径流总量控制和污染物控制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规划目标,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要求。径流总量控制和污染物控制,需要落实到具体的地块和工程项目来承担。因此,为了便于实施与管理,需要对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和污染物控制目标进行分解。目前国内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常用的指标分解方法主要有加权平均试算分解法和模型分解法等。
1.加权平均试算分解法
(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解方法
其中加权平均试算分解法一般采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中推荐的容积法进行计算,基本原理是根据各类设施的规模计算单位面积的控制容积,通过加权平均的方法得出地块的单位面积控制容积及对应的设计降雨量,进而得出对应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依据此方法分别进行各地块、各片区及整个城市控制目标的核算。
(2)污染物控制目标分解
污染物的控制目标一般通过径流总量的控制来实现,但其具体转化与控制路径一般比较复杂,应尽量使用模型模拟进行指标分解,如果无此条件,也可参照《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进行指标计算分解。
2.模型模拟分解法
根据规划区的下垫面信息构建规划区水文模型,输入符合本地特征的模型参数和降雨,将初设的海绵城市建设指标赋值到模型进行模拟分析,根据得到的模拟结果对指标进行调整,经过反复试算分析,最终得到一套较为合理的规划目标和指标。(www.xing528.com)
3.模型模拟与加权平均试算结合法
研究区域面积过大导致工作量过大或当资料不足等原因导致使用模型模拟分解法比较困难时,可以考虑采用模拟模型与加权平均试算法相结合的方法。
具体做法为使用模型对当地降雨、土壤、坡度、下垫面类型等因素进行分析,分别得到不同地块、不同建设类型的控制目标。然后根据统计所得的规划区不同建设区域、不同建设类型下垫面信息,参考模拟所得到的各种用地分类所对应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分别加权核算片区、流域和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具体步骤如下所述。
①根据河流的位置、流向,结合地形分区、竖向规划、规划排水管网等对规划区进行流域、分区的划分。
②统计各类建设面积,根据规划图及现状建设图统计各流域/管控片区内各类型下垫面规划用地面积,包括建筑与小区类用地(新建、综合整治、保留)、道路类用地(新建、保留)、公园绿地类用地、生态用地等。
③根据不同降雨、土壤、下垫面类型等构件不同用地分类模型,在初设海绵相关指标条件下模拟分析各自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及对应的控制降雨量,并试算优化。
④依据用地类型统计结果及步骤③模拟结果,反复核算各个分区的单位面积控制降雨量和对应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进一步核算得到规划区单位面积控制降雨量,查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设计降雨量曲线,得到规划区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从而优化核算分区及整个规划区域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