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妈祖文化与明末朝鲜使臣:开洋祭天妃为首的三神

妈祖文化与明末朝鲜使臣:开洋祭天妃为首的三神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寅时”,指凌晨三点钟到五点钟。崇祯二年朝鲜进贺、陈奏使一行开洋前的祭祀活动为“三神祭”,祭祀的对象是“大海神”“龙王”“风伯”。深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的朝鲜使臣,在大海航行途中祭祀的“风伯”,也应是。天启六年的朝鲜冬至、圣节使一行在《祭海神文》中,也把天妃(妈祖)放到了领先于其他海神的重要位置,所以以此推断,这里说的“大海神”,指的就是“天妃”,即妈祖。“天吴”,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水神、海神。

妈祖文化与明末朝鲜使臣:开洋祭天妃为首的三神

崇祯二年(1629)的朝鲜进贺、陈奏使一行八月一日“行大同江神及风伯祭”,祭罢顺江而下,途中多遇逆风,八月八日才至大同江入海口,“午后,船役告毕,行大海(神)、龙王、风伯三神祭于山上,祭毕,即登船。而因无风退泊海中宿”。八月九日,“晴,朝东午,东南风甚顺,寅时发船开洋。……是日终夕得顺风行船,可八百余里云”[6]。“寅时”,指凌晨三点钟到五点钟。

崇祯二年(1629)朝鲜进贺、陈奏使一行开洋前的祭祀活动为“三神祭”,祭祀的对象是“大海神”“龙王”“风伯”。

“龙王”,与前面说到的朝鲜使臣祭祀的“龙王”是一致的,应指的是朝鲜半岛与中国相连的东海的龙王。“龙王”,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掌管水族的大王,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自唐代以来就是官祭的神灵。莱州海神庙至晚在宋代时期就是朝廷官祭东海龙王的庙宇。明朝嘉靖年间朝廷礼科给事中任万里在《海庙祀典考》记载:“东莱郡城西北十八里,海神庙在焉。规制宏阔,不知创于何时,然祀典攸存,其所从来远矣。……宋臣尝曰:‘本朝沿唐制,莱州立祠’。即此推之,则庙建于唐,不亦为可信哉!”说莱州海神至晚应建于唐代,宋代朝廷延续唐代,继续在“莱州立祠”。唐代以来,朝鲜半岛的高丽,及后来统一朝鲜半岛的新罗,都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明代朝鲜更是以中华文化为正宗。莱州海神庙至晚自明初就在朝鲜半岛有了影响,明初洪武年间著名的高丽使臣郑梦周出使明朝路经莱州时就写有《莱州海神庙》诗,其中还有“海神遗庙压沧茫,天子时修为降香”的诗句。[7]从朝鲜进贺、陈奏使正使李忔《祭龙王神文》的内容看,说“惟东大海,乃王之宅”[8],指的也是朝鲜半岛与中国相连的东海的龙王。所以,这里说到的“三神祭”中祭祀的“龙王”应指的是东海龙王。

“风伯”,即风神、风师,至晚在秦汉时期就是官祭的神灵,《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东汉时期蔡邕在《独断》一文中也说道:“风伯神,箕星也。其象在天,能兴风。”深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的朝鲜使臣,在大海航行途中祭祀的“风伯”,也应是。

那么,“三神祭”中祭祀的“大海神”指的是哪路神仙呢?“大海神”排位在“龙王”之前,是地位高于龙王的一位神仙。前面说到,天启三年(1623)朝鲜进贺、奏闻(请封)使一行在隍城岛祭祀的海神就是天妃(妈祖)。天启三年(1623)的朝鲜冬至使正使赵濈还明确说道:“(妈祖)死为海神,能号令四海之神、河伯、江神。”[9]天启四年(1624),朝鲜谢恩、奏请使一行祭祀大海“三神”时,指的是“天妃(妈祖)”“龙王”“小圣”,而且强调指出,祭祀时要把“天妃(妈祖)”排在第一位,放到包括龙王在内的其他大海诸神之首。天启六年(1626)的朝鲜冬至、圣节使一行在《祭海神文》中,也把天妃(妈祖)放到了领先于其他海神的重要位置,所以以此推断,这里说的“大海神”,指的就是“天妃”,即妈祖。这从下面朝鲜进贺、陈奏使正使李忔撰写的《祭大海神文》中的内容,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答案。

李忔后人结集的《雪汀集》中,保存有李忔撰写的《祭大海神文》《祭龙王神文》《祭风伯文》:

蔡大海神文

伏以穹壤之间,惟海最巨。放玄包黄,呼来吸去。涧溪沟渎,细大毕容。鼋鼍蛟龙,鱼鳖之宫。万宝攸同,百川所宗。惟其受之,是以功崇。某箕封老臣,鲽域贱生,中国有庆,奉表朝京。由江达海,一叶泛彼。死生安危,惟神是倚。监我虔诚,歆我明禋。天吴护帆,风伯清尘。登岸入阙,赖神弘济。奉东还,敢忘大惠。[10]

蔡龙王神文(www.xing528.com)

惟王首出三百,王以水德。文成五彩,具宫珠阙。或潜或跃,变化不测。能云能雨,下土是泽。轩则负图,易称乘六。文明天下,孰曰幽伏。惟东大海,乃王之宅。颔下有珠,惟王意欲。约束鲸鲵,指挥蛟鳄。凡在水府,曷敢越厥。某奉表朝京,来自东国。将百口命,寄一片木。指顾燕齐,经度贵窟。惟凭忠信,以冀阴骘。神其保佑,有顺无逆。聊荐菲薄,庶几来格。[11]

蔡风伯文

自我登船,神其助顺。急水惊湍,经过一瞬。风兮自南,今我欲北。祗陈鄙悃,敢殚烦黩。[12]

《祭大海神文》内容说,在天、帝、地之间,唯有海最大。大海仰望上天,覆盖大地,在天地之间推波逐浪。无论是山涧溪流还是田间沟渠流来的洪水和细流,大海都能够容纳。大海是鼋鼍、蛟龙、鱼鳖、虾蟹居住和生活之所。大海中有着和陆地上相同的宝物,是陆地上百川流向的最终目的地。能够接受陆地上的细流、百川,这是一项伟大的功业。我是来自朝鲜的一个老臣,乃一介书生,因为中国有值得庆贺的事情,所以奉朝鲜国王之命去朝见中国的皇帝。我们一行由大同江进入大海,乘坐着一叶扁舟来到您管辖的地方。我们一行人在大海中的“死生安危”,全都得依赖您了。请您检验一下我们的虔诚之意吧,接受和享用我们明洁诚挚的祭品吧。请您下令让海神天吴保护我们的航船吧,让风神风伯清除沿途的逆风吧。我们能否顺利登上陆地到达京城,只有依赖您的帮助了。我们完成使命东返的时候,是不敢忘记您这么大的恩惠的(还会虔诚地举行仪式祭祀您的)。

《祭大海神文》中的几个词语:“穹壤”,指天地。“玄”为天色,“黄”为地色,这里代指天地。“箕封”,指朝鲜。箕子,商纣王的叔父,官太师,封于箕(今山西太谷,榆社一带)。周武王灭商后,箕子带领遗老故旧东渡朝鲜,创立了箕子王朝。“鲽域”,朝鲜代称。“歆”,歆享,享受祭品。“明禋”,明洁诚敬。“禋”,诚心祭祀。“天吴”,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水神、海神。出自《山海经》:“朝阳之谷,有神曰天吴,是为水伯。其为兽也,人面八首八足八尾,皆青黄,吐云雾,司水。”

《祭龙王神文》《祭风伯文》这里不做解读了,仅从《祭大海神文》的内容就可以看出,在崇祯二年(1629)的朝鲜使臣心目中,大海神可以指挥海神天吴和风神风伯,能让“天吴护帆,风伯清尘”,这与前面的朝鲜使臣说到的天妃(妈祖)的威力是一致的。天启三年(1623)的朝鲜使臣记载天妃(妈祖)“能号令四海之神、河伯、江神”[13];天启四年(1624)的朝鲜使臣记载天妃(妈祖)“主兹四渎,而龙王佐之”[14];天启六年(1626)的朝鲜记载天妃(妈祖)“天妃降灵”,能使“鲸鲵屏息,蛟鳄遁形,风伯叶顺”[15];崇祯元年(1628)的朝鲜使臣记载天妃(妈祖)“灵且异”,能“驾驭风云兮驱除恶物”[16]。还有前面多次说到的“大海神”,实际指的就是天妃(妈祖),所以说,崇祯二年(1629)朝鲜进贺、陈奏使一行在开洋前行祭的“三神”中的大海神,在当时指的就是天妃(妈祖)。

朝鲜进贺、陈奏使一行在开洋前行祭“三神”之后,虽说当日“无风退泊海中宿”,但第二天八月九日,则“东南风甚顺”,凌晨即“发船开洋”,且一整天都是顺风,“终夕得顺风行船”,一天行驶了“八百余里”。作者这样记载,显然是在告诉我们,之所以能够“终夕得顺风行船”,是行祭“三神”的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