
对那些不愿实行德行的大臣,他多次对他们进行解释和批评,有时还气愤地说:“你们是我真正的敌人。”有一次,宫中用人去枣店买回一盘枣,已经按照窝阔台的规矩多付了一倍价钱,但窝阔台还嫌少,叫人再添钱送去。这些能为自己迎来好名声的事情,窝阔台向来是乐此不疲的。
毫无疑问,他的这些思想和行为,对不断扩张的蒙古帝国来说,是绝对有积极意义的。它使被占领地区的人民,逐渐对蒙古人产生了认同感,从而接受了他们的统治。
《元史》中对他的评价是:“举无过事。”意思是说他从未干过坏事。这显然是封建史学家的阿谀奉承之词。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古今中外,岂有例外?只不过,比起其他的几位大汗,他能够以德治国,显得宽厚仁慈了许多罢了。
1341年,窝阔台于狩猎后饮酒过量而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