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公主与赤德祖赞结婚后,当唐朝和吐蕃在边境有摩擦时,金城公主说服吐蕃赞普尽快与唐朝缔结停战和约;为了双方的友好,金城公主还四处活动,积极建议。《新唐书》记载:“唐使入蕃,公主每使人迎劳于此。唐使至,赞普每遣使慰劳于此。”唐朝的使者来到吐蕃,金城公主和赤德祖赞对他们热烈欢迎,还设有驿站专门接待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吐蕃与唐朝之间的关系好比外甥与舅舅,像一家人一样和睦相处,这个时期也是唐朝与吐蕃之间交往最为友善、战争较少的一个时期。与文成公主时期相比,金城公主在促进唐朝和吐蕃和睦相处方面更有成效,我想,这是双方经历了大非川之战后,都认识到战争带来的损失,彼此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731年,吐蕃赞普给唐玄宗写信,信中说:“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这几句话是在追述历史,吐蕃赞普作为外甥,又承蒙娶到了金城公主,所以我们是一家人。接下来说:“如蒙圣恩,千年万岁,外甥终不敢先违背盟誓。”(《旧唐书·吐蕃传》)在写这封信的同时,吐蕃赞普还随信奉上一个金胡瓶、一个金盘、一个金碗、一个玛瑙杯、一条羚羊衫段作为见面礼。为什么写这封信呢?写信是为了联络感情,吐蕃赞普是在强调对唐朝皇帝的恭敬之心,肯定金城公主是唐朝与吐蕃沟通的桥梁与纽带。
除了写信,还要立碑。在古代,人们喜欢刻碑,碑铭是一种古老的记录方式,从结绳记事开始,人们就喜欢把需要强调的内容刻在坚硬的石头上,以求万世不腐。说到立碑,立在地上的碑刻往往比较显耀,比如有歌颂德政功勋的,有记录丰功伟绩的,有盟誓崇法信佛的,有颁赏王族特权的,也有昭告天下的。在发表公告前,往往举行会盟。所谓会盟,即标志着双方达成友好关系的标志性会晤。在金城公主入藏之前,唐与吐蕃已经开始了会盟式的谈判,此后一百多年间,一共有8次会盟。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长庆年间唐朝与吐蕃之间的会盟碑。这次会盟是在什么情况下举行的呢?
821年,唐穆宗刚刚登基。吐蕃的赞普是赤祖德赞,他先后两次向唐穆宗表示祝贺,并且派人来长安请求会盟。第二年的5月,唐朝与吐蕃之间的第8次会盟在拉萨的东哲园举行,会盟由吐蕃的最高僧官主持,会盟的内容以条文的形式记录了下来。又过了一年,唐朝与吐蕃决定永久纪念这次会盟,将盟誓的内容刻在碑上,竖在大昭寺前的公主柳下。而这棵公主柳,相传正是文成公主亲自种植的。(www.xing528.com)
长庆三年(823年)所立之碑,用藏文、汉文两种文字刻成,即后世所称的“唐蕃会盟碑”,也称为“长庆会盟碑”。唐蕃会盟碑中关于唐蕃和亲的文字格外引人注目,其中藏文部分翻译如下:“神圣赞普弃宗弄赞与唐主太宗文武孝皇帝通聘和亲,于贞观之岁迎娶文成公主。此后,神圣赞普弃隶蹜赞(赤德祖赞)与唐主(中宗)圣文显武皇帝重结姻好,景龙之岁,复迎娶金城公主,永崇甥舅之好矣。”这段碑文并不难懂,尽管因为语言翻译的问题,吐蕃赞普的名字跟现在通用的不一致,但这段话的意思还是比较直白,非常清晰地说明了唐太宗时期,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婚姻,后又提到了赤德祖赞与金城公主的婚姻。最重要的是,在追述唐蕃之间和亲历史的同时,抒发了汉藏两族共崇旧好、永息争端的愿望。
碑中的文字朴实无华、通俗流畅,即使千余年后的我们读来,仍然朗朗上口、平顺流畅。会盟碑反复强调“社稷如一统”,表达了吐蕃希望维持和平关系的迫切心情。文字体现出高超的语言技巧,是藏族文化高度发达的有力证明。这块历经千年的石碑,正是汉藏民族间团结友好的象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