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四年(630年),夷男拥有漠北之地,强盛时拥兵20万,薛延陀的强大引起了唐太宗的顾虑,不仅册封夷男为真珠可汗,还史无前例地赐封夷男的两个儿子为小可汗。薛延陀的强大不可小视,唐太宗却也留了一手,他令突厥将领李思摩安置在漠南,与薛延陀比邻而居,这样双方可以互相牵制,不敢轻举妄动。
夷男担心突厥向北侵袭,在贞观十五年(641年),夷男趁着唐太宗封禅泰山之时,发兵25万攻击李思摩,结果唐朝援军来得及时,薛延陀被打得横尸遍野。夷男可汗一看情况不妙,马上派遣他的叔父作为特使来到唐朝献上马匹,同时向唐太宗请求和亲。唐太宗觉得这明显是见风使舵的行为,断然拒绝了他。
第二年,夷男又一次派人来请婚。对于到底要不要答应,唐太宗向诸位大臣征询建议。唐太宗提出了两个方案,第一个方案是派兵10万,对薛延陀进行强攻,然后赶尽杀绝,这可以说是一个百年大计;第二个方案是采用羁縻政策,以和亲的手段,使得边境无忧,这可以说是一个30年计划。到底哪个好呢?太宗想听听大臣们的意见。宰相房玄龄认为:“现在我们国家刚刚建立,民生凋敝,兵凶战乱,圣人所慎;和亲之策,实为天下幸事。”唐太宗非常信任房玄龄,认同了他的看法。
很快,唐太宗选出了一位公主,准备与夷男行和亲之礼,这位公主叫新兴公主。新兴公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15个女儿,母亲不详。太宗许婚之后,夷男可汗带着聘礼准备在灵州会面。按照唐代的婚俗,新郎是要好好准备聘礼的。没想到,夷男的聘礼为马、羊等游牧民族常见的土特产。夷男也是实在人,家里有啥就拿啥,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府库亏空”,也没有珍宝珠玩可以供奉。
经过长途跋涉,路无水草,途中牲畜饿着肚子,再加上天气不好,这些牲畜经不起折腾,半道上已损耗大半。夷男在出发之前没有规划路线,对路途所用的时间估计不足,未能如约而至,这令唐太宗非常生气。唐朝这边认为,把牲畜作为聘礼也倒罢了,聘礼未到就来请婚,明显属于轻视我大唐。所以,唐太宗断然拒绝了薛延陀的请婚。(www.xing528.com)
唐太宗拒绝了薛延陀的请婚,也是自我否定的行为,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唐太宗在起初答应薛延陀的和亲请求时,接待仪式非常隆重。《新唐书》记载:“群臣侍,陈宝器。”这就是说,在答应和亲的时候,不仅群臣陪同,而且最高礼节都拿出来了。在音乐演奏方面,奏《庆善》《破阵》盛乐及《十部伎》,其中《十部伎》只有在最高规格的场合才能演奏。现在倒好,说悔婚就悔婚,这怎么可以?在《旧唐书·褚遂良传》中记载,褚遂良曾经劝说唐太宗,此前陛下答应得好好的,我们还高兴地通知了吐蕃,也通知了突厥,已经昭告天下,连五尺童子都知道,怎么说悔婚就悔婚呢?
按理说,唐太宗也是心胸宽广的人,应该不会仅仅为了夷男的礼物不丰、约会迟到而悔婚,那么,为什么唐太宗说悔婚就悔婚呢?这里面是有玄机的,是与夷男曾经扣押的一个人有关。谁呢?
当初,唐太宗答应了夷男的请婚,夷男爽快地释放了扣押的契苾何力,契苾何力在回到长安后,一五一十地向唐太宗禀报了薛延陀的所有情况,包括内部的军事力量、外部势力对薛延陀的牵制等,并且提出了一个一举灭掉薛延陀的计划。唐太宗听了契苾何力的分析后,觉得十分有道理,他对契苾何力说:“君子无戏言,既许之,奈若何?”你看,我前面已经答应和亲了,现在又悔婚,不太好处理啊。契苾何力则坚持自己的看法,拒绝和亲才是唐太宗一举瓦解薛延陀的良策,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安边求稳,不是吗?唐太宗听从了契必何力的建议,也觉得这婚不能结。所以才有了上面提到的一场因为约会迟到而悔婚的事情。
结果,悔婚之后夷男很快失去了中原王朝对他的支持。夷男去世后他的两个儿子争权,薛延陀陷入大乱。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唐太宗为了换回契苾何力,不惜答应出嫁亲生女儿前往薛延陀和亲。幸好契苾何力提出计谋,才使得唐朝避免了“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悲剧发生。这件事情很难评说,古语云“兵不厌诈”,能够使用计谋的时候,何必动武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