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妈祖文化与明末朝鲜使臣:庙宇起城东,颂天妃仪设

妈祖文化与明末朝鲜使臣:庙宇起城东,颂天妃仪设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直沽天妃灵慈宫落成后不久因遭火灾被焚。朝鲜进贺、陈奏使一行在天津停留期间,正使李忔还作有五言古诗《天津歌,赴京时制》,其中就有颂扬天津娘娘庙的诗句:天津歌,赴京时制(节选)李忔庙宇起城东,天妃俨仪设。[49]“庙宇起城东,天妃俨仪设”,意思是说,天津娘娘庙坐落在天津城的东边,庙里设有天妃娘娘的塑像,仪表庄重美艳。

妈祖文化与明末朝鲜使臣:庙宇起城东,颂天妃仪设

朝鲜进贺、陈奏使李忔一行于崇祯三年(1630)三月乘船到达天津后,在天津娘娘庙也举行了祭祀天妃(妈祖)的活动,《雪汀先生朝天日记》记载:

(三月)十五日乙未,晴,东南风,未明发船。申时到泊(天津)衙门城东门外,舳舮迷津,行船甚难。止此为卸下之计。

十六日丙申,晴……下陆宿于娘娘庙后廊,馆宇甚宏矣。

十七日丁酉,晴……道流焚香上馔于天妃前,吾亦参拜烧香,观者皆喜。东西殿阁塑像,塑像皆海洋诸神云,不知其数,崇奉之严,祀事之烦,无如此庙矣。[45]

“道流”,道士之辈。这里指道士或道教信徒。

《雪汀先生朝天日记》的记载,既说明天津城东门外的天妃(妈祖)娘娘庙非常宏伟,也说明供奉的海神很多。天妃(妈祖)娘娘庙供奉其他的“海洋诸神”“不知其数”,说明这么多的“海洋诸神”都是在天妃娘娘的统领之下,这也与前面介绍的天妃(妈祖)娘娘“主兹四渎,而龙王佐之”的身份相符。该记载也说明,天津天妃(妈祖)娘娘庙的祭祀活动气氛庄严、仪式繁缛,是其他地方的天妃(妈祖)娘娘庙不能相比的。

天津娘娘庙,即天津天后宫,元代称天妃宫,《元史·本纪第三十》载:元泰定三年(1326)“作天妃宫于海津镇”。“海津镇”,系天津最早见诸文字的地名。《大清一统志》卷十七《天津府·祠庙》记载:“天妃宫,在天津县东门外。《元史》:‘泰定三年,作天妃宫于海津镇’。即此。”前面说到,清代康熙二十三年(1684),因加封天妃(妈祖)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仁慈天后”,天妃(妈祖)改称“天后”,所以,天津天妃宫也改称天津天后宫。天津天后宫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妈祖庙,与福建湄洲妈祖庙、台湾北港朝天宫并称为中国三大妈姐庙。据专家考证,“天津天后宫是我国第一座由皇帝敕令兴建的妈祖官方庙宇”[46]

天津娘娘庙原称大直沽天妃灵慈宫,始建于元朝海运的兴盛时期。据地方志记载,大直沽天妃宫建于元代延佑年间(1314—1320),被称为“天津第一庙”。《元史·志第二十七上·祭祀五》记载:“凡名山大川、忠臣义士在祀典者,所在有司主之。惟南海女神灵惠夫人,至元中,以护海运有奇应,加封天妃神号,积至十字,庙曰:‘灵慈’,直沽、平江、周泾、泉、福、兴化等处皆有庙,皇庆以来,岁遣使赍香遍祭。”祭文的格式和名称也由皇家统一制定:“祝文云:‘维年月日,皇帝特遣某官等致祭于护国庇民广济福惠明著天妃。’”天津天妃灵慈宫排在皇家祭祀天妃(妈祖)活动的首位,除了距离元大都最近外,也可看出当时的地位和影响。大直沽天妃灵慈宫落成后不久因遭火灾被焚。之后在三叉河口以下的海河西岸另建一座天妃庙。元代泰定三年(1326)又重建大直沽天妃庙,于是有了东娘娘庙、西娘娘庙之称。据专家依据遗址考证,当时的大直沽天妃庙“天后宫坐西朝东,面对海河,占地面积5352平方米建筑面积1655平方米。其建筑群由戏楼、幡杆、山门、牌楼、前殿、正殿、藏经阁、启圣祠,以及分列南北的钟鼓楼、配殿和张仙阁组成”[47]。明《嘉靖河间府志》卷三《建置志·古迹·静海县》记载:“天妃宫,一在大直沽,一在小直沽,永乐(1403—1424)初成祖皇帝亲驾渡此,祈福获应。宣宗(1426—1435)皇帝征乐安州,赐金幡二。正统十年(1445)漕运右参将都指挥使汤节重建。”由此也可见天津娘娘庙在明代的影响。大、小直沽均在静海县境内,2015年撤静海县,为天津市静海区。大直沽天妃庙于明万历六年(1578)重修,朝鲜进贺、陈奏使李忔一行在天津见到的“娘娘庙”,应是重修后的大直沽天妃庙。重修后的大直沽天妃庙当时应悬挂有万历年间地方官员题写的匾额:万历元年(1573),“右卫指挥候选巡抚部院关中杨兆”书写的“护国保民”;万历十八年(1590),“右卫指挥候选巡抚袁应兆”书写的“宇宙精灵”;万历三十七年(1609),“钦差督理通惠河道部郎协李升基”书写的“资生锡类”。[48]这些明朝地方要员颂扬天妃(妈祖)的匾额,及明朝前朝皇帝对大直沽天妃庙的重视和眷顾,也必定对远道而来的朝鲜使臣一行产生较大影响。

但明末朝鲜使臣见到的大直沽天妃庙,历经清末八国联军入侵,军阀混战,及民国时期的大水和地震,“文化大革命”的动乱,1976年的大地震,使曾显赫一时的天津天后宫面目全非。20世纪80年代,天津市人民政府在大直沽天妃庙原址处重建了天津天后宫,并作为天津首家遗址类博物馆“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2005年,天津天后宫被天津市人民政府列为特殊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这不仅肯定了天津天后宫的历史地位和影响,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妈祖文化的一种认可和传承。

朝鲜进贺、陈奏使一行在天津停留期间,正使李忔还作有五言古诗《天津歌,赴京时制》,其中就有颂扬天津娘娘庙的诗句:

天津歌,赴京时制(节选)

李 忔

庙宇起城东,天妃俨仪设。

唐朝灵异,至今神未沫。

海若随指嗾,龙王作喉咽。

风伯暨雨师,维时顺箕毕。

龙骧几万斛,皆赖神阴骘。

军国保无虞,享祀宜豊洁。

兟兟道流辈,峨冠荐芬苾。

此实报本意,至诚非虚末。[49]

“庙宇起城东,天妃俨仪设”,意思是说,天津娘娘庙坐落在天津城的东边,庙里设有天妃娘娘的塑像,仪表庄重美艳。“俨仪”,庄重而美艳的仪表、容貌。“俨”,既有庄重的意思,如俨然,也有美貌艳丽的意思,如《诗经·陈风·泽陂》:“有美一人,硕大且俨。”这里二者意思皆有。

“唐朝效灵异,至今神未沫”,意思是说,天妃娘娘在明朝之前的朝代里就显示出了神奇的威力,现在仍然神力未减。“唐朝效灵异”,指的是作者前面说到的“昔在唐朝,夙着灵异。神临樯上,以济华使”,说天妃娘娘曾救了在海中遇险的出使高丽的北宋使臣给事中路允迪。“沫”通“末”,竭,终止。《楚辞·离骚》:“芳菲菲而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沫。”(www.xing528.com)

“海若随指嗾,龙王作喉咽”,意思是说,东海的海神海若听从天妃娘娘的指使,海龙王是天妃娘娘的传声筒,按照天妃娘娘的旨意下达各种指令。“指嗾”,指使。“作喉咽”,传声筒的意思。

“风伯暨雨师,维时顺箕毕”,意思是说,无论风神风伯还是雨神雨师,都要顺从天妃娘娘当时的指令兴风布雨。“维时”,斯时,当时。“箕毕”,箕与毕为两星宿名,据传箕星主风,毕星主雨。这里是兴风布雨的意思。

“龙骧几万斛,皆赖神阴骘”,意思是说,在大海中行驶,无论多么大的船只,都需要天妃娘娘默默地保护。“龙骧”,古代武官的名号,晋代龙骧将军王浚为伐吴曾造大船,后也借指大船,这里也指大船。宋代苏轼《大风留金山两日》诗:“龙骧万斛不敢过,渔舟一叶从掀舞。”“斛”,古代量器名,也是容量单位。《汉书·律历志》:“十升为斗,十斗为斛。”一斛原为十斗,明代时已改为一斛为五斗。“龙骧几万斛”,这里形容航船之大。

“军国保无虞,享祀宜豊洁”,意思是说,天妃娘娘也保佑着国家和军队,所以供奉给天妃娘娘的祭品要洁净、丰盛。

“兟兟道流辈,峨冠荐芬苾”,意思是说,天妃娘娘庙内有很多道士,衣冠整齐,在这里给天妃娘娘上香,香气四溢。“兟兟”,这里形容庙里的道士众多。“峨冠”,高冠,这里指道士的帽子。“芬苾”,芳香。《荀子·礼论》:“五味调香,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苾,所以养鼻也。”

“此实报本意,至诚非虚末”,意思是说,我们来到天妃娘娘庙“参拜烧香”,是来表达我们内心真实的想法,表达我们对天妃娘娘庙的赤诚之心,没有任何的虚假成分。

以上节选的《天津歌,赴京时制》部分诗句,主要赞美了天妃娘娘(妈祖)默默地护佑着在大海中航行的船只,拯救了许多遇险人员的生命。《天津歌,赴京时制》还说天妃娘娘具有主宰大海的超强威力,海神海若、海龙王、风神风伯、雨神雨师等都得听从她的调遣。作者对天妃娘娘(妈祖)这样的一种认识,与作者在《祭大海神文》中说到的大海神能指挥海神、风神,使“天吴护帆,风伯清尘”是完全一致的,这也再次说明,在明末朝鲜使臣心目中,天妃(妈祖)就是大海神。《天津歌,赴京时制》同时描绘了天津天妃娘娘庙香火的兴盛,也表达了朝鲜使臣一行人对天妃娘娘(妈祖)的尊崇和虔诚。

朝鲜进贺、陈奏使正使李忔还作有一首《海上抒怀》诗,虽未说到天妃(妈祖),但诗中表达了作者出使明朝在海上航行一帆风顺,要感谢上苍的意愿,并希望能升到天上,到“织女宫”去表达自己的谢意。联系到上面作者的祭文、诗歌内容,这里的“织女宫”,也应是天妃在天上的住所。

海上书怀

李 忔

泛泛仙槎东海东,往来惟信一帆风。

身如水鸟凌千顷,心逐浮云在半空。

博望封侯何足道,君平观象亦无从。

何缘直上银河去,探得支机织女宫。[50]

《海上抒怀》首联“泛泛仙槎东海东,往来惟信一帆风”,意思是说,我们朝鲜使臣航船来自东海的东海岸,在大海上漂浮往来能够一帆风顺,靠的是对神灵的一片诚信。“仙槎”,神话中往返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木筏。这里指朝鲜使臣乘坐的船只。“泛泛”,漂浮。《诗经·小雅·采菽》:“泛泛杨舟,绋纚维之。”

颔联“身如水鸟凌千顷,心逐浮云在半空”,意思是说,我们的航船在海面上像水鸟一样凌驾于千顷碧波之上,我们的心也会随着浮云飘荡在半空,自由自在,无所牵挂。

颈联“博望封侯何足道,君平观象亦无从”,意思是说,当年出使西域张骞被封为博望侯,不值得称道;唐代著名诗人李白赞扬的严君平能观测天象,知道天河在哪里,可我们不知道怎么去得了天河。“博望封侯”,指出使西域的西汉外交家张骞,归国后因攻打匈奴立功,被封为博望侯。“君平观象”,来自李白《古风》第十三首《古风·君平既弃世》,诗中赞扬了西汉道学家严君平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和高超占卜技艺,其中“安知天汉上,白日悬高名。海客去已久,谁人测沉冥”句,说天上仙界都知道严君平的名字,他能预测出海客去了天河。

尾联“何缘直上银河去,探得支机织女宫”,意思是说,我们怎么才能到达天上的银河,去找到有支机石的织女宫呢?言外之意,是要去感谢帮助他们在大海中能“一帆风”、平安无事的仙女。“支机”,指支机石。宋代潘自牧撰《记纂渊海》卷二:“有人寻河源,见妇人浣纱,问之,曰:‘此天河也。’乃与一,石而归。问严君平,君平曰:‘此织女支机石也。’”

本诗虽然没有说到天妃(妈祖),但作者在上面其他的诗文里,凡是谈到帮助他们一行人在大海中能一帆风顺并平安无事的,反复要感谢的主要对象就是天妃(妈祖)。作者在这首诗里,要感谢的是带来“一帆风”的天上的仙女,结合我们下面说到的同年出使明朝的崇祯二年(1629)的朝鲜赍敕使正使崔有海(号默守)的唱和诗里,就把庙岛的天妃(妈祖)宫比作了天上的“织女宫”,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作者在诗中说到的要到银河“织女宫”寻找仙女表达谢意的对象就是天妃(妈祖)。

朝鲜进贺、陈奏使李忔一行于崇祯三年(1630)三月二十四日入住北京玉河馆。到达北京后,朝鲜进贺、陈奏使正使李忔一病不起,六月初九日,病逝于北京,其他人员返程时,八月二十四日在辽东铁山嘴海域遇风,“风势极烈,层波山立”,“行李船粮,或拯或溺”,船只无法航行,只得“望鼍矶岛(砣矶岛)行船”,登陆登州,向登莱巡抚“乞讨船只、船粮”。后来在登莱巡抚的帮助下,于崇祯三年(1630)十月十八日到达朝鲜“石多山下陆”,得以返回朝鲜。[5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