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妈祖文化与明末朝鲜使臣:承传庙岛天妃娘娘之庙的烧香祈风

妈祖文化与明末朝鲜使臣:承传庙岛天妃娘娘之庙的烧香祈风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8]朝鲜谢恩使书状官安璥在《驾海朝天录》记载的庙岛“天妃娘娘之庙”,今称庙岛显应宫,明末朝鲜使臣凡路经庙岛的,均在此举行过瞻仰天妃(妈祖)塑像和祭祀活动。“救父海中”“警心梦里”,都是有关天妃娘娘的传说故事。庙岛“天妃娘娘之庙”应是中国北方最早的妈祖庙之一,几百年来香客不绝,香火缭绕,并因朝鲜使臣多次在这里举行祭祀活动,留下了多篇赞扬庙岛天妃庙(宫)的诗篇而闻名。

妈祖文化与明末朝鲜使臣:承传庙岛天妃娘娘之庙的烧香祈风

天启元年(1621)的朝鲜使团登陆登州后,登州的地方衙门资助了朝鲜使团银两和给养,使朝鲜使团得以去北京,并完成了出使使命。朝鲜使团返程时,十月初九日经登州乘船回国,十月初十日在庙岛群岛的庙岛停泊时,在庙岛妈祖庙,举行了祭祀天妃的活动。

朝鲜谢恩使书状官安璥在《驾海朝天录》记载:

十月初九日,晴。四更,具冠带于船上告行。船即因顺风挂帆开洋。巳时到庙岛。……可叹!自申时,大风北来,达夜浪打。舟人皇皇结缆于船上石者五处。朝起视之,则五石皆移古(故)处矣。

朝自登州发,夕来庙岛前。

鲎风将覄海,鲸浪已掀天。

未见扶持力,谁回造化权。

缆绳更收拾,辛苦缚船舷。

初十日,晴。庙堂作祭文烧香祈风。堂之额曰:“天妃娘娘之庙”云。祭文略曰:

江南奉勅,使事既完于天庭;海东回槎,故国遥在于日域。苟非感应之助,谁得利涉之便?十月阴风,政当墐户之日;万里惊浪,此岂结缆之时?嗟臣职之不遑,念王事之靡盬。餐岛中三尺之雪,依波上一叶之舟。断断无他,白首之所学何事;洋洋如在,丹心之至诚共监。欲免鱼腹之灾,愿借鸿毛之顺。

十一日,晴。晓出真珠门,因顺风发船,疾往如箭。[17]

明代的朝鲜使臣,包括前面说到的明初高丽使臣,之所以将妈祖称为“天妃”,将出使明朝期间沿途见到的供奉妈祖的庙宇称为“天妃庙”,是因为元朝和明初的皇帝,都给予了妈祖“天妃”的封号。

妈祖,指的是北宋时期福建莆田湄洲女子林默。传说林默生前好行善济世,因能预知天气变化,凭着她一身绝好的水性和一副菩萨心肠,常在湄洲海面,并曾独自驾舟在狂风巨浪之中,多次冒险拯救在海中遇险的渔民和商人,因而被当地人称道,死后人们对她感戴而怀念,继而立祠祭祀,尊奉为妈祖,即在大海中救助遇险人的女神。传说妈祖诞生于北宋建隆元年(960)三月二十三日,北宋雍熙四年(987)九月初九去世,故每年旧历三月二十三日、九月初九,沿海一带都有纪念妈祖的活动,这在下面朝鲜使臣的记载中也会涉及。北宋时期,由于海运事业的发达,这位地方性的民间女神很快受到朝廷的重视。从北宋宣和年间开始,历代的皇帝对妈祖均有褒封,但“天妃”的封号始于元朝,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仍以“天妃”相封:

天妃,宋徽宗宣和间……赐祠额名顺济。……光宗朝,以救旱封灵惠妃。宁宗朝……加显卫护国助顺嘉应英烈妃。理宗朝……又封灵惠助顺嘉应慈济妃。

元世祖封护国明著天妃。进显佑,成宗加封辅圣芘民,仁宗加封广济,文宗加封灵感助顺福惠徽烈。

明太祖封昭孝纯正孚济感应圣妃。成祖封护国芘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18]

朝鲜谢恩使书状官安璥在《驾海朝天录》记载的庙岛“天妃娘娘之庙”,今称庙岛显应宫,明末朝鲜使臣凡路经庙岛的,均在此举行过瞻仰天妃(妈祖)塑像和祭祀活动。

据地方志记载,庙岛显应宫建于北宋徽宗年间,但庙岛显应宫供奉天妃(妈祖)应是在元代。元世祖至元年间以女神妈祖“护海运有奇应”,颁诏加封妈祖为“天妃”[19],并令与漕运有关沿海城镇均建祀,每年春秋还派员自北而南前往各宫庙祭祀。庙岛为元代南北漕运往来通道和重要枢纽,应是在这一时期,显应宫开始供奉天妃神像。明初洪武年间,庙岛显应宫天妃娘娘像两侧还有楹联:“救父海中,浑身是铜墙铁壁;警心梦里,夙世有慧业灵根。”落款“洪武菊月谷旦”[20]。“菊月”,即农历九月。“谷旦”,吉日。“洪武”后面没有纪年,也可能是洪武元年。“救父海中”“警心梦里”,都是有关天妃娘娘的传说故事。

庙岛“天妃娘娘之庙”应是中国北方最早的妈祖庙之一,几百年来香客不绝,香火缭绕,并因朝鲜使臣多次在这里举行祭祀活动,留下了多篇赞扬庙岛天妃庙(宫)的诗篇而闻名。这些诗篇的作者不乏在朝鲜半岛历史上有名气的政治家、文学家,除前面说到的李崇仁、李稷、李詹外,更有高丽末期著名的外交家、哲学家、文学家,官至高丽门下侍中(宰相),被誉为“东方理学的鼻祖”的郑梦周,他出使明朝路经庙岛时创作有诗歌《沙门岛》,首联“神女祠何处?沙门海上岑”[21],说神女(天妃)祠所在的位置,即海上的沙门岛。“沙门岛”,即庙岛。再如高丽末、朝鲜初著名理学家、文学家、诗人,官拜议政府赞成事(从一品)、集贤殿大提学,崇政大夫、世子师,出使明朝期间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诗词往来,开启了明清时期中朝(韩)的词赋外交的权近,其返程途中路经沙门岛(庙岛)时写有《九月初二日发船,泊沙门岛待风》诗,其中有“来泊岛屿中,祠宇肃清閟。利涉赖阴功,默默心有冀”[22],表达了希望得到沙门岛天妃庙天妃的保佑,使他们早一点回到家乡的愿望。明末也有多位很有身份、影响的政治人物、文人留下了赞美庙岛天妃庙(宫)的诗篇,这在下面会具体谈到。明初高丽、朝鲜使臣笔下的庙岛天妃庙(宫),包括这里说到的天启元年(1621)安璥在《驾海朝天录》记载的“天妃娘娘之庙”,即庙岛显应宫,可惜我们今天已见不到当年的庙宇了,原庙宇在“文革”期间被拆除,“古建筑群被夷为平地”,“1983年,就原址建长岛航海博物馆。山门、前殿、两廊、大殿、后殿均仿照原样修建。原天后铜像和铜镜又收入殿内”[23]。今天能见到当年的天后铜像,对我们来说是莫大的荣幸。

朝鲜谢恩使书状官安璥在《驾海朝天录》十月初九日的记载,主要交代了在庙岛祭祀天妃的背景:在庙岛西岸停泊时,“自申时,大风北来,达夜浪打”。“申时”,指下午3时至下午5时。“达夜”,整整一夜。安璥还记载了海浪的威力:“舟人皇皇结缆于船上石者五处。朝起视之,则五石皆移古(故)处矣。”“皇皇”,同“遑遑”,指匆忙。古(故)处,指原来的地方。巨浪把五块结缆的大石头冲回了原处。安璥还用诗歌的形式形象地记载了十月初九日夜里的风浪:“鲎风将覄海,鲸浪已掀天”,大风即将颠覆大海,巨浪已经把天掀翻。“鲎风”,大风。“鲎”,一种生活于海中的节肢动物,背部有一甲壳可上下翻动。古人认为,它能“扇风而行”,因此用以比喻大风。“覄”,古同“覆”,翻转,倾覆。“鲸浪”,巨浪,或大鲸鱼带来的掀天揭地的巨浪。朝鲜谢恩使一行来时已经经历了海浪带来的灾难,刚离开登州城,当天夜里又遇滔天巨浪,只能寄希望于上天神灵,渴望神的力量能使风浪平息下来,“未见扶持力,谁回造化权”,意思是说,在这里的没有见到神灵施展威力,没有谁能挽回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反映了朝鲜使臣的焦急和无奈。“扶持力”,神灵的扶助护持之力。“造化权”,自然界创造者的神奇力量,亦指自然的力量。

《驾海朝天录》十月初十日的记载,讲述了在庙岛天妃庙(妈祖庙)祭祀天妃及祭文的主要内容。为了能顺利安全地返回朝鲜,朝鲜谢恩使一行把希望寄托在能给行船人带来幸运的天妃(妈祖)上。祭文说,我们奉朝鲜国王的敕令出使上国——大明帝国,现在使命完成了,要乘船东去回到朝鲜了,我们的国家朝鲜在遥远的日出的地方,如果没有神灵的感应帮助,谁能顺顺利利地回到家乡?十月(旧历)刮北风寒气逼人,应当关好门窗,在家休息,更何况大海中有惊涛骇浪,岂是起航开船的时刻?可是我们做臣子的,肩负着王室的使命,没有时间等下去了。我们在海岛风餐露宿,与浪花为伴,回家的航程所依靠的只能是在大海中漂泊的船只。我们头发已经斑白,一生所学除了精忠报国外,绝没有其他的私念。我们忧思所在,一片丹心至诚,请神灵督察。我们希望航程中没有灾难发生,祈求你能帮助我们顺顺利利,一帆风顺地回到祖国。

十月初十日的祭文涉及的几个词语:“江南”,指渤海之南。旧时,朝鲜对渤海之南、之北,常以“江南”“江北”称之。“天庭”,这里指明朝。当时朝鲜是明朝的附属国,故称明朝廷为“天庭”。“槎”,木筏,这里指朝鲜使团乘坐的船只。“日域”,日出之处。中国古代用来比喻极东之地,因此朝鲜也自称朝鲜半岛为“日域”。“阴风”,这里指寒冷的风。“墐户”,涂塞门窗孔隙,这里指关闭门户,足不出户。出自《诗经·豳风·七月》:“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孔颖达疏:“墐户,明是用泥涂之,故以墐为涂也。”“不遑”,没有时间,来不及了。“靡盬(gǔ)”,谓无止息,这里指辛勤于王事、公事。语出《诗·小雅·四牡》:“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忙于王室的公务,没有空闲的时间过安宁的日子。“断断无他”,只是忠诚守善,别无其他技能。出自《尚书·秦誓》:“如有一介臣,断断猗,无他伎。”“洋洋”,忧思。“洋洋如在”,表示祭祀要虔诚的意思。出自《礼记·中庸》:“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意思是说,祭祀鬼神要穿着华丽的衣冠,要想象到鬼神就漂浮在上空,就在人们的左右。“鸿毛之顺”,比喻航行像鸿毛遇到顺风那样疾速顺利。出自汉代王褒《圣主得贤臣颂》:“翼乎,如鸿毛遇顺风,沛乎,若巨鱼纵大壑。”

《驾海朝天录》十月十一日的记载,主要表达了祭祀天妃(妈祖)的效果:“晓出真珠门,顺风发船,疾往如箭。”祭祀天妃(妈祖)后第二天拂晓,即迎来了顺风,借机发船,船如飞箭,一帆风顺。《驾海朝天录》在下面的记载中说到,虽然在回家的航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风浪,但朝鲜谢恩使一行还是很安全地抵达了朝鲜。“真珠门”,即珍珠门,指庙岛群岛北长山岛与挡浪岛之间、从渤海进出庙岛必经的水道。因其东有北长山岛九丈崖,西有挡浪岛岩礁,航船从北而南经过,形成像门一样的关口,加之九丈崖附近的岩石,层层叠叠,如珍珠、白玉一样晶莹耀眼,所以称之为“珍珠门”。

天启元年(1621)的朝鲜使团在离开庙岛群岛返程途中,遭遇了狂风巨浪和冰雪严寒,又多次遭遇不测,但历尽千难万险,终于还是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明末朝鲜使团的首次开航经历,加重了朝鲜官员对远航出使明朝的恐惧,有些胆小私心重的官员,在接到出使任务时,或装病不出,或借故拖延,但还是有不少朝鲜官员为了维护中朝的传统友谊,主动请命出使明朝。但为了航程中的安全,在面对狂风巨浪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只有寄希望于神灵,希望得到老天的眷顾,在途经的中国辽东、山东半岛沿海一带妈祖文化的影响之下,出使明朝的朝鲜使臣也就有了与天妃(妈祖)越来越紧密的联系。

小结:

明末天启元年(1621),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政权占据了东北辽阳地区,朝鲜与明朝官方往来的陆路通道被阻隔,朝鲜使臣出使明朝只能乘船走海路,但由于当时官方往来海上通道还没有开通,天启元年(1621)出使明朝的两个朝鲜使团,只好跟随出使朝鲜的明朝官员刘鸿训一行的船队从登州入关,经山东进入北京。天启元年(1621)的朝鲜使团和刘鸿训一行的船队开启了明末中朝(韩)海上官方往来的首航。

天启元年(1621)的朝鲜两个使团在返程路经庙岛时,因庙岛有天妃(妈祖)庙,故在“庙堂作祭文,烧香祈风”,举行了祭祀天妃(妈祖)的活动,但这样一种祭祀活动,更多的是入乡随俗,到庙里烧烧香,祭拜一下,算是对当地妈祖文化的一种认可。应该说,当时的朝鲜使臣还谈不上对妈祖神灵的迷信。明末朝鲜使臣对妈祖的迷信和敬畏是逐步建立起来的,这从以后的朝鲜使团的航海经历就可以得到解答。但天启元年(1621)中朝(韩)官方往来海上航道的开通,为明末妈祖文化在朝鲜半岛的进一步传播提供了契机。(www.xing528.com)

【注释】

[1]吴晗编《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一),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6页。

[2]〔韩国〕林基中编《燕行录续集》第104册,韩国首尔:尚书院,2008年,第202~203页。

[3]〔韩国〕林基中编《燕行录续集》第104册,韩国首尔:尚书院,2008年,第204~233页。

[4]〔韩国〕林基中编《燕行录续集》第104册,韩国首尔:尚书院,2008年,第376~377页。

[5]〔韩国〕林基中编《燕行录续集》第104册,韩国首尔:尚书院,2008年,第212~213页。

[6]〔韩国〕《陶隐集》卷二,《韩国文集丛刊》第六集,韩国首尔:韩国民族文化推进会,1990年,第556页。

[7]〔韩国〕《陶隐集》卷二,《韩国文集丛刊》第六集,韩国首尔:韩国民族文化推进会,1990年,第564页。

[8]〔韩国〕《亨斋诗集》,《韩国文集丛刊》第7集,韩国首尔:韩国民族文化推进会,1990年,第545页。

[9]〔韩国〕林基中编《燕行录续集》第101册,韩国首尔:尚书院,2008年,第38页。

[10]〔韩国〕林基中编《燕行录续集》第104册,韩国首尔:尚书院,2008年,第213页。

[11]〔韩国〕林基中编《燕行录续集》第104册,韩国首尔:尚书院,2008年,第216页。

[12]〔韩国〕林基中编《燕行录续集》第104册,韩国首尔:尚书院,2008年,第221~223页。

[13]〔韩国〕林基中编《燕行录续集》第104册,韩国首尔:尚书院,2008年,第227~229页。

[14]〔韩国〕林基中编《燕行录续集》第104册,韩国首尔:尚书院,2008年,第233页。

[15]〔韩国〕林基中编《燕行录续集》第104册,韩国首尔:尚书院,2008年,第245页。

[16]〔韩国〕林基中编《燕行录续集》第104册,韩国首尔:尚书院,2008年,第251页。

[17]〔韩国〕林基中编《燕行录续集》第104册,韩国首尔:尚书院,2008年,第346~348页。

[18][清]《日下旧闻考》·卷八十八,《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9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9][明]宋濂元史·卷七十六·志第二十七上》,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266页。

[20]刘福铸、蒋维锬辑纂《妈祖文献史料汇编·匾联卷·对联编》,北京:中华档案出版社,2009年,第33页。

[21]林基中编《燕行录全集》第1册,韩国首尔: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年,第89~90页。

[22]〔韩国〕林基中编《燕行录全集》第1册,韩国首尔: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年,第205页。

[23]《长岛县志》,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50~35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