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战国策》:周君武败于伊阙,魏王婉拒求救

《战国策》:周君武败于伊阙,魏王婉拒求救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导读伊阙之战后西周国濒临危机,周君亲自去魏求救,遭到魏王婉拒。武败于伊阙1,周君之魏求救,魏王2以上党3之急辞之。注释1武败于伊阙:公元前293年,秦为打通中原通道,与东周、韩、魏联军战于伊阙。秦将白起打败魏将武,全歼韩魏联军24万人。武,魏国大将,死于此次战役。伊阙,魏邑,今河南洛阳龙门。译文魏将武在伊阙被秦军打败,周君到魏国求救,魏王以上党战事紧急为由拒绝了。

《战国策》:周君武败于伊阙,魏王婉拒求救

导读

伊阙之战后西周国濒临危机,周君亲自去魏求救,遭到魏王婉拒。周君在返回途中见到魏国的梁囿,乐而忘忧。谋臣綦母恢利用周君之好,因势利导,为主人出谋划策。他返回大梁游说魏王,充分发挥纵横家所擅长的攻心之术以及威逼利诱的论辩技巧,不仅让魏王将温囿送给了周君,而且成功使魏国出兵戍守西周国边境,可谓一箭双雕。文中周君的昏庸腐朽和綦母恢的睿智聪慧形成了鲜明对比。

武败于伊阙1,周君之魏求救,魏王2上党3之急辞之。周君反,见梁囿4而乐之也。綦母恢5谓周君曰:“温囿6不下此,而又近,臣能为君取之。” 反见魏王,王曰:“周君怨寡人乎?”对曰:“不怨,且谁怨王?臣为王有患也。周君,谋主也,而设以国为王捍7秦,而王无之捍也,臣见其必以国事秦也。秦悉塞外之兵,与周之众,以攻南阳8,而两上党绝矣。”魏王曰:“然则奈何?”綦母恢曰:“周君形不利事秦,而好小利。今王许戍三万人,与温囿,周君得以为辞于父兄百姓,而利温囿以为乐,必不合于秦。臣尝闻温囿之利,岁八十金,周君得温囿,其以事王者,岁百二十金,是上党毋患而赢四十金。”魏王因使孟卯9致温囿于周君而许之戍也。

注释(www.xing528.com)

1武败于伊阙:公元前293年,秦为打通中原通道,与东周、韩、魏联军战于伊阙。秦将白起打败魏将武,全歼韩魏联军24万人。武,魏国大将,死于此次战役。伊阙,魏邑,今河南洛阳龙门。2魏王:魏昭王,魏国第五代君主。“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魏无忌即其小儿子。3上党:春秋晋国的郡城,在今山西省东南部,后被三家瓜分。此处指魏国上党郡。4梁囿:魏都大梁郊区供贵族狩猎、游乐用的园林。5綦母恢:人名。姓綦母,名恢,西周国大臣。6温囿:魏国温邑地区的园林。7捍(hàn):抵御。8南阳:魏国邑城,在今河南省西南部。9孟卯:齐人,魏国大臣。亦作“芒卯”。

译文

魏将武在伊阙被秦军打败,周君到魏国求救,魏王以上党战事紧急为由拒绝了。周君回国,在途中看见魏国的梁囿,非常喜欢它。大臣綦母恢对周君说:“温囿不比它逊色,而且离我们也近,我可以为您得到它。”綦母恢返回去见魏王,魏王说:“周君埋怨我吗?”綦母恢回答说:“不埋怨,谁会埋怨大王呢?我认为大王将有祸患了。周君是此次攻秦的主谋,筹划用全国的力量替大王抵御秦军,然而大王却不能捍卫西周国,我以为周君肯定会带着西周国去服侍秦国。秦国出动塞外的全部军队,与西周国合兵,攻打南阳,那么韩、魏两国上党的交通就被阻断了。”魏王说:“那该怎么办呢?”綦母恢回答说:“周君是由于形势不利才服侍秦国的,他又贪好小利。现在假如大王许诺出兵三万人去驻守西周边境,并将温囿赠送给周君,周君就可以给国人一个交代,同时又满足了他以温囿为乐的私心,必定不会联合秦国。我曾经听说温囿每年收益八十金,周君得到温囿后,每年侍奉大王一百二十金,这样上党消除了忧患,还可以多得四十金。”魏王于是派大臣孟卯把温囿送给周君,并且答应为西周国戍守边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