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海绵城市建设与雨水资源综合利用方案

海绵城市建设与雨水资源综合利用方案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将规划区分为适宜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和限制建设区,其中适宜建设区可以采用所有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有条件建设区有部分技术不适用,限制建设区仅考虑特定的一种或少数技术。5.海绵建设分区与指引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建设用地/非建设用地的划分,将海绵建设分区分为非建设用地分区和建设用地分区两大类进行细分与指引制定。②建设用地海绵分区。

海绵城市建设与雨水资源综合利用方案

1.海绵基底识别

识别城市山、水、林、田、湖等生态、本底条件,研究核心生态资源的生态价值、空间分布和保护需求。

2.海绵生态敏感性分析

海绵生态敏感性是区域生态中与水紧密相关的生态要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涉及河流湖泊、森林绿地等现有资源的保护、潜在径流路径和蓄水地区管控、洪涝地质灾害等风险预防、生物栖息及环境服务等功能的修复等。具体的因子可包括:河流、湿地、水源地、易涝区、径流路径、排水分区、高程、坡度和各类地质灾害分布、植被分布、土地利用类型动物栖息地分布及迁徙廊道等。

在海绵生态敏感性分析中,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给各敏感因子赋权重,通过ArcGIS平台进行空间叠加,得到海绵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结果;并将其划分为高敏感区、较高敏感区、一般敏感区、较低敏感区和低敏感区。

3.海绵空间格局构建

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基质—斑块—廊道”的景观结构分析法,结合城市海绵生态安全格局、水系格局和绿地格局,构建“海绵基质—海绵斑块—海绵廊道”的海绵空间结构。海绵基质是以区域大面积自然绿地为核心的山水基质,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承担着重要的生态涵养功能,是整个城市和区域的海绵主体和城市的生态底线。海绵斑块由城市公园绿地和小型湿地组成,是城市内部雨洪滞蓄和生物栖息的主要载体,对内部微气候改善有明显效果。海绵廊道包括水系廊道和绿色生态廊道,是主要的雨水行泄通道,起到控制水土流失、净化水质、消除噪声等环境服务功能,同时提供游憩休闲场所。

4.海绵城市建设技术的用地适宜性评价(www.xing528.com)

综合考虑地下水位、土壤渗透性、地质风险等因素,基于经济可行、技术可理的原则,评价适用于城市的海绵技术措施库。可将规划区分为适宜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和限制建设区,其中适宜建设区可以采用所有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有条件建设区有部分技术不适用,限制建设区仅考虑特定的一种或少数技术。

5.海绵建设分区与指引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建设用地/非建设用地的划分,将海绵建设分区分为非建设用地分区和建设用地分区两大类进行细分与指引制定。

①非建设用地海绵分区。综合考虑城市海绵生态敏感性和空间格局,采用预先占有土地的方法将其在空间上进行叠加,根据海绵生态敏感性的高低、“基质—斑块—廊道”的重要性逐步叠入非建设用地,一直到综合显示所有非建设用地海绵生态的价值。

②建设用地海绵分区。综合考虑城市海绵生态敏感性、目标导向因素(新建/更新地区、重点地区等)、问题导向因素(黑臭水体涉及流域、内涝风险区、地下水漏斗区等)和海绵技术适宜性,采用层叠法将其在空间上进行逐步叠加,一直到综合显示所有海绵建设的可行性、紧迫性等建设价值。

③根据非建设用地海绵分区、建设用地海绵分区的特点及相关规划、相关空间管制线的管控要求等,制订各海绵分区的管控指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