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代和亲的神奇故事-唐代和亲往事

唐代和亲的神奇故事-唐代和亲往事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吐蕃使者请婚的故事成为传颂千年的藏汉联姻的美好传说,故事当然有夸张的成分。在唐朝的正史文献中没有记载“五试婚使”的故事,然而藏文文献中却出现了不同版本。因为这些书籍是从埋藏中取出的书,故叫“伏藏”。这两部书中有关唐朝和吐蕃和亲的记载基本相同,其中《柱下遗教》最为详细并且富有文采,《玛尼全集》和《柱下遗教》大约是 12 世纪前后的作品。就这样,禄东赞婉言谢绝了唐太宗的好意。

唐代和亲的神奇故事-唐代和亲往事

吐蕃使者请婚的故事成为传颂千年的藏汉联姻的美好传说,故事当然有夸张的成分。在唐朝的正史文献中没有记载“五试婚使”的故事,然而藏文文献中却出现了不同版本。藏族民间文学演绎的求娶文成公主的过程十分有趣,简直是一场智力与体力的竞赛。那么,“五试婚使”“六试婚使”“七试婚使”的故事是真的吗?

首先,分析一下禄东赞这个人物形象。在很大程度上,禄东赞不是普通人,他智力超群、经验丰富,不仅仅是吐蕃的大论(宰相),还是劳动人民智慧的集中代表。可以看到,上面所说的“五试婚使”“六试婚使”“七试婚使”,任何一个比赛项目都属于劳动人民的老本行。比赛的内容都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与老百姓非常贴近的,但解决的方法又是那么新颖、那么奇妙,既出人意料,又合乎生活的常识与逻辑。如果在实际生活中没有足够丰富的劳动经验,是难以顺利解答唐太宗所出的难题的。一波三折的求婚过程,既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藏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同时也反映出藏汉人民对和亲的重视。

其次,分析一下请婚使者的故事来源。在藏文文献中,吐蕃请婚的记载最早见于“伏藏”中的《玛尼全集》和《柱下遗教》。“伏藏”,藏语叫“德尔玛”,吐蕃时期有人将一些重要著作埋藏起来,被后世的一些佛教徒发现并整理出来,然后公之于世。因为这些书籍是从埋藏中取出的书,故叫“伏藏”。这两部书中有关唐朝和吐蕃和亲的记载基本相同,其中《柱下遗教》最为详细并且富有文采,《玛尼全集》和《柱下遗教》大约是 12 世纪前后的作品。

再次,相对于民间的受欢迎程度来说,藏戏《文成公主》的影响更大。藏戏《文成公主》出现于17 世纪,是对历史事件的还原,原名《甲莎白莎》,即《汉族公主与尼泊尔公主》,作者无法考证,我个人认为这部戏应该是由民间力量根据历史文献和民间传说不断创新、融合、修改后的结果,使得这部历史剧出自众手,更加受到人民的欢迎。(www.xing528.com)

最后,唐朝与吐蕃和亲的故事也来源于略带官方色彩的两部著作,一部叫作《西藏王统记》,一部叫作《贤者喜宴》,前者作者为萨迦派僧人索南坚赞(1312—1388年),第七世萨迦法王,大约成书于 14 世纪中晚期;《贤者喜宴》成书于16世纪,记载了藏族历史中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修建大、小昭寺等传说,甚至还有神话传说。不管是《西藏王统记》《贤者喜宴》,还是藏戏《文成公主》,都有虚构的求婚情节。从史源学的角度来分析,民间力量是参与和亲公主形象创作与再造的主要推动力。求婚的细节增强了和亲联姻的喜剧色彩,而这种“幻中求真”的表达方式,鲜明地体现出藏族文学极富浪漫幻想的民族特色,也反映出人民群众在汉藏友好交往中所起的作用。

比赛招亲后,唐太宗决定将美丽多才的文成公主许嫁于吐蕃首领松赞干布,禄东赞终于完成了迎亲使命。关于禄东赞,汉文史籍中以“禄东赞”“论东赞”“大论东赞”的名字出现,但以禄东赞一名最为人熟知。他是吐蕃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曾担任过大论之职。根据史籍记载,禄东赞为人“明毅严重”[1],当政期间在建立吐蕃政治、经济制度方面颇有建树。

当时还有一个小插曲。据说,唐太宗在比赛招亲中,看到禄东赞聪慧过人、有礼有节,唐太宗非常欣赏禄东赞,将他封为右卫大将军,光封官还不够,唐太宗还打算将琅琊长公主的外孙女段氏嫁给他。这么做是希望禄东赞能够留在唐朝效力。禄东赞明知这是一桩美事,但他却这样禀奏唐太宗:“臣本国有妇,父母所聘,情不忍乖。赞普未谒公主,陪臣安敢辄娶?”[2]意思是说,皇上您看,我在吐蕃已经娶妻,是父母之命,我来大唐的目的是为我的首领松赞干布请婚,赞普尚未娶得公主,我岂敢擅自娶妻?就这样,禄东赞婉言谢绝了唐太宗的好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