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交大挑战杯四连冠:再创历史记录!

上海交大挑战杯四连冠:再创历史记录!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3年10月17日,第十三届“挑战杯”在苏州圆满落幕。学校蝉联象征最高荣誉的“挑战杯”,再次打破该赛事历史最高总分和最多特等奖两项纪录,并因累计三次问鼎“挑战杯”而获得可永久保存的“挑战杯”一座。“挑战杯”是分类进行比赛,如我们的作品属于信息技术类,信息技术类中不止有图像识别、人工智能类,还涉及信号处理等其他学科作品,评委和观众有很大可能并不是小学科内的研究人员。

上海交大挑战杯四连冠:再创历史记录!

编者按

梦想指引前行的方向,锲而不舍直抵真理之门;不畏旅途遭遇的困难,一路披荆斩棘,立志攀登山峰的最高点,只因那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013年10月17日,第十三届“挑战杯”在苏州圆满落幕。当屏幕上出现“上海交通大学”的那一刻,即使做好了心理准备,我们依然引以为豪,浑身热血沸腾。

学校蝉联象征最高荣誉的“挑战杯”,再次打破该赛事历史最高总分和最多特等奖两项纪录,并因累计三次问鼎“挑战杯”而获得可永久保存的“挑战杯”一座。如此的殊荣背后离不开老师和学生夜以继日的努力,更离不开学校在科技创新方面的鼎力支持。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各类技术所获得的信息也更为丰富,特别是在人脸识别、图像检索等技术中的特征提取方面。如何有效利用多源信息,如何让自己在数据的洪流中不迷失方向,这是一直以来困扰着我的难题。

“让创新成为凝结在交大学生血液中的一种精神”,这不仅仅是一种口号,更多的是一种执行力。想到自己作为交大学子身上肩负的责任感、使命感,我有了必须要深入探索研究这个问题的念头。

想要做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作品,它的立意与价值需要经过仔细的推敲琢磨,如果方向错了,再多的付出也只会南辕北辙。

我们团队经过思考提出一类多特征多源图像融合模型。利用该类模型融合多类特征和多源图像的有效信息以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去除冗余和干扰信息以提高运算速度。将该方法应用于人脸识别和图像检索等系统,能提高其识别效果和速度。我们早期的作品从科研的角度来讲,仅仅强调了该算法在标准数据库上能够大幅提高识别率,并未将算法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而“挑战杯”评选的一个关键就在于该作品是否具有实际意义与实用价值,在申报书的开始就应该结合实际应用介绍技术背景与所面临的挑战,而作品应着眼于解决该研究领域的核心问题。我们的作品属于图像识别领域,对于图像识别这门学科,深入浅出地讲,就是让机器能够像人一样识别图像中的内容与信息,但局限于内容的篇幅,我们需要化繁为简。讲清楚技术的核心与优势是一件看似容易,实则不然的事情。因为核心内容往往与算法相关,而这些算法通常就是一些枯燥单调的数学公式,并不会像机械作品一样栩栩如生。

参赛的前期,我们准备的申报书及演讲稿件中充满了大量的专业术语与数学公式,像是一篇内容翔实的科研论文。最初的愿望是希望能够全方位地展示作品的所有信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因为这些公式、术语搞得评委与观众一头雾水,并不能清晰地传递和展示作品的核心。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作品,我们在申报书、展板以及演讲稿的通俗性上费尽心思。

“挑战杯”是分类进行比赛,如我们的作品属于信息技术类,信息技术类中不止有图像识别、人工智能类,还涉及信号处理等其他学科作品,评委和观众有很大可能并不是小学科内的研究人员。我们作品的核心就在于提出了新的特征提取算法,而这种算法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数学公式上。我们把数学公式搬到了我们的各种材料里,认为这些公式便能很好的展示我们作品的优势。但是我们却忽略了极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也许看作品的人并没有很专业的研究背景,这与那些审阅文章的审稿人有很大不同。

面对棘手的问题,我们没有止步不前,认真请教团委的宋老师、王老师。他们希望我们能够把材料改得更通俗易懂,甚至能够让没有任何背景的人听了我们的讲解也能大概了解我们作品的价值。(www.xing528.com)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看似简单的修改绝非易事。那段时间,我们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想如何生动地描述我们的作品。宋老师的出谋划策,方才驱散了一直笼罩在我们头顶的阴霾。他作为一个旁观者,自己没有相关研究背景,如果他能从头到尾理解项目表达的核心,那其他大多数人应该也能心领神会。修改期间宋老师很耐心地听我们讲作品的核心算法,理解思想然后再复述给我们听。就是在这样的循环反复中,我们不断修改稿件,一直与宋老师进行沟通交流,让团队的每个成员都试着提出自己的意见,咬文嚼字,字斟句酌,经历了近几十次的修改后,我们才基本定下讲述的文稿。

在展板的制作上同样需要提高作品的易懂性。算法类的东西不是那么容易直观地表达出来,虽然我们有相应的产品展示,但是要在短时间内让评委直接地感受到作品的优势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在展板的制作上我们使用了大量的图片与架构图,从实际意义与算法思想来讲述,并未将算法的公式照搬出来。同时我们的作品已经应用在一些实际场合中,这些也是我们的加分项。这类实际应用案例是一种强有力的佐证,从现实实例中体现了我们作品的优先性。

最终的全国赛如约而至,不知不觉已经和“挑战杯”谈了这么久的“恋爱”,终于有机会将它迷人的魅力展示给所有人。大赛共分为三天,届时有很多老师、学生来参观、提问,需要讲述人一遍遍耐心并且细致地讲述自己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给了我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启示。我们一整天之内将作品的价值核心讲述了近百遍,正是对不同身份不同年龄段人的解说,让我对整个讲解过程烂熟于心。即使面对评委,心里有一丝丝紧张,但依然能本能地流畅地熟练讲述。同时,能够与行业内这么多优秀的研究人员探讨问题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对我的学术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这次的挑战之旅,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厚积薄发的重要性。因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要成功完成一个项目,顺利做好一件事,需要厉兵秣马,脚踏实地,更为重要的是一个团队共同的努力和相互合作。对抽象内容的具象表达和在非专业方面的推广,让每一个人都认识到科技创新的潜力和价值,这是我们每一个科创人必须做好的事,只有不断挑战新的技术难题,我们的视野才会更加开阔,我们的知识才会日益丰富,我们的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尼采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对我来说,生命的精彩就在于敢于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体验从未有过的经历。在整个比赛过程中,每个成员都有过因为文稿不够简明而焦躁烦闷的时刻,也有受到老师赞赏而倍感欣慰的时刻,有出现问题时的沮丧郁闷,也有解决问题后的信心倍增,整个备战过程可以说是有欢笑更有艰辛。但是最终当我们拿到那象征我们胜利的奖杯的时候,所有曾经的付出都转化为一个字“值”。这种无形中的成长为我的未来开启了新的大门。驻足看,生活中我们取得过的或大或小的成就是前进路上攀登的基石;一步一步地低头前行,脚踏实地、步履不停才能在科研这座高峰上“一览众山小”。毕竟每个起舞的日子,都是我们绚烂的青春。

导师寄语: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就永远只能是死水一潭。任何的限制,都是从自己的内心开始的。愿你不断突破自己,骄傲前行!

作者简介

王亚南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电气工程学院硕士生,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项目名称《基于稀疏正则化的多特征多源图像融合方法及其系统实现》,现就职于美满电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