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交大挑战杯四连冠参赛感悟

上海交大挑战杯四连冠参赛感悟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的团队虽然只有两名成员,但合理的分工使得一切工作都有条不紊——我负责展示系统,邓宇君负责现场答辩。除了心态,参加“挑战杯”最终能获奖的一大原因便是创新的勇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挑战杯之后,我选择了继续在交大从事博士后的研究工作。在电脑前回过神来,我不禁觉得,“挑战杯”的参赛经历其实是对科研能力的一种锻炼。参加“挑战杯”是一件十分热血的事情。

上海交大挑战杯四连冠参赛感悟

举起奖杯的那一刻,回想起这一路上来自各方面的帮助和支持:来新民老师和彭林法老师多次陪我们忙碌到深夜;张杰校长专程到逸夫楼给我们加油鼓劲;林忠钦校长和黄震副校长甚至放弃端午节假期为我们组织专家开展作品评审会;校团委和学院的老师们一路上帮我们反复修改和完善作品。我们的团队虽然只有两名成员,但合理的分工使得一切工作都有条不紊——我负责展示系统,邓宇君负责现场答辩。我们有着共同且执著的信念,将各自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取得了“一加一远大于二”的效果。

正是这所有的一切,让我们一路上不惧辛苦、勇往直前,支撑着我们在挑战之路上成功地走到最后。比赛闭幕后,我们总结到,心态是最终取胜的关键,若是最后我们也撤展,那夺冠便是天方夜谭。心态上的调整有两点:一是关于细节的追求,吹毛求疵是很容易让人抓狂的,但也是成功的不二法门。二是坚持到底,即使再苦再累也要熬下来。除了心态,参加“挑战杯”最终能获奖的一大原因便是创新的勇气。遇到事情,别先急着否定自己,试一试说不定就能成功,这也是所有科创人员必备的素质,勇于创新,勇于尝试,逐渐累积,直至最终绽放光芒。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挑战杯之后,我选择了继续在交大从事博士后的研究工作。现在来到了德国尤利希研究中心,进一步拓展自己对燃料电池的研究。在电脑前回过神来,我不禁觉得,“挑战杯”的参赛经历其实是对科研能力的一种锻炼。这个过程不仅让我拥有了善于质疑、敏于观察、勇于挑战的品质,而且培养了我做研究时锲而不舍的精神。参加“挑战杯”是一件十分热血的事情。现在回想起那段时间,回忆里还透着不言而喻的激情与热血。真的很感谢那一年的参赛经历,让我们的意志力和科研兴趣都有了极大的提升。我有理由相信,这份激昂之情将一直保存在我们的记忆中,陪伴我们度过未来更长远的科研之路。

导师寄语:所谓人生开挂,不过是厚积薄发。(www.xing528.com)

作者简介

邱殿凯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车身研究所,车辆工程专业2009级硕博连读生;邓宇君,1989年生,湖南人,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2011级博士,读书期间曾先后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长江思源科创一等奖学金,一项国家级荣誉,两项省级荣誉,三项国家专利;两人的共同作品《一种高效、低成本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用金属双极板》项目荣获第十二届“挑战杯”机械控制组特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