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93年,大明王朝出大事了,什么大事呢?
爆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政治危机,那就是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接班危机。大明臣子知道这届皇帝是谁,但不知道下届皇帝是谁,也就是说,此时的大明王朝有皇帝没有太子。
那么此时大明王朝的皇帝是谁?他就是声名狼藉的万历皇帝朱翊钧。这一年他执政已经超过了20年,早已到了该立太子的时候了,但是他却在这年过完年之后,做出了一个反常的举动,正月拟旨决定暂不立太子,而是将自己的三个儿子一并封王,这预示着一场皇帝接班人争夺战,正式打响了。
熟悉明朝历史的读者,对这个万历皇帝可能都略知一二。因为他创造了两项大明皇帝的历史纪录,第一个纪录:在位时间最长。万历皇帝在位48年,这个在位时间打破了明朝皇帝在位时间的纪录,大明十六帝,统治中国276年,而他一个人就占去六分之一的光阴。他虽然不是明帝中自然寿命最长的(明朝皇帝活得最久的是太祖朱元璋,71岁;万历皇帝朱翊钧10岁即位,58岁去世),却是坐皇位最久的福寿皇帝。第二个纪录:不“上班”时间最长。万历皇帝30年不上朝。那么,万历皇帝为什么不上朝呢?当然跟他的政治能力有关。我们知道,万历皇帝刚即位时才10岁,是首辅张居正代为执政10年,张居正死后,20岁的万历皇帝成了名副其实的国家最高领导人,但是没干几年就干不动了,为什么?因为没张居正那个执政水平。他本以为抓取权力,自然就会治国理政。但是一上来处理军国大事才明白,掌权与任事,完全是两码事。所以就有些撂挑子。这是他长期不“上班”的一个原因,而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跟下面将要打响的这场皇帝接班人争夺战有一定的关系了。
当时皇帝的接班人有几个候选人呢?主要有三个。
就是万历皇帝准备一并封王的那三个儿子:长子朱常洛、三子朱常洵和五子朱常浩。他们分别由万历皇帝的三个妃子所生。朱常洛是王恭妃所生,朱常洵是郑贵妃所生,朱常浩是周端妃所生。这三个人当中五子朱常浩因为年龄小,当时才两岁,胜出的可能性很小,是个陪衬。争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长子朱常洛、三子朱常洵身上。
提及皇帝接班人,中国封建王朝有个一以贯之的皇帝接班制度:嫡长制。这个嫡长制简单解释就八个字:有嫡立嫡,无嫡立长。也就是说,皇帝正室皇后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嫡长子为皇位第一合法继承人,如果皇后没有生子,就要自然排序由其他嫔妃为皇帝所生的第一个儿子——皇长子接班。
我们知道,万历皇帝的正室王喜姐(孝端显皇后)只生了个女儿,没有生儿子,那么按照嫡长制自然排序,朱常洛无疑应该排在第一顺位,他是万历皇帝的大儿子,但是万历皇帝却不喜欢这个大儿子,为什么不喜欢这个大儿子呢?因为朱常洛是万历皇帝与一位宫女“偷情”的结果,这个宫女姓王,她就是朱常洛的生母,后来的王恭妃,当时叫王宫女。万历皇帝虽然与王宫女偷了情,王宫女为万历皇帝生了孩子,也被万历皇帝封了妃,但万历皇帝却不喜欢她。为什么不喜欢她?
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嫌她出身卑微。这个王恭妃当时就是太后的一个内侍宫女,相当于一个使唤丫头。二是万历皇帝嫌她年龄偏大,长相不好看。想必当年万历皇帝与她“偷情”,也是一时冲动,事后就没什么感觉了。
因为不喜欢王恭妃,所以他对王恭妃所生的这个儿子朱常洛,也始终喜欢不起来。那么万历皇帝喜欢哪个妃子,哪个儿子呢?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万历皇帝偏爱郑贵妃。
这个郑贵妃是个小家碧玉型的女人,她在万历皇帝面前,特别善于撒娇耍脾气,非常任性,这种做派和一般女人在皇帝面前唯唯诺诺的女仆相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万历皇帝感到很新鲜很刺激,这个“野蛮女友”不一般。于是与郑贵妃陷入了一场昏天暗地的热恋中。这个郑贵妃也没白受皇帝的宠,为万历皇帝生下一子——三子朱常洵。这个朱常洵,一落地就是个大胖小子,虎头虎脑,很招人喜欢,万历皇帝很喜欢他。老三长得富态,有帝王相,所以他有意把皇位传给老三,废长立幼。这样就回到笔者开头所讲的,接班人危机的爆发点了。
万历二十一年即公元1593年夏历正月,万历皇帝以手书诏示内阁,拟把皇长子朱常洛、皇三子朱常洵和皇五子朱常浩一并封王,日后再择其善者为太子,他的意图很明显,大儿子不是唯一候选人,三个孩子都有机会,以后择优录取,三选一,再确定皇帝接班人。其实我们知道,他这样做主要是想把接班人的位置留给郑贵妃之子朱常洵。这下子就点燃了朝堂的“火药桶”了,这皇家内室还没怎么着,宫外的大臣先炸了锅了。尤其是那些言官反响强烈。我们知道,大明王朝官员大多是苦读儒家指定教材四书五经上来的,认死理,而且大明言官制度特别发达。大明言官级别不高,但人数众多、作用突出。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就给了言官充分的话语权。自由度比较大,他们的职责就是言事,风闻之事都可以说,道听途说的都可以对皇帝讲,一般他们的话不太出格,皇帝是不治罪的,即便治罪也会很快平反,平反之后反倒捞取了政治资本。所以在这种风气下,明朝的大臣们特别爱较真,在奉行封建纲常的核心制度嫡长制上,他们不折不扣。因为明朝奉行的官方意识形态是儒家发展学科宋朝理学,而理学向来强调继承人的正统性,所以,就传承了“太子者,国之根本”之说,于是,有明一朝,朝臣便把立太子视为争国本,为此就是搭上性命也在所不惜。
这场国本争夺战,大臣主要分成两派。一是保皇派,二是立长派。保皇派大臣和万历皇帝站在一起,认为皇帝立不立太子,立谁为太子,那是皇帝的家事,应该由皇帝个人做主就行了,大臣们就别掺和了。而立长派大臣却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立太子不是皇帝的家事,而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废长立幼有违封建礼法,万万使不得。万历皇帝对跟自己唱反调的这些立长派大臣非常反感,严厉打击,将他们的首脑赶出内阁、驱离朝堂,但是立长派大臣不为所动。尤其有一个大臣,顶风而上,直接向保皇派的内阁发起挑战。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本书第一个出场的东林人,东林党的创始人、大名鼎鼎的顾宪成。
那么顾宪成为什么敢冒着被严惩的风险,向保皇内阁乃至皇帝发起挑战呢?
咱们先来认识一下顾宪成这个人物——
顾宪成,号泾阳,无锡人。无锡明时为县,归常州府管辖。家居江南的顾宪成是晚明一个著名的清流人物。
什么是清流?顾名思义,就是清正之流。在明朝这是个褒义词。对于清流,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里给出了正面解释——读书通大义,立志冠清流。也就是说,清流是一群读书君子,他们重气节、轻名利,有原则、讲正气,爱憎分明,是非清晰,品德高尚。(www.xing528.com)
在明朝,清流是一支重要的士人力量,从在野的名师到在朝的言官,清流可谓无处不在。以清流闻名于世的,前者有大破瓦剌再造大明的北京保卫战主帅于谦,后者就是以顾宪成为首的这批晚明党人。
顾宪成以个性操守闻名于世。这个人从来不趋炎附势,从来不溜须拍马。据《明史·顾宪成列传》记载,顾宪成入朝为官时,首辅大臣张居正执政,权倾朝野,所以群臣都巴结张居正,而顾宪成偏偏与张居正拉开距离,不去巴结他。有一次张居正病了,群臣都去探望,而顾宪成不去。有的大臣看见顾宪成没有去,担心日后会遭到张居正的报复,所以在探视名单上,好心替顾宪成签上了他的名字,顾宪成得知以后,特意赶过去把名单抢过来,用力划掉自己的名字——我没来过!他就是这么一个人。
在争国本前后,顾宪成担任的是一个要职——吏部文选司郎中,这个吏部就相当于今天的组织部,文选司是专门负责任命文职干部的人事厅。那么顾宪成这个职务,就相当于组织部里的文职干部人事厅厅长,这个职务级别不是很高,正五品,但是权力巨大,专门管提拔文职官员的,几分钟谈话就可以决定一个干部的命运。顾宪成在这个岗位上,提拔了很多他认为是君子的道德模范官员。这些官员大都成了顾宪成的拥趸,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顾粉”。
皇帝要废长立幼,顾宪成坚决反对,并把矛头对准了保皇派首领、时任内阁首辅大臣王锡爵。说王锡爵一味迁就皇帝,不敢主持公正。那王锡爵也不是软柿子,他是堂堂名门望族出身,本人还是嘉靖壬戌科的榜眼(科举廷试第二名,仅次于状元),官至太子少保、吏部尚书,在朝堂是一品大员级别的元老重臣,对顾宪成这个五品中层官员当然不甘示弱,于是二人展开了一场著名的辩论。
王锡爵说:“当今所最怪者,堂庙之是非,天下必欲反之。”意思是说,现在真是奇怪了,这政府要做的事,有人推动社会舆论唱反调。顾宪成反唇相讥:“吾见天下之是非,庙堂必欲反之耳。”确实是很奇怪啊,为什么社会舆论百姓希望政府做的事,政府必要反过来做呢?
万历皇帝对王锡爵这种识时务、处事灵活的大臣比较欣赏,不断擢升重用。而对顾宪成这种较真认死理的大臣,非常反感。万历二十二年,国本之争让顾宪成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被开除公职,赶回老家。
顾宪成是在争国本白热化之际被解职回家的,他去职之后,好多争国本的立长派大臣前赴后继,踏着顾宪成的足迹,勇往直前,继续死谏皇帝,万不可废长立幼,乱了纲常秩序。
国本之争到了相持阶段,万历皇帝的意志开始崩溃了,这帮大臣真是太难缠了,打死也要争,于是改变策略,对争国本的群臣由打改为拖。皇帝罢工不上朝了。
国本之争从万历十四年开争,一直争到万历二十九年。前后长达十五年之久。万历二十九年十月,皇帝的亲妈李太后出场了,她和万历皇帝做了一次围炉夜话,为这场国本之争一锤定音。
《明史》记载:“太后问故。帝曰:‘彼都人子也。’太后大怒曰:‘尔亦都人子!’帝惶恐,伏地不敢起。”
这段史料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老太后见大明王朝迟迟不立太子,于是就把万历皇帝叫来问为什么,你对接班人这件事到底是怎么想的,是不是不想立常洛为太子呢?万历皇帝默认了。老太后问为什么呢?万历皇帝就说,他是“都人”生的孩子。什么是“都人”呢,就是下人,这里指宫女。他是宫女所生,出身卑微。李太后听后勃然大怒说:小子,别忘了,你也是宫女所生的孩子!万历皇帝一听这话,想起了老妈的身世,老妈李太后,本名李彩凤,原本是北京通州区漷县镇一位泥瓦匠家的苦孩子,因为家庭困难,被父亲送进王府当使唤丫头。赶上这王爷偏爱彩凤,所以便时来运转。此王府乃裕王府,王爷叫朱载垕,就是万历的亲爹隆庆皇帝。朱载垕登基后,李彩凤变成了皇贵妃。朱载垕一死,彩凤便成了李太后。
听了老妈训斥,回想老妈身世,万历皇帝吓得跪在地上不敢起来。他想通了,老妈被老爹隆庆皇帝宠幸之前,也是丫鬟,慢慢熬到皇后这个位置,她最恨狗眼看人低了,既然老妈与“争国本”的大臣站到一起了,那就从了吧。
万历皇帝无奈最终妥协了。公元1601年即万历二十九年十月,大明皇宫举行了隆重的立储仪式,万历皇帝正式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至此,前后长达十五年之久的国本之争终于落下帷幕。
小结这场朝堂之争,共有中央及地方官员三百多人参加,先后有四名首辅、十名尚书被逼退,一百多人被罢官、解职、发配。可谓万历年间,大明朝堂最大的一场内耗。
然而,对于那些在这场内耗中被罢官的清流官员而言,战争并没有结束,大战序幕刚刚拉开。他们的领军人物就是顾宪成。争国本断了顾宪成的仕途,却成就了他的梦想。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清流社团、名扬四海的东林党即将在他的手中诞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