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我为T6系统的进一步发展而思考时,导师又带来了全国科创大赛“挑战杯”报名的信息。当初考虑报名“挑战杯”只是顺势而为,想着是为了验证作品而参赛。没想到一投入进去就沉浸其中了。
交大的“挑战杯”作品选拔体系非常的严格而有序。首先是学院的多轮选拔,其次是校级选拔,参加“挑战杯”校内选拔赛——“钱学森杯”。在“钱学森杯”中,我们与无数优秀作品共同竞争,同时我们也不断地打磨和升级自己的产品。不仅要让我们的想法和理念能够被专业评委老师认可,更重要的是要让非专业技术领域的专家能够理解项目的实际应用,可谓是多方面的考验。很幸运我们杀出重围,脱颖而出,从此开始了“挑战杯”备战集训。
“挑战杯”是一个团体性的竞赛,讲究合作和共赢。团队内合作、团队间共赢才是我们的成功利剑。于内,我们将任务肢解,层层突破。其中包括展示型作品的制作、项目技术研发的突破、应用领域的合作拓展,以及对项目简明扼要的介绍和回答,都是需要协同分工的地方。在集训的日子里,所有人都聚集在“挑战杯”备战室,这是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段时光,我认为这是我们团队能够走向成功的关键。
首先集中备战为我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虽然校级优秀作品中和我们同一个研究领域的团队为数不多,但是不同团队在相互探讨的过程中,彼此成长了很多。在科研的角度研究久了容易钻牛角尖。起初,我们希望把每一个细节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最终发现信息量大了,重点就不突出,这时其他团队的同学帮着我们一起“做减法”,去掉一些技术细节,多讲一些框架设计。有的时候培训和持续性的探究是枯燥而乏味的,很感谢其他团队同我们并肩作战,相互鼓励,携手前行。(www.xing528.com)
其次多角度全方位的提问使得我们的作品日臻完善。学校特地为我们准备了多场答辩会,不仅邀请到知名的专家教授,同时还有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经历过多角度的“质疑”,我们对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明白它最吸引人眼球的地方以及亟待完善的地方。
最后项目的“展板”的反复修改使得成功近在眼前。我们的项目,堪称是决赛参赛团队中“最难懂”的一个,技术细节过于繁杂。因为我们的作品是在做一个体系化的优化工作,如何在一块小小的展板上展示全部信息,是整个项目的重中之重。这个过程中,展板历经无数次的打磨,几十个版本的更换,让我们慢慢地了解到作品的核心竞争力。最终那份清爽美观并且能够体现我们核心竞争力的展板展示出来时,每个人都喜上眉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