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燕攻齐,七十余城被收复,战国策书名寓意深远

燕攻齐,七十余城被收复,战国策书名寓意深远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导读田单在即墨大破燕军,一举收复了被燕国攻下的七十余城,唯有聊城久攻不下。于是,义士鲁仲连提笔致书燕将,劝其休兵。鲁仲连洞察形势,善于揣摩对方心理,分析透辟,燕将心服口服,遂罢兵而去。燕攻齐,取七十余城,唯莒、即墨不下。齐田单以即墨破燕,杀骑劫。初,燕将攻下聊城,人或谗之,燕将惧诛,遂保守聊城不敢归。

燕攻齐,七十余城被收复,战国策书名寓意深远

导读

田单即墨大破燕军,一举收复了被燕国攻下的七十余城,唯有聊城久攻不下。于是,义士鲁仲连提笔致书燕将,劝其休兵。书信内容大致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从道义的角度批评燕将行为之不可取,接着从天下形势来分析聊城面临的局面,随后联系燕国国情,充分肯定燕将才能,劝其为了美好将来早做选择,最后以管仲与曹沫的例子说明做大事者“非不能行小节,死小耻”,劝其忍一时之辱,立累世之功。鲁仲连洞察形势,善于揣摩对方心理,分析透辟,燕将心服口服,遂罢兵而去。

燕攻齐,取七十余城,唯莒、即墨不下。齐田单以即墨破燕,杀骑劫。初,燕将攻下聊城,人或谗之,燕将惧诛,遂保守聊城不敢归。田单攻之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

鲁连乃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曰:“吾闻之:‘智者不倍1时而弃利,勇士不怯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顾燕王之无臣,非忠也;杀身亡聊城,而威不信2于齐,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故知者不再计,勇士不怯死。今死生荣辱,尊卑贵贱,此其一时也。愿公之详计而无与俗同也。且楚攻南阳3,魏攻平陆4,齐无南面之心,以为亡南阳之害,不若得济北5之利,故定计而坚守之。今秦人下兵,魏不敢东面,横秦之势合,则楚国之形危。且弃南阳,断右壤6,存济北,计必为之。今楚、魏交退,燕救不至,齐无天下之规7,与聊城共据期年之弊,即臣见公之不能得也。齐必决之于聊城,公无再计。彼燕国大乱,君臣过计,上下迷惑,栗腹8以百万之众,五折于外,万乘之国,被围于赵,壤削主困,为天下戮,公闻之乎?今燕王方寒心独立,大臣不足恃,国弊祸多,民心无所归。今公又以弊聊之民距全齐之兵,期年不解,是墨翟9之守也;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能以见于天下矣!故为公计者,不如罢兵休士,全车甲,归报燕王,燕王必喜。士民见公如见父母,交游攘臂而议于世,功业可明矣。上辅孤主以制群臣,下养百姓以资说士,矫国革俗于天下,功名可立也。意者,亦捐燕弃世,东游于齐乎?请裂地定封,富比陶、卫10,世世称孤寡,与齐久存,此亦一计也。二者显名厚实也,愿公熟计而审处一也。

注释

1倍:通“背”。2信:通“伸”。3南阳:齐邑,在今山东省泰山以南、汶河以北一带。春秋属鲁,地近齐国,故为齐所夺。4平陆:齐邑,在今山东汶上北。5济北:指聊城。6右壤:指平陆,在齐右壤而得名。7规:通“窥”,图谋。8栗腹:燕国相国。公元前251年,领兵攻赵,被赵将廉颇击败。9墨翟:战国时鲁国人,墨家学派建立者,善于军事防卫。10陶、卫:“陶”指陶朱公范蠡,“卫”指卫人子贡,二人皆以经商巨富。

译文

燕国攻打齐国,占领了七十多座城,只有莒、即墨两城没有攻下。齐将田单据守即墨大破燕军,杀掉燕将骑劫。当初,燕将攻占了聊城,有人在燕王面前说了坏话,燕将害怕被处死,于是据守在聊城不敢回去。田单攻打了一年多,士兵们伤亡惨重,可聊城仍攻不下来。

鲁仲连于是写了一封信,绑在箭上射入城中,信中对燕将说:“我听说:‘智者不做违背时势而损害利益的事,勇士不做害怕死亡而有损名誉的事,忠臣不做先顾自己而后顾君王的事。’现在您凭一时的愤怒,不顾燕王失去臣子,这不是忠诚;牺牲自己,丢失聊城,而威名不能在齐国流传,这不是勇敢;战功废弃,名声毁灭,后世不称颂,这不是智慧。所以智者不优柔寡断,勇士不害怕死亡。现在生死荣辱,尊贵卑贱,都取决于这一刻。希望您仔细考虑,不要和俗人一样。况且楚国攻打南阳,魏国攻打平陆,齐国无心南顾,认为失去南阳的害处,比不上收复聊城的利益,所以决计要收回聊城。如今秦国派兵援助齐国,魏国不敢东进,秦、齐连横之势已经形成,楚国形势危急。再说,放弃南阳,失去平陆,保全聊城,齐国必定会想方设法实现这一计划。而今楚国、魏国已先后退兵,燕国的救兵不到,天下诸侯没有哪家有窥伺齐国之心,您坚守聊城一年多已经很疲敝了,我看您恐怕很难坚持下去了。齐国必定将在聊城决一胜负,将军不要再举棋不定了。现在燕国大乱,君臣束手无策,上下困惑,燕相栗腹率领百万大军,连续打了五次败仗,拥有万乘的燕国被赵国围困,国土削减,君主困窘,被天下人耻笑,您听说过吗?而今燕王正胆战心惊、孤立无援,大臣不能依靠,国家疲敝,祸患不断,民心涣散。现在您又率领疲惫的聊城百姓抵抗整个齐国的军队,足足一年也没有解围,这是和墨翟一样善于守城;城里到了人吃人,用人骨当柴火的地步,士兵却没有反叛之心,这是孙膑、吴起所带出来的兵,您的指挥才能已经显现于天下了!所以为您考虑,不如停止战争,保全战车、武器,回去报答燕王,燕王肯定高兴。民众见了您就像看见自己父母一样,朋友们都挥舞着手臂赞扬您,您的功绩就显扬了。您对上辅助孤立的君主控制群臣,对下养育百姓,资养游说之士,匡正国事,移风易俗,功名就可以树立了。或者,您愿意放弃燕国,向东投奔齐国吗?我请求齐王赐给您封地,和陶朱公范蠡、子贡一样富有,世居高位,与齐国长久共存,这也是一个办法。这两者都可以使名声显赫、利益厚重,希望您慎重考虑选择一个。(www.xing528.com)

“且吾闻效小节者不能行大威,恶小耻者不能立荣名。昔管仲射桓公中钩,篡也;遗公子纠而不能死,怯也;束缚桎梏,辱身也。此三行者,乡里不通也,世主不臣也。使管仲终穷抑幽囚而不出,惭耻而不见,穷年没寿,不免为辱人贱行矣。然而管子并三行之过,据齐国之政,一匡天下,九合诸侯,为五伯首,名高天下,光照邻国。曹沫1为鲁君将,三战三北而丧地千里。使曹子之足不离陈2,计不顾后,出必死而不生,则不免为败军禽3将。曹子以败军禽将,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故去三北之耻,退而与鲁君计也,曹子以为遭。齐桓公有天下,朝诸侯,曹子以一剑之任,劫桓公于坛位之上,颜色不变而辞气不悖。三战之所丧,一朝而反之,天下震动惊骇,威信吴、楚,传名后世。若此二公者,非不能行小节,死小耻也,以为杀身绝世,功名不立,非知也。故去忿恚4之心而成终身之名,除感忿之耻而立累世之功,故业与三王争流,名与天壤相敝也。公其图之!”

燕将曰:“敬闻命矣!”因罢兵到椟5而去。故解齐国之围,救百姓之死,仲连之说也!

注释

1曹沫:即曹刿,春秋时鲁国将领。2陈:“阵”的古字,战阵。3禽:通“擒”。4忿恚(huì):怨恨。5罢兵到椟:指撤军。到,通“倒”。椟,箭筒。

译文

“况且我听说,专注小节的人难以成就有威望的大事,不能忍受小耻辱的人难以建立荣誉和美名。以前管仲射中齐桓公的带钩,这是篡逆;抛弃公子纠而不以死尽忠,这是胆怯;被戴上手铐脚镣,这是侮辱。有这三种行为的人,同乡的人都不会和他交往,君主也不会任用他为臣。假使管仲一生穷困抑郁,幽居不出门,惭愧羞耻而不见人,那一直到死,也免不了被世人认为是污浊的人做了卑劣的事啊。然而管仲身兼这三种恶行,却掌握了齐国的政权,(辅佐齐桓公)匡正天下,多次会盟诸侯,成为五霸之首,名满天下,光芒照耀邻邦。曹沫是鲁国的将军,三战三败,丧失千里国土。假使曹沫脚不离开战场,不考虑将来,出战抱着必死的决心,那免不了成为兵败被擒的将领。曹沫认为兵败被擒的将领,并不是勇敢;功业废弃,名声湮灭,后世无人称道,并非智慧。所以曹沫抛弃三战三败的耻辱,退而和鲁君谋划,曹沫把这当作际遇。齐桓公得到天下,召集诸侯会盟,曹沫就凭着一把剑,在祭坛之上挟持齐桓公,面不改色,义正词严。三次战败所丧失的土地,一天就全部收回,天下人都震动、惊恐,威信远播吴、楚,名声传于后世。像管仲、曹沫这两位,并不是不能遵奉小节、为小耻而死,他们只是认为身死离世,功名不能建立,这是不明智的。所以抛弃掉愤恨之心,成就一生的美名;忍受一时令人愤慨的侮辱,而建立长久的功业,所以功绩可以与三王相比,名声可以与天地并存。希望您认真考虑!”

燕将回答说:“我恭敬地听从您的命令!”于是收拾武器,撤兵回国。所以解除齐国聊城的围困,拯救百姓免于死亡,都归功于鲁仲连的游说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