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苾何力回到长安后,因为提出了很好的计谋,立了一功,被唐太宗授予右骁卫大将军的封号。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亲率唐军进攻高句丽。五月二十八日,唐军进至白岩城(今辽宁辽阳东太子河北岸)。位于乌骨城(今辽宁凤城东南)的其他高句丽军一万余人前来增援,契苾何力时任前军总管,见到情况紧急,亲率800名精锐前去阻击援军。契苾何力率军奋战,但兵力相差实在悬殊,部队被高句丽军包围,他的腰部被敌人的长矛刺中,伤势严重。幸好,部将薛万备将他救回。契苾何力情绪激愤,简单包扎一下伤口又重返战场,终于大败高句丽军,随后乘胜追击几十里,斩千余人,直到天黑才收兵。
战后归来,唐太宗亲自为契苾何力敷药,表达对他视死如归的褒奖,同时授予他镇军大将军的封号,从二品,这更具英雄相惜的情怀。后来,唐太宗派人查出刺伤契苾何力的人叫高突勃,并把高突勃交给契苾何力,让他处理,以报一矛之仇。但契苾何力却说:“犬马犹为其主,况于人乎?彼为其主,况致命冒白刃而刺臣,是其义勇士也。本不相识,岂是冤仇?”[1]这段话是说,狗和马都知道对主人尽忠,况且是人呢?再说,他刺伤我也是冒着生命危险,这本身说明他是勇士。我们本不相识,也谈不上冤仇。从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质。契芯何力不迁怒于伤害自己的敌将,反而评价他敢于刺杀自己是勇士所为。最终,将高突勃释放。契苾何力具有宽广的心胸以及非常人所能达到的坦荡胸襟。
史书还记载了契苾何力的一个故事。当年,在攻打吐谷浑的过程中,汉族将领薛万均名列契苾何力之下,心怀嫉妒,于是诋毁契苾何力,说了一些很难听的话,借机夸耀自己的功劳。契苾何力非常气愤,拔刀而起,想要杀掉薛万均,众将制止了契苾何力并救下薛万均。唐太宗听到此事后,责怪契苾何力,契苾何力向唐太宗详细地说明了事情的原委,唐太宗听后,觉得薛万均有错在先,想要解除薛万均的官职,把这个官职授给契苾何力,契苾何力却执意推辞,说:“陛下由于我的缘故而解除薛万均的官职,那些胡族官员不知详情,还以为陛下重视胡族而轻视汉人,以讹传讹,争斗之事必然多起来。”唐太宗一听,认为说得有道理,也就没有处置薛万均。不久,唐太宗让契苾何力担任玄武门宿卫官,检校屯营事务,并将宗室之女临洮县主嫁给他。
仪凤二年(677年),为大唐征战一生,立下赫赫战功的契苾何力因病去世。唐高宗追赠他为辅国大将军、并州大都督,获准他以功臣的身份陪葬昭陵。跟前面我们讲到的阿史那社尔一样,契苾何力为唐朝效力,他们分别在大唐贡献了20年和40年,为唐朝的统一安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后人在编修《旧唐书》和《新唐书》时,将他们的功绩秉笔直书,使他们的英名永留青史。
契苾何力识大体、明大义,不见利忘义,得到了唐太宗的信任和重用,外加他本人有统御之才,带领千军万马,不畏艰险,驰骋沙场,屡立大功。《旧唐书》对契必何力的评价非常贴切:“凡用兵破吐蕃、谷浑,勇也;心如铁石,忠也;不解万均官,恕也;阻延陀之亲,智也;舍高突勃之死,识也。立大功,居显位,夙夜匪懈者,何力有焉。”[2]契苾何力作为一个外族将领,打败吐蕃、吐谷浑,是勇敢的表现;能够做到心如铁石,不被薛延陀所诱惑,是忠心耿耿;阻止薛延陀的和亲,是智谋所在;对于伤害自己的高突勃,放他一条生路,是过人之识、胸襟广阔。尤其是在部众叛乱的时候,宁愿割下耳朵也不愿意叛变唐朝皇帝,“士为知己者死”,那份对唐朝、对皇帝的忠诚,后世几乎无人能超越。
唐朝对边疆民族采用了“绥之以德、怀之以柔”的政策,任用了一批胡族名将,如阿史那杜尔、契苾何力。我们还应该看到,唐太宗任用契苾何力这样的部落首领为将帅,率领的部队同样为唐朝所用。这种做法也得到了后世统治者的继承,比如黑齿常之、哥舒翰、高仙芝等都是胡族将领,他们为大唐守土拓边,功勋卓然,在史书中留下了精彩的故事。(www.xing528.com)
皇帝对异族将领的信任跨越了民族、身份与距离,这种信任,也只有胸怀壮志的帝王才具备。唐朝几乎不存在种族歧视,外族将领很多,是中国史上最自信、最开放的王朝。这从侧面说明,唐朝对边疆民族的归化政策是成功的,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注释】
[1]刘肃:《大唐新语》卷7《宽恕》。
[2]《旧唐书》卷109《契苾何力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