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包括了宏观绿色基础设施的系统性构建、中观低影响开发技术的适宜性应用和微观绿地植物群落的环境功能提升3个方面。其中,宏观尺度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格局的调查、分析、调整和系统性构建也是海绵城市研究与实践中最易被忽略的过程。宏观尺度海绵城市的研究主要针对的问题是绿地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和系统性,其研究的目的是应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方法,对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空间格局进行调查和分析,即通过对绿地空间信息的提取、空间格局的量化分析,从而进行结构优化和功能提升。宏观尺度绿色基础设施调查和分析的内容包括生态敏感区保护、提高生态廊道连通度、减少景观斑块的破碎度、绿地斑块的异质度等,以达到从宏观层面提升绿地的绿色基础设施的雨洪管理等环境功能的目的,从而提升海绵城市建设的协同性和系统性。
社区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基本单元,也是城市绿地和低影响开发设施发挥雨洪调蓄功能的基本单位,包含宏观、中观和微观多个尺度的响应机制。学术界关于“社区(Community)”的解释多达140余种,普遍认为城市社区是指居住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包含居民、居民所居处的地域、生活的方式或文化3个要素。我国对城市社区的定义是指生活在相对固定区域的一定数量的居民,按照一定的社会关系和制度结构,所形成的相互关联的人类生活共同体。具体而言,构成社区的基本要素包括:
①有一定界限的具体地域空间。
②一定数量的人口构成。
③具有良好的人际、群体互动关系,以形成社会制度结构。
④人群之间存在着某些方面的人口同质特征,如共同文化、共同生活或者共同社会心理。(www.xing528.com)
⑤具有一定规模的服务设施,以满足居民物质需求。
本章根据上海市城市化进程,选取上海黄浦区内瑞金社区、闵行区内莘城社区和松江区内方松社区3个社区进行比较研究(图2-1),以其现状绿地景观格局的提取、分析和综合评价为基础,研究基于雨洪管理功能的上海城市绿地格局的优化模式和功能绩效。
图2-1 研究所选取的上海城市社区区位及规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