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3日,时隔40年,习近平回到他劳动生活了七年的梁家河,看望乡亲们。当天下午,在延安召开的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习近平说:“我们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特别是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
习近平说:加快老区发展步伐,做好老区扶贫开发工作,让老区农村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致富,确保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2015年11月,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作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确保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这也被明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方略,“扶贫路上不落下一个”是目标。
这是一场时间明确、任务明确的攻坚战。一个共识是:剩余的贫困人口已越来越难以从经济增长中受益,自己走出贫困的难度越来越大。扶贫必须精准。而要精准,首先要扶持对象精准,吴起县再次开展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工作,着重在“细”和“实”上下功夫,严把村组评议关口,按照省扶贫办“七步工作法”,共识别贫困户4569户12622人,贫困村52个。
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要求,紧盯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坚持把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体现“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层层夯实责任,引导党员干部始终把脱贫攻坚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
吴起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扶贫”工作要求,坚持县委书记挂帅,党政齐抓共管。优化配强“四支队伍”,选派各单位优秀后备干部驻村担任“第一书记”,在脱贫攻坚一线长才干、增本领。严格落实干部联户帮扶工作责任,30名县级领导牵头包抓52个脱贫退出村,1200名科级干部包扶4569户建档立卡户,实现91个村包扶部门和驻村工作队全覆盖。
吴起聚焦“庸懒散慢虚”,持续整顿干部作风,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和深钻细研、真抓实干、改革创新、深入一线、雷厉风行、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清正廉洁的优良作风,有效提高了工作的执行力、落实力。2015年以来,累计提拔重用脱贫攻坚一线干部36人,表彰脱贫攻坚先进个人154人。严查扶贫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先后查办扶贫领域违纪问题104件,给予党政纪处分77人,诫勉谈话42人。
抓党建、强引领。通过强组织育精英、建阵地强基础,持续筑牢脱贫攻坚最可依靠的堡垒、锻造脱贫攻坚最有冲劲、最有干劲的“排头兵”“先锋队”,促进乡村振兴,确保脱贫攻坚决胜。
2015年以来,吴起县委以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为契机,对全县91个村村级阵地进行改造提升,开展“基层党建会诊月”“党建标准化建设自查月”活动,对标省市“千村示范、万村达标”工程、标准化建设和基层党建“四化”建设要求,完善建立县、镇(街道)、村三级便民服务中心(站点)102个,增设便民服务室18个,创建基层党建示范点28个,其中省级标准化建设示范点1个,市级党建综合示范点8个、县级19个。2018年村“两委”换届后,576名农村工作经验丰富、年富力强和致富能力强的党员群众进入村“两委”班子,在全县91个村党组织书记中,有33名产业大户、致富带头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当选,2名女性当选;平均年龄46.8岁,其中年龄最小的仅有24岁。坚持“支部引领、党员带路、产业铺路”的思路,深化党建“双积”考核(即党组织积星、党员积分),创新开展“七创建七争当”活动,针对农村党建领域开展“创建发展型党组织、争当带富型党员”活动;探索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党支部+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等抓党建促脱贫模式,推广党员“1+1”“1+N”结对帮扶机制,不断强化农村党支部和党员作用发挥,引导群众发展主导产业,脱贫致富。
吴起突出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严格对标“两不愁三保障”要求、对标贫困退出的“五七”标准、对标上级决策部署和反馈问题,及时召开县委常委会、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工作推进会等,研究具体措施,分解落实任务。先后制定出台了《吴起县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巩固脱贫成果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吴起县脱贫攻坚产业扶持办法》《光伏收益分配实施细则》《扶贫小额贷款风险防控办法》、就业创业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统筹整合扶贫资金和部门包扶资源、强化“八办三组”工作协同,2015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5.2亿元,其中县财政专项配套2.3亿元,做到资金到位、帮扶到位、工作到位。
严格督查考核,倒逼工作落实。由分管脱贫攻坚工作的县委副书记、政府副县长牵头抓督查,常设脱贫攻坚专项督查组,每月开展一次不打招呼的明查暗访,通报一次工作进展情况,及时督任务、督进度、督成效,查认识、查责任、查作风,全面掌握工作进展情况,持续传导压力。将脱贫攻坚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的占比提高到10分,激励各级各部门履职尽责,担当作为,确保脱贫攻坚取得良好成效、脱贫质量经得起各方检验。
产业扶贫是群众持续增收的根本之策。吴起制定了脱贫攻坚产业扶持办法、扶农惠农九条措施,综合运用政策扶持、土地流转、场户联动等方式,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引导贫困群众发展山地苹果、畜禽养殖、棚栽种植等主导产业。贫困户累计发展山地苹果8000亩、日光温室240座、小杂粮种植14.8万亩、养猪3.1万头、大牲畜1.1万头、土鸡20万只,实现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产业项目全覆盖。
转移就业促增收。吴起县积极搭建各类平台,有组织地开展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劳务输出。累计实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2534人,自主创业56人,护林员、防火员和公益性扶贫岗位安置971名,认定就业扶贫基地5个、社区工厂2个,带动120名贫困人口实现稳定就业。
改善人居环境,吴起县“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贫困群众1719户5380人,全部在县城集中安置,共建10个安置点,2018年底全部分房到户交钥匙。同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扶持的方式,整合各类资源,落实搬迁后续脱贫产业、就业措施,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累计维修、改造农村危房879户,全面实现了农村危房“清零”。
在全省率先推行全民住院“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全县农户全部参加医疗保险,对因病致贫群众住院报销实现了基本医保、大病保险、补充医疗保障、民政医疗救助和兜底“五重”保障全覆盖,贫困人口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达到80%以上。每年为4569户建档立卡户额外购买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和家庭意外伤害险(最高报销8万元),成立了42个全科医师团队对335人患病贫困人口落实“1+1+1”家庭签约服务全覆盖。近年来,“五重保障”累计报销4400余人次,救助资金3980余万元。
在全国率先实行15年免费教育,在全面落实中小学“五免一补”政策和学前教育“两免三补”政策的基础上,对全县建档立卡户按照高中每生每学期1000元、初中800元、小学500元、学前200元的补助标准进行救助。累计资助贫困生9656人次,发放资金950万元。同时,建立控辍保学制度,积极动员社会帮扶力量对贫困学生进行救助,与陕西财经学院行知学院签订了2018—2020年“双百工程”结对帮扶协议,落实了外出培训、“送教到县”等具体帮扶项目,为42名残疾儿童落实“送教上门”服务,落实1897名教师帮扶2033名贫困生,实现了全县义务教育阶段“零辍学”。
为全面解决易地搬迁基础设施资金短缺问题,与县农业发展银行融资贷款19000万元。向农业银行注入1000万元小额信贷风险担保金,累计发放小额贴息贷款818户2345万元。为解决群众发展产业缺资金贷款难的问题,成立63个互助资金协会,注入财政资金2508万元。
决不搞单纯的基础保障一兜了之,吴起坚持把兜底户镶嵌在产业链上,将232户445人全部纳入光伏分红、陕果集团和圆方集团入股分红、生态效益补偿的范围,每年可为兜底户固定增加收入8300元。全面落实低保、五保、残疾、养老等各类补助政策,每年年终核算家庭人均收入后按照3070元的标准补齐差额。同时,把兜底户作为各类社会扶贫、节日慰问的主要对象,让他们得到更多关爱。累计发放各类生活补贴资金1.4亿元。
坚持基础先行的工作思路,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长期性任务来抓,累计建成通村油路31条247.7公里,维修改造“油返砂”道路31.2公里,建成集中供水工程15处、水井窖1982眼(孔),接通贫困户家庭用电93户、贫困村动力电52个,新建维修村卫生室52个,实现了52个贫困村油路(水泥路)、安全饮水、动力电、村卫生室全覆盖,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为农业全面发展、农村全面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政府出资168万元,成立爱心超市56个,覆盖52个贫困村。爱心人士捐赠物品价值28万元,累计3669人通过积分兑换物品,折价17.3万元。2017年10月份开始开展互联网+社会扶贫,建档立卡户注册率100%,爱心人士注册达16266人,注册贫困户8237人,管理员125名,累计发布需求1200次,帮扶成功8399次。2017年吴起县取得了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创建资格,建成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1处,镇级电商服务中心9处,村级电商服务站点46处(贫困村30处),入驻电商企业21家。同时还开展了万企帮万村、三秦巾帼脱贫行动、慈善协会帮扶、共青团助力等社会帮扶,构筑了吴起强大脱贫攻坚合力。
在“村村过硬、户户过硬”的扶贫攻坚中,吴起探索形成了一些具有原创性的做法。
生态扶贫,实现生态修复和群众增收双赢。吴起县是全国退耕还林示范县。1998年,率先在全国实施了封山禁牧、退耕还林,是全国封的最早、退的最快、面积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县份,成为全国退耕还林的一面旗帜,先后被国家评为退耕还林先进县等多项荣誉,连续16年全市退耕还林综合考核第一名。
扶贫攻坚中,吴起创造性地将生态建设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结合起来,实行“精准扶贫+生态扶贫+五大举措20条措施”精准帮扶,先后受到了省市检查组的领导多次表扬和肯定。(www.xing528.com)
林业项目倾斜脱贫。将上级下达的三北、天保等造林绿化任务优先安排到贫困村或者贫困户较多的村,改善贫困村生态环境,让贫困村所有农户参与造林,提高全村农民收入,让贫困村尽早脱贫。按照“产权明确、谁造补谁”的原则用足用活中央财政造林补贴,给有地块、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每户划分10亩宜林荒山,让营造生态林或经济林,验收合格后每亩补贴200元,户均可增收2000元。采取以镇集中选择造林地块,让全镇贫困户共同参与造林,然后按照投工投劳的办法领取劳务报酬。如2018年在白豹镇的沟门村为全镇153户贫困户确定造林面积2000亩,投资30多万元,户均增收也在2000元以上。
劳务造林优先脱贫。组织实施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林等重点工程时,吴起在全县范围内优先聘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参与劳务造林,户均每年可增收1600元左右,每年有500户受益。结合“三变改革”,积极培育了以家庭林场和林业专业大户为重点的新型林业经营模式,让贫困户“抱团取暖”。全县共发展家庭林场5家,造林10.3万亩,带动贫困户700多户1300多人参与了劳务造林,户均每年增收2300元以上。
生态补偿帮助脱贫。将国家退耕还林补助期满的重点生态林全部纳入生态公益林补偿范围,全县4569户建档立卡户全部享受生态效益补偿,户均830元。积极鼓励村组在产权不变的前提下,将集体公益林承包给重点贫困户管理管护,把生态效益补偿统筹费全部拿出用于重点帮扶户。近三年来,1900多重点帮扶户户均每年领取补偿管护资金2000余元。
护林管护扶持脱贫。结合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充分利用了天保管护资金,从全县4569户建档立卡户中优先选聘村级护林员,每年选聘220名,户均可增收3600元。按照省林业局“五个一批”首批开放单位的要求,退耕还林森林公园和周湾、铁边城两个国有林场吸纳40名贫困人口参与生产经营活动;按照县上贫困人口每户要有一个就业岗位的要求,配合县人社局解决就业岗位26人,户均年增加收入2400元。
创新机制加大脱贫。围绕发展林下经济加大培训。培训方式分为林业包扶干部入户培训和组织全县贫困户集中培训两种。每年组织1-2次,每次参与人数600多人,让每户贫困户至少有一人懂一门林业实用技术;鼓励贫困户依托林地资源大力发展种植、养殖、食用、药用、菌类、林产品加工等林下经济,目前全县共发展林下养鸡、养猪48户,林下种植菌类和中药材36户,种植油用牡丹23户2100多亩。
几年来,吴起对全县4569户贫困户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帮扶,按照生态效益补偿+重点护林员+天保护林员+中央财政造林补贴+林下种养+劳务造林的模式计算,部分贫困户每年收入6000元以上,最少的2800元。
“户分三类,三级产业抓增收”。吴起把产业扶贫作为重中之重来抓,按照“扶持对象精准、措施到户精准”的要求,结合全县产业现状,规划形成“户分三类,三级产业抓增收”的产业扶贫总体布局。具体办法是,先将全县建档立卡户按贫困程度、劳动能力等因素分为三类,将产业相对稳定的2607户确定为一般帮扶户,将有劳动能力但产业不稳定有返贫风险的1005户确定为重点帮扶户,将年龄偏大以及无劳动能力的957户确定为兜底帮扶户。针对这三类人群,从县、村、户三级层面分别制定不同的产业发展模式及带贫益贫机制。
县级层面的带贫益贫机制是:县财政投资2010万元入股圆方集团、吴起果树试验场,每年为1005户重点帮扶户分红2500元,稳定分红10年;全县27.1兆瓦的光伏扶贫发电项目带动重点帮扶户、兜底帮扶户、一般帮扶户中的产业薄弱户共计2479户,每户每年可获得分红3000元,连续分红20年。
2019年6月26日,吴起召开了全县脱贫攻坚产业项目收益分红大会,4家企业分红资金总额995万元,受惠建档立卡户2479户,最低可分红3000元,最高分红5500元,分红资金通过“一卡通”兑付到户。
通过这种机制,每年为重点帮扶户等增加收入3000-8300元。
村级层面的带贫益贫机制是: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产权制度改革,在全县91个行政村由村党支部或村委会兴办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把不擅长生产经营的贫困群众组织起来,通过土地、资金等形式入股分红,以劳动增加收入,实现持续增收。
吴起街道南沟村采取“党支部+三变改革+乡村旅游+贫困户”的模式,带动全村18户重点帮扶户发展乡村旅游,每年户均增收8000元以上。长城镇小河畔宁塞红果业合作社,通过土地、资金入股的形式发展山地苹果,带动192户重点帮扶户每年户均增收1000元等等。
1259户建档立卡户与全县70家新型经营主体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每年每户分红1000—3000元。
户级层面的带贫益贫机制是:推行“到户政策激励”增加收入。自2015年以来,借助县财力相对较好的优势,每年制定出台补助标准相对较高的脱贫攻坚产业扶持办法,大力鼓励发展以山地苹果、大棚为主的长期产业和以家庭种养殖为主的短期产业,年均到户补助产业资金1500余万元。例如:新建日光温室每棚补助5万元,建弓棚补助9000—13000元,新建标准化猪舍补助13000元等,接近全额补助农户发展产业所需的成本资金。全县重点发展产业户户均补助达到2万—3万元。到户政策的激励,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实现了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增收致富产业全覆盖,户均每年可增收5000元以上。
到户产业的自主发展、村级经济组织的有力带动及县级产业收入的有效补充,有效保证了所有建档立卡户收入稳定不返贫,脱贫致富奔小康。
“幸福五网兜底”保基本增福祉。吴起共有兜底保障对象957户1982人,面对这些特殊困难群众,吴起实行“幸福五网兜底”工作法,达到“一网”保基本,“四网”增福祉。
落实基础政策保障,织牢稳定脱贫“基础网”。全面落实低保、五保、残疾、养老等各类补助政策,每年年终核算其家庭人均收入,按照3070元的标准补齐收入差额,同时全面落实安全饮水、安全住房和生活用电等政策,真正让特殊群体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
推行政企分红模式,实现稳定增收“红利网”。将全县957户兜底对象全部纳入光伏分红和生态效益补偿范围,两项合计每年为兜底户固定增加收入5800元。
落实产业政策激励,构筑稳定致富“信心网”。按照县上到户产业补助政策,积极鼓励兜底户发展切合自身实际的产业,对于苦力轻、不需要外出的养殖业能发展由自身发展,不能发展的可通过能人大户代养。兜底户累计个人发展产业321户705人,能人大户代养85户229人,预计户均年增收4000元以上。
推行资源入股分红,形成抱团发展“集体网”。借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之机,鼓励兜底户以土地、资源、互助资金贷款等形式入股村集体经济,实现抱团发展,共同富裕。据统计,全县有150余户兜底户参与村集体经济及新型经营主体,每年每户可增加收入2000元。
激发社会奉献爱心,营造全民关注“社会网”。把兜底户作为社会扶贫的主要受益对象予以帮助,抓住全国开展“互联网+”社会扶贫之际,重点把兜底户需求和互联网有机链接起来,解决切身需求。
从2014年到2018年,吴起贫困人口人均收入增速始终高于全县人均收入10个百分点。5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12177人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3%。2018年底顺利实现全县区域整体脱贫!脱贫攻坚工作走在了省市前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