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yuan may be translated "Great Plain".
太原,意为“大平原”。“太”从“大”,“大”原指伸开胳膊的成年人,加上一点后为“太”,意为“非常”“极度”。“原”有两部分,“厂”和“泉”,合起来意为高原,高而平的原野,源头或起源。
根据《阳曲舆地词典》1843年新版[1],在秦始皇之前的古代这儿称为狼乡[2],两汉时称阳曲,后来叫阳直。太原这个县名和县治始于周朝。其历史无足称道,但宋太宗在位时曾有过一次惨烈的围城;当饥荒迫使该城投降之后,全部人口都被安置到了直隶,新的人口均从外地迁移过来。该城市曾一度被降格为普通的地区城镇。如此大规模的移民和殖民目前已不合时宜了,虽然安条克[3]人在其王国里发现这些措施非常有效。罗马人在迦太基和科林斯也做过同样的事情,英国把阿卡迪亚[4]转变为新斯科舍时不得不采取同样严厉的措施。
此地的方志比其他许多地方志缺少连贯性,但有一段清楚地讲述了该省在资源开发方面所取得的进步。
我们主要谈山西特有的优质物产,这些物产到了大清国的其他地区质量就会衰退。名单开始是五种谷物,包括普通小米、黏小米、长茎小米、小麦和水稻。长茎小米,称为高粱,是下层群众喜爱的酿酒原料,它还是最好的建筑材料,屋顶、墙壁和窗户都要用到它。小麦是雨水较多、灌溉条件良好的地区的主要作物,虽然西北部十之八九的地方都不种植。水稻种植区有灌溉工程。在南瓜属植物和葫芦科植物中,南瓜尤其值得注意;其中有的叫冬瓜,有的叫洋瓜。[5]
太原主要的树种与京西相同,有松、云杉、柏、榆、杨、枫、杏、枣、桑,但没有糖槭和竹子[6]。花类中,唯一的稀有品种是睡莲,当地人叫水仙,最香的花是兰花[7],二者都是外来植物。甘草是种植最广泛的药用植物。菟丝子在少有人迹的路上茂盛地生长,各种各样的大麻和亚麻可用作纺织原料。
太原鸟类众多。除了家鸟之外,还有野鹅、燕子、鹬、鸽子、野鸡、沙鸡、鹞子、鹰、乌鸦、啄木鸟等。狐狸、狼、野兔、獾和鹿在平原上徜徉,但编写方志的动物学家细心地提醒猎人,此地不产鲨鱼和鲸。可是内陆水域产有一英尺长的鲤鱼,孔子非常喜爱这种鱼。[8]
矿物丰富,铁质量优异,剪刀出口量很大。硫黄和钾碱储量丰富,用来生产大批火药。煤是块状的,内含云母、石英和铝。几乎每一种有经济价值的矿物都有储藏。
但这位方志作者这样写道:“太原最引人注目的是人。土地肥沃,溪流深阔;人民殷实而正直。”古代的商人小心翼翼地避免欺诈行为和圈套,但这些年来,人口猛增,年景不好,钱庄老板把利息抬高了两倍。山西票号过去和现在都闻名于大清国的整个北方地区。
让我们在方志之外再补充一些事实。山西有1000万人口,101座城池,面积大约相当于英格兰和威尔士或者伊利诺伊州。过去三年中,这儿的鸦片产量很大,年产约300吨;民众的烟瘾如此之大,以至于谚语说,10个人中有11个抽大烟;更准确的数字是10个中有7个。但皇帝下诏改革后,局面有了很大改观。
方志中常常看到一组组编年记略,读者难免惊诧于其中的迷信。如果把一些“祥异”的记载稍加分类,能得到一幅奇怪可信的图画。下面打乱了编年顺序:
洪武四年,太原有异常的天气现象。某夜,大风摧毁了在建的王府;据认为择地不吉,因而移建他所。成化八年,地震。二十八年,有妖怪出现,索取酒食,举起火炬,威胁要焚烧宫室;第二年二月,宫室被焚。另一时间,赤风受到广泛注意。天启四年,数人遭雷击。火药工匠胡(天佑)命令妻子留心照看孩子,胡妻回答说,她必须先照看好婆婆;这一句孝顺的话挽救了全家人的性命。弘治十年,大雨下了十天。十四年,河水上涨一丈。有人看到鬼火,其光亮竟长达三十里。一次流星雨中,星坠如雨。嘉靖二十一年,正午日全食,天空漆黑,星星闪现。
天顺年间,甘露降于太原府学门前和文庙树上;这被解释为才人将出的预兆。万历元年,府学门前生西瓜,瓜蔓一丈,结瓜十一;这一科考中了十一人。路汝(臣)的妻子一产三男,关帝庙一夜全毁。八岁幼男生出胡须,浑身有毛。道光九年,一兽口喷烟火。[9]
方志就像日报那样一直记述下去——只是它不包括外国的事情——把虚妄的报道、非常的事件和真正的自然现象堆积在一起,后者有时纪年精确,天文学家能够从中汲取有用的材料。方志还一再记载可怕的旱灾和暴雨后的大洪水,因为平原缺少树木。1877年的一次饥荒据估计夺走了几百万人的生命!
民众的无知和迷信不仅是过去的事情,而且现在也蕴含着危险。我们坐着骡车从太原前往汾州,一路上尘土飞扬,天气炎热,我们躺下睡着了,戴着头盔,身边放着连发来复枪。醒来时,骡车停在一个小镇上,周围有几百人在围观。我们爬了出来,人群受到惊吓,惊叫着逃散了。万有引力的法则起了作用,靠骡车最近的人群受到的排斥力最大,马上就有成堆的人倒了下去,就像是好几场美式橄榄球赛正在进行之中。真没想到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在懒洋洋的中国人身上,还没等人们反应过来,车夫立刻扬鞭挥骡,车子狂奔而去。这一经历帮助我们理解了1900年时太原发生的恐怖事件,对此大家似乎都缄口不言,但这儿必须简略地介绍一下。
迫于外国驻华使节的压力,山东巡抚毓贤被调离,慈禧太后在北京赏赐给他自己亲手做的一件饰物,上面绣有“福”的字样,并且派他到太原府去做山西巡抚。恩铭,一个正在候缺的满人进士,正好用作毓贤的工具。恩铭以提供保护为名把45名传教士骗到太原。毓贤按照太后的密令,把他们统统杀掉了。在太原一个拱形的门楼处,有一位女基督徒企图挽救两个孩子的生命。迷信的暴民因为血腥而疯狂,一次次把他们挡了回去,并往这三个人身上堆上家具,然后点火慢慢地把他们烤死,一面狂呼乱叫,以发泄魔鬼般的欢乐。全省上下都是类似场面。当风暴平静下来之后,外国人的影响似乎彻底遭到了破坏。没有一个还活着的洋人,洋人的房产都被烧毁,洋人的同情者都被杀害或流放。恩铭后来升任安徽巡抚,他在安徽巡抚任上被汉人暗杀一事在本书的别处已经提及,但这并不是因为他的欺诈,而是因为他是满人。[10]满人统治中国250年了,仍被汉人视为异族,必欲杀之而后快。
十年之后的对比令人惊奇——铁路的修建,许多洋人,公开得赔偿。一座按现代学制建立的山西大学堂得以创办,从那儿毕业的20名举人现正在英国从事六年的研究生学习。
作为对照,让我们研究一下500年前在国子监留下的一些碑铭。有一份文告开头便宣称“士为四民之首”。当然这主要要看什么是士。另一铭文称“学习之目的在于增进知识”,仔细想一想这句话的深意。当时在欧洲,经院哲学家已经功德圆满;按照他们的方法,知识的界限几乎已经穷尽了,只是他们没有认识到这一事实而已。他们费力地把麦秆脱成糠,而剔除了全部的麦子。罗杰斯·培根本来可以走得更远,但追随者的言论却使他处于无用的状态,直到君士坦丁堡解体和新世界被发现,学者们才获得新的事实和方法。但中国的皇帝并没有显得如此冷漠和无动于衷;他不满意抽象的八股文,告诫所有年轻的读书人必须以进步和发现为目标。这听起来像现代规则,即若非对知识有原创性贡献,便不得授予博士学位。然而,当时刻板的保守主义和中国的故步自封使这一箴言成为一纸空文。到1729年,一位清朝皇帝推出了一套新的学制。他说:“要注重对治国有用的实学。”他下令每月举行一次考试,不仅考文学,还考策论、民法、刑法以及财政原则。大清律令修订后重颁,并被建议当作重要的教科书。这类课程的必要性在明朝皇帝的一段话中可以看出来,这段话刻在国子监的一块石碑上:
正大宗旨之尊崇曰敬。君主敬则寡失,臣子敬则尽职。要者乃清明智性之施行,行之则尽在其中矣。一谓依乎理而无杂。古史云:“德一则动和,吉。”……朕读书而有得,乃述此理,自励以为训。
人有此心,万理咸具。
体而行之,惟德是据。
敬焉一焉,所当先务。
匪一弗纯,匪敬弗聚。
元后奉天,长此万夫。
发政施仁,期保鸿图。
敬怠纯驳,应验顿殊。
征诸天人,如鼓答桴。[11]
一个皇帝只能凑出一百多行诗歌来,作为训谕颁发给臣民,而拿不出更高明的东西,这时候是不是应该改革了呢?极其意味深长的是,中国的所有进步都与朝代的更替偶合,尤其是异族突然建立的朝代。民族不能总是在内部繁衍,而需要外来的花粉授粉。丹麦人、诺曼人、苏格兰人、荷兰人、德国人等外族的朝代一再地挽救了英国,每一次朝代更替都会打破英国的一些岛国偏见。正是元朝和清朝才使中国从麻木中稍微清醒一下;现在,不用改朝换代,外国的影响已经非常深远。
没有必要讲述太原兴衰的全部历史。它的重要性关键就在于其所在位置直接面临北方的威胁,所以北面有长城环线作为屏障,并形成了两道防线;而且向正南方延伸的长城也成为一道抵御侵略大潮的东防波堤。太原位于一道山脉的阳面,之所以在那儿选址是为了保护南面的肥沃平原,显然从前那儿是个湖,现在却养育了大量的人口。南朝的宋时,约450年,首次有人在这儿定居;1376年,蒙古人被赶走不久,太原城的规模得以大大扩张,肖侯爷修建了周围24里、35尺高的城墙,挖了30尺深的砖砌护城河。八个门中,有四个名为振武门、迎晖门、迎泽门和镇远门。[12]但后来的明朝皇帝忘记了军事的重要性,太原城防一天天毁坏下去。
奇特的反讽是,满人攻下太原后,迅速修缮城池。重修和新建了一些城楼城墙,所有的城楼都备足了七个军营的补给。当然,满人城防的目的是在城市中布下八旗兵,就像诺曼的威廉在英国到处建诺曼人的城堡一样。明朝时,地方官曾梦见过一只熊。熊是武力的象征,而且不仅仅是象征,因为将士们试图通过饮用熊掌汤来增加勇气和力量;地方官于是在演武场旁边建起了一座战神庙(关帝庙)。
现在,没有迹象表明要建设新的城防;在城里各处训练的军队不再需要用于警戒。中国正在苏醒,不再害怕任何来自北方的威胁,尽管还有日俄的满洲铁路。它也不再需要时时防御,而大连、威海卫和胶州的“承租者”也许应该明智地考虑卖掉租借地或加强城防。
在旧秩序消逝之前,太原的城市及其居民都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下面不妨来检视一下当地的一些名人。
城镇西北角有鸣犊庙,在那里求雨的祷告常常应验。窦鸣犊是古代一位赵王的大臣,赵王哀叹他的子民无可救药的顽固:“麻雀入了海,变成蛤蜊,雉鸡入了河,变成青蛙;只有人,唉,什么都不能变!”但是窦为他们谢罪,赢得了声名。[13]
朱廷鄣曾是这儿的太守,极为清廉正直。一帮贼人攻陷了城市,贼帅命令朱下跪,朱义愤填膺,骂道:“我宗姓头可断,膝不可屈!”贼人本想放了他,但朱因被擒而“丢了面子”,不愿意苟活,所以最终被敌人害死了。
胡衍曾担任各种官职,积累了众多美德。他的儿子们在耳朵后面刻着以下字样:“舍家报国,舍身效主。”他的妻妾和奴仆得到同样的教诲。他受命组建民团,采取普遍武装自卫的办法,做出书面保证,忠诚勇敢,奋力杀敌。[14](www.xing528.com)
马全生于甘肃,他的父亲是那里一个城堡的守备。孩提时,马全丰额高颧,大口长耳,方鼻,其非凡的相貌预示着他将来必有出息。念书时老师向他传授孝经;他事亲事王,堪为孝之典范,并总结为箴言:“人生有三:立身、事亲、事君。”由于马家世代习武,马全勤练骑射,在比试中连续三次得奖,成为武进士。
《新修阳曲县志》第十六卷有如下记载:
常八十,无法名,居南十方院,为众僧服役,职炊爨,寒暑不少懈。背偻发黑,口不多言,目不斜视,衣面垢污,不知浣濯,或日一食,或三五日一食。人问其年,曰“八十”。历数十年再问之,无异词。访之寺僧及年老更事者,皆莫详其所自来,并不记其年果若干岁。因是称“常八十”。当道诸公见其衲敝甚,易之以新,弗受。访以休咎,摇手而已。后无疾而化。[15]
嘉靖四十年(1561年),太守抓到一批贼人,贼人控告说,官员下发的救济不足,百姓奄奄待毙。亲王下令,把贼人带到吊桥处,打断其腿,同时向百姓分发救济。这样恩威并施之后,秩序得以恢复!
万历年间大饥荒,有三个人讨饭吃,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个妇人。他们捡拾了一些被遗弃的婴儿,喂他们吃的;没有孩子的人家给点钱,就可以把婴儿裸露着抱走。这样,许多孩子的生命得以保全。三人困厄之际,而能如此充满人间温情,真是功德无量。三人被称作桥下仁人。[16]
李闯王造反时,樊子英是这里的一名官员。李闯王手下称闯王为“万岁”,叛军向北京推进,最终占领北京,统治天下十天。李闯王途经山西时,占领了太原。有一队人马遇见樊,樊献上美酒,但拒绝下跪。他瞅见地上一块大砖,击向叛军头目,差点把他打死。叛军拖着樊去见李闯王,樊破口大骂。当武力抵抗不再可能时,这样的行为是很令人敬佩的。樊最终被勒死了。
这一类轶事揭示了大众喜爱的行为,是世代相传的品格典范。如果拿起一本英国史,记下一些大人物——威克里夫、黑王子、乔叟、霍茨珀、急性子、拥立国王者、卡克斯顿、沃尔西[17]、莫尔——两者之间的对比很值得我们细细思索。
英国的经典著作中并没有留出相当篇幅专门用来赞扬女性。除了女王和王后之外——她们若非地位高,也不会引起任何注意——我们几乎找不到女性的主人公。但中国各省的地方志却迥然不同;可以从我们浏览的那个时期举出三个例子,而英国的史书中一个都没有。
赵氏做姑娘时名慧宝,后来她有了字,叫作文修。她嫁了太原府学的一个教习为妻。待长者孝,待下人慈,做得滴水不漏。她知书达礼,聪明又贤惠,远近皆知。婚后不久,她的丈夫生病,这位高尚的女人在床边伺候,亲自熬汤煎药,亲口品尝冷热。她还不分昼夜地为丈夫祷告,祈愿自己能替丈夫去死,而让丈夫活下来。但丈夫最终还是死了。赵氏把珠宝首饰都装进一个盒子,对婆婆说:“请您收好;夫君死了,我要独守空房,怕这些东西招来贼人。”接着,她请求前往夫家参加祭礼。她瞅准机会,在丈夫的棺材旁边自缢了,年仅18岁。出殡那天,两个棺材并行,观看的人无不下泪。成化七年(1471年),有司向皇帝报告了这件事,朝廷命令,在赵氏门前立起牌匾,上书:贞烈复其家。[18]
另一女人名淑英,年幼时听到父亲谈贞节与正义,说道:“两个都不难。”她嫁给了百户陈义,陈戍边时早早死了。勇敢的寡妇派人把棺材运回家。她亲手清洗了尸体,给他穿上了衣服。此后,她一连七天不吃不喝,说:“我答应过夫君,他要是死了,我们就埋在一起。我要遵守这个誓言。而且,我没有孩子。即便活着,这些财产也没有用。”她把所有的财物都分给了亲戚,为佛祖准备了一面锦旗,上书“来生相会”。她的母亲和亲戚们苦苦相劝,但她就是不听,在自己的屋子里自缢了。晋王听说了这件事,赏赐给她家大量绸缎,以便办理葬礼。
韩润姐是韩云的女儿。因为家贫,住在郝三的后院;郝三素来不轨。一天,韩云出去了,韩母到邻家纺棉。郝三喝了点酒,趁机逼迫润姐。润姐大呼,韩母回来,坏蛋就跑掉了。韩云回家后,润姐哭诉一番,说:“女儿没法活了。”第二天早上,她自缢而死,年仅17岁,因此得到特别提名的荣誉。
该记录的不足之处是没有提到对坏蛋的任何惩罚。乱世时情况有所不同,但在和平年代,任何人做下如此暴力行为都该被处死。贫穷无助者有时无法伸张正义。
我们不能以色彩如此阴郁的自私故事来结束这一章。另一个有关知县宋时化的故事非常值得在此引用。[19]天逢大旱之时,他赤脚来到各个寺庙祈雨,并献上书面的请求:“乞赐一场雨,愿减三年寿。”他对民众的感情是如此深厚真挚,使得巡抚向皇帝保荐了他,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像他那样的人了。[20]
[1] 当指《新修阳曲县志》舆地部分,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版,16卷。
[2] 《太原府志》(1612年,26卷)卷3,“建置”:阳曲县“秦时属太原郡狼孟县地”。
[3] 安条克(Antioch)是地中海沿岸弗里吉亚的一座古城,即位于现在的土耳其境内。
[4] 阿卡迪亚(Arcadia)是指17—18世纪法国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的一片殖民地。1755年那儿被英国人占领之后,许多阿卡迪亚的居民被迫迁走,那儿的名称也改为新斯科舍。
[5] 这里作者很可能再一次把并列关系(南瓜、冬瓜、洋瓜)误读为统属关系,所以才这么理解。
[6] 《太原府志》卷10“物产”中,“木之属”包括竹。
[7] 兰花是兰科植物的属名。——原注
[8] 孔子之子名鲤,字伯鱼,见《论语·季氏》。
[9] 参见《新修阳曲县志》卷16,“志余·祥异”,《太原府志》卷26,“灾祥”,以及《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卷306,“太原府部纪事”。
[10] 徐锡麟刺杀恩铭一事,参见本书第九章。
[11] 《敬一箴》,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五年(1526)作。原文见《皇明太学志》(12卷,1557年)卷4。散文序言的原文是:“夫敬者,存其心而不忽之请也。元后敬则不失天下,诸侯敬则不失其国,卿、大夫敬则不失其家,士庶人敬则不失其身。……其推广敬之一言,可谓明矣。一者,纯乎理而无杂之谓也。伊尹曰:‘德惟一,动罔不吉;德二三,动罔不凶。’……朕因读书而有得焉,乃述此而自勖云。”英语译文与原文有所差别,由译者自行译出,以作对照。诗歌部分的翻译直接引用了汉语原文,其中英语译文把“万理”误解为“万里”(ten thousand li),把“长”误解为“兄长”(elder brother),等等。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有《皇明太学志》的缩微胶卷,译者专程前往波士顿查到了《敬一箴》的原文。在查找的过程中,李孝聪教授和我的朋友张颖提供了宝贵的帮助,特此致谢。
[12] 《太原府志》卷五,“城池”:“国朝洪武九年(1376),永平侯谢成因旧城展筑东南北三面,周围二十四里,高三丈五尺,外包以砖,池深三丈。门八:东曰宜春、曰迎晖,南曰迎泽、曰承恩,西曰阜城、曰振武,北曰镇远、曰拱极。”盖洛把“谢侯爷”误为“肖侯爷”(Marquis Hsiao)。“外包以砖池深三丈”断句有误,所以才出现了“30尺深的砖砌护城河”;本来的意思是城墙外面包了砖,护城河深三丈。
[13] 见《新修阳曲县志》卷13,“人物列传”。以下朱廷鄣、马全、樊子英事迹出处同。赵王(赵简子)叹语原文为:雀入海为蛤,雉入滩为蜃(大蛤),唯人不能化,哀夫!
[14] 出处不详。以下嘉靖四十年事亦出处不详。
[15] 这儿采用了《新修阳曲县志》卷16“志余·仙释”中的原文。
[16] 见《新修阳曲县志》卷16,“志余·谈薮”。
[17] 黑王子即爱德华(1330—1376),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三世之子,曾在英法百年战争中大败法军。急性子,亨利·珀西爵士(1364—1403)的绰号,莎剧《亨利四世》描写其为急性子。拥立国王者,尤指英国亨利六世时的沃里克伯爵(1428—1471)。卡克斯顿(约1422—1491),英国印刷商、翻译家,1476年创办英国第一家印刷所。沃尔西(约1475—1530)是亨利八世时英国枢机主教、大法官、约克大主教。
[18] 见《新修阳曲县志》卷14,“人物列传”。下文淑英、韩润姐的故事出处同。
[19] 据《新修阳曲县志》卷12,“名宦政略”,应该是下一条记录、知县载梦熊的故事。盖洛的助手看错了。
[20] 据说,勃艮第国王曾称“臣民的不公正使他对土地的丰产负责”。那是在4世纪。但在中国却是由于歉收、饥荒和旱灾而导致官员们检讨自己的行为!——原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