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赞干布作为吐蕃的赞普,是一国之君,他要迎娶大唐的公主,没有理由不隆重举办。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婚姻,跨越不同的民族,跨越不同的政权,是不是如梦幻般的奢华呢?
在民间有传说,西藏的布达拉宫是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修建的。事实上,当文成公主入藏时,为她专门修建的宫殿还没有开工,松赞干布还没来得及为文成公主准备好婚房。没有房子,有没有车子呢?基于当时西藏复杂的地理环境,交通工具主要是以畜类为主,一般利用牦牛、骆驼、马匹等畜力,史书上未见当时的吐蕃有关用车的记载。直到文成公主去世30年后,唐朝的另外一位公主金城公主入藏时,才有“凿石通车”的典故。
史书记载,松赞干布“筑馆河源王之国,弄赞率兵次柏海亲迎”[2],这段文献是说,松赞干布亲自率领大队迎亲人马赶到了青海的河源,临时建起了简易的行宫。当听说新娘子马上就要到达柏海时,松赞干布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早早地率兵在柏海安营扎寨,恭候多时。文成公主一行刚到这里,松赞干布见到大唐使臣江夏郡王李道宗纳头便拜,并行了子婿大礼。
既然文成公主名义上的父亲已经是唐太宗李世民,那么她的亲生父亲李道宗只能以叔父以及唐朝重臣的身份护送。人们常说:“女儿是父亲上辈子的情人”,李道宗的心理感受我们完全可以想象,既有皇帝的嘱托与使命在身,又有非常难舍的父女亲情。在河源,松赞干布举行了简朴的迎亲仪式,全城的民众都为他们的赞普和文成公主歌舞庆贺。
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显示出他十足的诚意。这次迎亲仪式意味着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结婚仪式,按照一般的理解,大唐公主的地位应该是皇后。之所以没有选在都城逻些举行婚礼,除了松赞干布还没有来得及为文成公主专门修建宫殿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松赞干布已经娶了尼婆罗王的女儿尺尊公主。同时拥有两位女人,那么如何来安排她们的身份?谁为第一、谁为第二呢?文成公主从关中平原到雪域高原,跨越3000多公里漫漫长路,终于和吐蕃最勇猛英武的男人松赞干布结为夫妇,等待文成公主的是什么样的生活?这毕竟是一场政治婚姻,她会幸福吗?她的到来,将给吐蕃带来什么?又将对大唐和吐蕃的关系带来哪些影响呢?
婚礼之后,松赞干布已认定把大唐作为吐蕃的上国。他乐不可支地对部属说:“我族我父,从未有通婚上国的先例,我今天得到了大唐的公主为妻,实为有幸,我要为公主修筑一座华丽的宫殿,以留示后代。”于是,在文成公主到达逻些之后,松赞干布按照唐朝的建筑风格,修建了城墙和宫殿。
文成公主的婚礼是非常简单的,没有人们想象中的奢华,也没有电视剧里所表现的那么盛大。历史的真相和人们的想象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在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完婚一年后,布达拉宫的修建工程才告完成。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在河源结婚,按理说两个年轻人新婚大喜,应该情意缠绵好一阵子,可是婚礼一结束,松赞干布却抛下新娘子,快马加鞭、急匆匆地赶回逻些去了,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恰好在这时,吐蕃内部发生了松赞干布和他弟弟赞松的矛盾,导致弟弟从逻些负气出走。赞普兄弟的失和,当然不仅仅是个人恩怨,很可能是支持他们的两派势力在斗争。在这火急火燎的时刻,松赞干布只能强忍着心中的怒火,决定先完成婚礼再说。婚礼一结束,松赞干布不得不抛下新娘子,快马加鞭、急匆匆地赶回逻些处理军政要务。文成公主刚见了新郎官一面,很可能连新郎官长什么样都还没记清,新郎官就要离开,心里难免会失落。在松赞干布离开之后,文成公主一行继续从河源出发,经过长途跋涉到达了吐蕃的都城逻些。(www.xing528.com)
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吐蕃,吐蕃人民在很多地方都准备了马匹、牦牛、食物和饮水,准备隆重迎接唐朝公主的到来。藏文典籍《贤者喜宴》记载,松赞干布登临欢庆的宝座,为文成公主加冕。至于松赞干布有没有封文成公主为王后,学术界一直以来存在争议。
众所周知,松赞干布娶文成公主时并不是单身,他已经娶了尼泊尔的尺尊公主,文成公主进藏之后,谁的地位在前,谁的地位在后,这是个问题。文成公主嫁到吐蕃后,吐蕃的臣民尊称她为甲木萨,藏语中“甲”的意思是“汉”,“木”的意思是“女”,“萨”的意思为妻子或妃子,文成公主藏语名字的意思是“汉族来的妻子或妃子”。
有学者考证,文成公主是松赞干布众多的女人中唯一获得“赞蒙”称号的女人,“赞蒙”表示王后。不过,也有学者认为“赞蒙”的藏文意思为赞普妃。唐朝人将“赞蒙”翻译为“朱蒙”,后来又误记为“末蒙”。在藏族历史中,凡是赞普的王妃皆可称为赞蒙,没有专属之说。正是因为民族语言翻译的问题,“萨”对应的词义既有“妻子”又有“妃子”,这导致了学术界对文成公主到底有没有正式册封而产生争论。
文成公主是不是松赞干布的正妻,这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唐朝封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后来唐太宗驾崩,松赞干布又被唐高宗封为“宾王”,这些均是从中央政府的官僚体系中正式承认了松赞干布女婿的身份。那么,文成公主即将在吐蕃开始什么样的生活?她要如何完成自己肩负的和亲任务呢?
【注释】
[2]《新唐山》卷216《吐蕃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