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代思维的变迁和素质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教子宜严”的传统教育方式在90后大学生的家庭中已不多见,家庭关系向平等、自由的方向发展,父母不再是强权的一方,子女逐渐被视为一个独立、有思想的主体而得到父母的尊重。代际沟通方面,在传统教育理念中,“听话”是评价“好孩子”的一个重要标准,孩子对父母的言听计从是家教成功的一种表现,而如今,却已转变为双方的平等对话,这些90后大学生可以在家中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参与家庭的重大决策。
同时,90后大学生的父母多为60后,是改革开放过程中初尝甘苦的一代,受到过一定的文化教育,在社会迅速发展的进程中也越来越开放、民主、善于学习新事物,对多元化的社会意识也显示出充分的包容能力。以80后成长过程和社会评价为前车之鉴,90后大学生的父母们对子女的教育有了更宽阔的视野,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更为成熟,两代人之间的沟通效率大为提高。
1.我的生活我做主
在问卷调查中,共有1597名学生对“父母总是帮我做出很多决定”这一态度题作了回答,态度评价均值为2.65,其中持“不同意”态度的受访学生占样本总体的44%,表示“同意”的受访学生仅占样本总体的17.6%。可见,90后大学生在处理自己事情的过程中,较少受到父母的干涉或包办,多数人拥有自主决策的空间。
深度访谈过程中,我们询问了被访者在个人问题决策上与父母沟通的情况,从受访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们遇到问题时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父母很少对他们的生活进行直接的干涉,大部分事情都可以自己做主。沈阳张同学表示妈妈很少管她,“她经常跟我说,你自己的事情是你自己的,无论你现在选择什么,你将来要为你现在的选择去承担”;广州孙同学提到,她们兄妹三个遇到事情都是自己决定,父母不会刻意去安排什么,“但是他们会说,你自己都要考虑好”;上海黄同学认为:“我父母一直是很随意地让我成长,从小到大做任何的决定父母都是很尊重我的决定的。”
在接受深度访谈的50名学生中,有42名学生谈到了选择大学的问题,有13名学生是自己做的决定,21名学生表示最后的选择是父母或亲属意见和个人想法综合的结果,只有8名学生的高考志愿是父母的决定,其中4名提到是因为对相关信息不了解并且受到分数的限制,而父母则更懂一些,所以顺从了父母的意思。北京兰同学提到自己当时对学校不了解,是父母帮忙选的学校;武汉陈同学则表示“因为开始对填报志愿不是很了解,我对自己的高考分数不是很自信,觉得自己考得挺差的。听我伯伯的建议,觉得这个学校可以上。然后我妈妈就说我英语挺好的,说我数学不好就学英语吧,我一向好像没有特别喜欢的,我就选了英语”。
2.从“听话”到“对话”
问卷调查中,关于“我能够得到父母的尊重和理解”这一问题的态度评价,有76.8%的受访学生同意这一说法,其中有27.6%的受访学生表示“非常同意”,而持“不同意”意见的学生仅占样本总体的4.1%。这足以说明,90后大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已被父母看做具有一个自主意识和独立思维的家庭成员,可以得到较多的尊重和理解。
通过对50名90后大学生的深度访谈可以发现,90后大学生与父母能以平等对话的方式进行沟通,当意见出现了分歧时可以共同协商。但是对于父母所提出的意见,90后大学生们在“听话”方面呈现出一定的调适性,正如成都宋同学所说,“有时候会问(父母意见),但是不一定他们怎么说我就怎么做,还会结合自己的情况,自己做主。”
在深度访谈中,有3名同学则直接用“平等”来形容与父母的关系。郑州刘同学在谈到与母亲沟通的问题时,很自豪地告诉访问者:“我和母亲之间的交流就像姐弟,应该没有什么代沟”。上海周同学提到自己与父母意见出现分歧时的协商处理办法,“就大家都妥协一下”,“都会互相说出理由,看谁的理由比较充足”。在谈到90后与父母交流时说话比较冲的问题时,北京徐同学2表示如果自己认为父母在某些事情上的做法不恰当,也同样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
“我在家有时候也是这样,就是我觉得他们(父母)做一件事不对,我就会指出。因为我妈是这样,我哪儿做得不对,她会给我指出来,说你这哪哪不对。然后等到他们做错什么事的时候,我有时候也会跟我妈说,你这个做得不对。”
诚然,在不同的家庭背景之下,90后大学生与父母相处的模式不尽相同,但从深度访谈的总体情况来看,90后大学生在家庭生活中,不再只是“被教育”的对象,他们开始根据自己的认知有选择性地“听话”,并在意见交流的过程中建立起平等对话的关系。
3.参与家庭事务
在现代的家庭中,平等的家庭沟通观念为90后大学生参与家庭决策创造了空间,而90后大学生对新事物、新思想的接受程度及开阔的视野,也使他们有能力提出正确的见解,因此,90后大学生在家庭事务决策中自然也就拥有了一席之地。同时,在现代家庭教育中,让孩子广泛参与决策是尊重孩子的行为,也是家庭民主的一种表现。
在接受深度访谈的50名学生中,有16名学生表示自己会在家庭购买决策等方面对父母产生影响。北京姜同学提到,“比如说像买空调什么的,他们(父母)就喜欢看电视上的广告,我就比较关注网上的评价,我就去跟他们说,他们基本上会采纳我的意见。”而上海黄同学的说法则更具代表性:
“他们(父母)也是在这方面(消费)更乐于听我的意见。一来是我上网,网上大家也都知道,大家说这个好,那个好,我能知道这方面的信息比他们多,他们就爱听我的。比如买什么电器,他们就让我在网上查一查性能好不好,口碑好不好,然后再去决定买不买,所以我觉得我现在的导向性确实是比较大的。”
(二)依赖习惯下的独立意识
大学是青年一代从家庭步入社会、从依赖走向独立的重要中转站。刚刚摆脱高考重负的90后大学生,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对新鲜的事物跃跃欲试,视野的拓宽和认知水平的提高也使他们羽翼渐丰,于是相对自由的大学校园成为了他们“试飞”的训练基地。然而,90后大学生仍是一群稚气未脱的年轻人,家庭不仅给他们物质生活的补给,在情感上也是他们的归属和依赖。因此,在大学时代这样一个特殊的成长阶段,独立和依赖这一对看似矛盾的反义词,却在90后大学生身上相伴而生。
1.渴望“离巢”的独立意识
社会舆论中的90后大学生就如同巢中的雏鸟,是一个缺乏独立性的群体,而在现实生活中却不尽然。在本次调研中,我们可以感受到90后大学生独立意识的萌发和“离巢”渴望的涌动。
在问卷调查中,针对“父母总是帮我做出很多决定”这一态度题,持同意态度的受访学生仅占样本总体的17.6%,而不同意这一说法的受访学生占44%,此结果显示出民主家庭氛围下的90后大学生大多遇事可以自己做决定,并不完全依靠父母。进入大学校园的90后大学生有了一定视野和认知能力,遇到问题可以独立地进行判断和思考,同时,校园生活也为他们创造了“离巢”的客观条件,成长中的90后大学生们便迫不及待地希望架构出一种崭新的“巢外”生活。郑州张同学在谈到父母影响时,就表示想“摆脱父母”,做到经济独立,“比如我现在就特别想把生活费给赚上”,他计划下学期去做兼职。上海李同学提到,他会主动抗拒父母的影响,平时也较少征求父母的意见。
在问及如何看待成长这一问题时,上海周同学表示,“我觉得自己90%是一个大人,除了经济不是独立的”,同时他认为身边大多数的90后同学都持有这样的看法。可见经济的独立是90后大学生衡量自己是否真正独立成熟的标准之一。汤同学是武汉某高校的大一学生,在接受深度访谈时她提到,“我已经满18岁了,再向父母要钱,就特别不好意思”,她准备下学期开始做兼职养活自己,不再向父母要生活费了,“因为已经是成人了,应该学会独立”。
(1)每月生活费数量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0后大学生每月生活费数量集中在501~800元、801~1000元这两个区间。具体情况如图2-4所示。
图2-4 90后大学生每月生活费数量(n=1600)
其中生活在不同城市的大学生其生活费用又略有不同,如表2-9所示。除了郑州外,其他七个城市大学生生活费都集中在501~800元和801~1000元这两个区间。不过北京、上海、沈阳大学生生活费在1001~1500元区间的人数比例远远高于平均数。其余的像广州、武汉、成都、西安、郑州这五座城市的大学生生活费更集中在501~800元这个区间,不过郑州生活费在500元以下的大学生人数也远远高于平均水平。
表2-9 不同城市90后大学生每月生活费数量 (单位:%)(www.xing528.com)
(2)生活费来源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0后大学生生活费97.4%都来源于父母;其次为奖学金/助学金,还有校外兼职所得费用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具体情况如表2-10所示。
表2-10 90后大学生的生活费来源
注:本题为多选题,合计百分比超过100%。有5名学生选择“其他”,分别注明“哥、姐(资助)”、“股市”、“假期务工”、“商演”、“实习收入”。
(3)每月校内和校外兼职的收入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0后大学生有40%左右都有做兼职。每月校内和校外兼职收入主要集中在200元以下和201~500元这两个区域,具体每个城市学生收入略有不同。具体情况如表2-11所示。
表2-11 90后大学生每月校内和校外兼职的收入
此外,问卷调查的结果也显示,27.7%的90后大学生会通过校外兼职和勤工俭学来赚取一些生活费,而在50名接受深度访谈的学生中,19名学生在做兼职,有2名学生表示自己的生活费已经完全可以通过兼职赚取,另外还有5名学生会在生活费不够的情况下选择兼职而不是向父母继续索要。虽然兼职的驱动力不完全在于追求经济独立,但在事实上,这却是90后大学生独立意识的践行。如王同学是武汉某高校的大一学生,所学专业是电子商务,课余时间自己经营了一家淘宝网店,已经做到了生活费的自给自足。上海肖同学在谈到自己计划换新手机时,也表露出了其经济独立的意识。
然而,90后大学生的这种独立意识落于实际的生活中,他们却变成了矛盾的统一体,一方面渴望摆脱家庭的束缚,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另一方面仍然对父母还存在不同形式的依赖。
2.习惯性的依赖行为
90后大学生虽然在思想上渴望着“离巢”,期待着实现自我,但在实际生活中,他们仍在不断汲取着家庭给予的物质支持和精神鼓励,自主意识的萌发下90后大学生对家庭有着他们这个群体特有的依赖感。
(1)经济依赖
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90后大学生的生活费来源仍以父母提供为主,1600名学生中有97.4%的人表示由父母提供生活费,奖学金/助学金和校外兼职也是90后大学生生活费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占比例分别为20.1%和21.4%,但是大多数是作为父母所给生活费的补充。
深度访谈中,问及“你在生活中遇到什么事情会征求父母的意见”时,北京姜同学简洁地回答,“花钱”。对于这一问题,很多被访者都表示经济问题会更多地去征求父母的意见。郑州王同学表示“这些问题如果是金钱方面的,那肯定是要先跟父母商量,因为我没这个能力”;武汉那同学则说,“一般都是自己做决定,买东西觉得要花很多钱的时候会问父母的意见”;西安刘同学也提到在消费相关的问题上会询问父母。
可见90后大学生对家庭还有着很大程度上的经济依赖,当独立意识遇到经济的问题就明显地缺乏了生存的土壤,于是经济依赖成为90后大学生对家庭依赖的最明显表现。
(2)情感依赖
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1600名学生中有73.9%的人每周与父母至少联系1次,两个月联系1次或者更少的所占比例仅为1.5%。这表明频繁地与父母沟通是90后大学生家庭关系中的普遍现象,而在深度访谈中,他们也表现出了与父母沟通的渴望。
北京张同学从小就是一个独立的孩子,遇到问题总会有自己的思考和决定,但上了大学之后,张同学却发觉自己在遇事时总希望跟父母“念叨几句”。
上海李同学在课余时间做了很多兼职,已经完全可以自己负担生活费,但谈及独立的问题,李同学也表现出了对家庭情感上的依赖:
“我觉得我现在(在外面)待着时间长了,也非常想回家,和父母待在一起,就是对他们还有一点依赖。现在我觉得更多就是生活情感上的,可能真的不会去和他们聊什么自己的事情,所以是不是觉得自己长大了,这个不好说。”
在深度访谈中,郑州王同学谈到自己的父亲“脾气不是太好”,在生活中“有很多观念上的差异,很多时候没办法交流沟通”,这一点让王同学很是困惑,他这样告诉采访者:
“毕竟是少了一个可以倾诉的人,少一个理解自己的人。感觉连父母都不理解的话,有时候感觉很空虚、很无助。因为大多数人会认为不管怎么样,最亲的人还是父母。”
持此看法的同学并不在少数,问卷调查中“我对父母干涉我的生活感到很厌烦”这一问题的态度评价均值为2.73,持“一般”态度的学生占样本总体的54%,表示明确不同意的被访学生占19.9%,这表明多数90后大学生可以接受甚至习惯了父母在生活中进行意见参与。
总之,尽管远离了家庭约束,尽管不断标榜独立精神,90后大学生本质上仍然是没长大的孩子,他们目前还做不到完全的独立,家庭仍然是他们强有力的依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