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吴起县革命老区发展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吴起县革命老区发展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时间:2023-10-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80年代初,国家又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继1998年在全国率先实施退耕还林之后吴起县的又一项惠及当代、荫及子孙的德政工程和民生工程。吴起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吴起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纲要(试行)》《吴起县新型民居工程建设实施意见(试行)》《吴起县新型民居工程建设资金补助办法(试行)》等9个相关配套文件。

吴起县革命老区发展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20世纪50年代国家就提出新农村建设。80年代初,国家又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这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十六届五中全会胡锦涛讲话)的需要,是党中央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了扎实推进和落实这一重大任务,吴起(旗)县历届领导班子高度重视,狠抓落实,特别是“十一五”(2006—2010年)期间,吴起县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全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总体部署,制定出台了《吴起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纲要(试行)》。规划决定用10年时间(2006—2015年)分三步实施,把全县工作重心、资金投入重心转移到农村,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切入点,以新型民居建设为突破口,以培养新型农民为主线,以农村基础设施和产业开发培植为重点,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计划到2015年,全县绝大多数农村村庄建设、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有新的发展,总体接近“生态优良、生产发展、生活殷实、科教进步、民风淳朴、基础完善、村庄整洁、管理民主、班子坚强、城乡和谐”的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继1998年在全国率先实施退耕还林之后吴起县的又一项惠及当代、荫及子孙的德政工程和民生工程。

吴起(旗)县地处延安市西北部,过去偏僻荒凉、贫穷落后,被人比喻为延安的“西藏”,群山秃顶,黄沙遍野。乡亲们说:“一村几户人,家家路途远,叫一声能听见,要想去一整天”“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治安基本靠狗、娱乐基本靠酒”;“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花钱”。如何改变“山高、路远、民贫、落后”的状况,1998年吴旗迎来了转机,全县人民在“再造一个山川美的大西北”的旗帜引领下,走出一条符合吴旗实际的发展道路。2004年,县长代表县政府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镇反哺农村”的思路,大胆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村”的决定,明确要求要用石油开发赚到的钱反哺给农村,反哺给农业。

2005年,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为吴起农村工作指出了目标和方向,县委书记在县第十一次党的代表大会上,作了《“两个务必”,狠抓“第一要务”,努力推动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报告,号召全县在“十一五”及以后一段时期,深入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兴县、工业强县、开放带动、城镇带动、项目带动”战略,围绕富民强县双赢目标,构建“红色旅游吴起、绿色生态吴起、金色工业吴起、繁荣富裕吴起、开放诚信吴起、稳定和谐吴起”,走城乡统筹、农工互动、协调共进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2006年,县政府领导班子选择紧靠定边县和甘肃华池县,吴起最偏远,不通电,不通路,不通水,没有农田没有产业,鸡鸣闻两省三县的米渠村进行自然生态文明村建设试点,通过一年的试点,全县探索出以庙沟乡米渠村、周湾镇小口则村、长城乡双湾涧村、白豹镇新庄科村、吴起镇马湾村为代表的“自然生态型、田园农庄型、中心村镇型、城郊公寓型”四种建设模式和“北房南窑”的农房建筑格局。

2007年,县委、县政府把“打造绿色吴起,构建温馨家园”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战略目标。全面实施以农村新型民居建设为重点、配套实施改路、改水、改电、改厕、改圈、建沼气的“五改一建”工程,把城市基础设施延伸到农村,让城市文明辐射到农村。县委书记提出把吴起建成一个“温馨家园”:着力缩小城与乡、乡与村的距离差、环境差、设施差、待遇差、观念差,最终达到城乡一体化。县长指出:农民一辈子最大的愿望无非两条,一是子女成才,二是安居乐业,民居建设是农民财富的最大积累,是实现广大农民“安居乐业”百年梦想的有效途径。吴起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吴起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纲要(试行)》《吴起县新型民居工程建设实施意见(试行)》《吴起县新型民居工程建设资金补助办法(试行)》等9个相关配套文件。同时结合专家意见和基本县情编制了“一城六镇八川百村”的“村庄布点规划”,在具体民居建设中,按照农民投入为主县财政补助为辅的筹资思路,采取“建、改、留、移”相结合的办法,实行不同的建设模式配套不同的补助资金。具体补助办法是:对于基础条件尚好的村走旧村改造的路子,在完善提高上下功夫,从美化村庄面貌入手,按“5+1+5”的标准补助,即:规划内改造的,每户补助5000元,每人补助1000元,每孔(间)窑(房)补助500元;对于条件落后,居住分散、偏远的农户,抓住全县具有较大面积的闲置坝地和盐碱滩地的潜在资源优势,实施新建移民搬迁工程,按“1+2”的标准补助,即规划内新建的村,每户补助1万元,每人补助2000元。同时根据相关政策,对达到施工要求的农户奖励3000-5000元。吴起县新型民居工程,极大地调动了农户建设的积极性和热情,走出了一条具有吴起特色的新农村建设路子。

在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中,遵循“合理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用规划城市的理念规划农村,对公共服务设施一次规划到位,逐项加以建设,不强求一律,不简单划一,体现地域特色和个体风格。基础设施建设以政府投入为主,采取项目整合运作、资金捆绑使用的办法,把各领域各科目的资金和县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捆绑在一起,集中财力办大事。在具体实践中,强调充分尊重农民个人意愿,政府不搞强迫命令、不搞“一刀切”、不搞包办代替、不加重农民负担,由农民自找施工队,自建房屋庭院,政府只管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和质量把关等,规范管理,降低了建设费用,节约了时间,加快了进度。

根据规划,按照“自然生态型、田园农庄型,中心村镇型和城郊别墅型”四种建设模式,吴起县在建设时既全面推进,又重点突破;既区别对待,又相互配套,实现新型民居工程建设的整体协调、全面推进。具体讲,就是要对“田园农庄型”和“自然生态型”达到“三个统一”,做到“四个结合”;对“中心村镇型”按照产业依托、配套完善和突出特色的思路进行建设,“三个统一”,即室内与室外、院内与院外,村内与村外的统一,达到总体协调。所谓室内与室外统一,就是在新型民居建设中,既要引导农户进行室内装饰,整治室内卫生做到干净、整洁,又要教育农户对室外进行美化、绿化、硬化,达到表里如一、相得益彰。所谓院内与院外统一,就是由于过去大部分农户院外污水横流、垃圾遍地,严重污染了周围的水质和土壤,要求农户全面整治院外环境卫生,实现院内美化,院外净化的目标,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所谓村内与村外统一,就是由于许多农村道路高低不平,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村外的垃圾遍地,塑料、玻璃等不可自然降解的无机物质和有毒有害物质大量增加。要求正确处理村内与村外的关系,对村内的道路改造要结合自然地形,宜高则高、宜低则低、宜弯则弯,突出地方特色;在村外,建立垃圾台,完善地埋式污水收集系统,没有条件的也要顺畅明沟,改变污水横流、垃圾乱飞的现象,实现村内与村外的整体协调,和谐统一。

“四个结合”,就是将新型民居工程建设与村容村貌整治、产业开发、庭院经济和生态建设结合起来。一是要与村容村貌整治相结合,吴起(旗)县大部分农户住宅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修建的,布局不合理,脏乱差现象严重。要求结合创建卫生城市推广使用沼气,改水改厕,垃圾定点存放,畜禽圈养,制止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跑现象,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实现村容村貌整洁的目标;二是要与产业开发相结合。从建设新型民居的根本目的出发,结合“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选准产业定位,发挥当地优势,开发特色产品,培育特色经济,使新型民居工程建设成为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层次,增加农民收入的造福工程;三是要与庭院经济相结合。庭院经济具有投资少、见效快、面积小、管理方便、美化环境、增加收入等特点,是发展多元经济的最佳选择。动员农户,发展反季节水果、大棚蔬菜等庭院经济,利用闲散劳动力和剩余资金,扩大农民增收渠道;四是要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在新型民居工程建设中注重保护生态,增加绿化总量、改善生态环境,加快景观林和公共绿化建设,对建设村道路实施绿化和行道树种植,对民居建设点配套建设绿化带,形成绿色生态新村,实现“村在林中、林在村中”的目标,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活环境。

对“中心村镇型”按照产业依托、配套完善和突出特色的思路进行建设,繁荣农村、推进城镇,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产业依托就是走产业兴镇之路,形成具有产业特色的新型村镇。注重发挥村镇带动经济发展的功能,以村镇为依托,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等二、三产业,实现农民的就地转移,使农民从农业走向非农产业,从农村走向城镇,让农民转变成市民,增加收入。

配套完善就是在建设中首先规划好水、电、路、学校、党员活动室、农民广场、卫生室、文化室等基础设施,完善村镇功能,提升村镇品位。将人口结构、人口规模、经济水平等因素结合起来,合理安排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利用土地,不贪大求洋,盲目建设。(www.xing528.com)

突出特色就是充分考虑地理条件、气候特点、居住习惯和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坚持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历史性与前瞻性相协调的原则,在全县建成一批特色村。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的退出机制,依法拆除那些没有保存价值、破败不堪、应拆而未拆的闲置旧屋,消除“空壳村”。

2006年至2010年,吴起县财政每年列支1亿多元,共完成涉及155个村843个组7个社区20561户99278人的新型民居建设任务,平均每户享受财政补助资金2万元左右,使全县85%的农户实现了住宽敞房、走平坦路、饮安全水、用洁净能源、人人有技能、户户有产业的目标。

在新农村建设中,吴起县按照“先安居、后乐业”的思路,坚持“政策支持、政府引导,农户自愿、便于发展”和“先易后难、由近及远、择优推进、综合配套”的原则,以“一区一线一点”为重点,采取“1+2”或“5+1+5”的补助政策和建、改、留、移相结合的办法,推进自然生态型、田园农庄型、中心村镇型、城郊别墅型四种模式新型民居建设,坚定不移地把居住偏僻、交通不便、条件落后的农户,逐步搬迁到“就镇、就路、就近”和“有田、有水、有电”的地方居住。按照“1+1的补助办法(每村村补助1万元,每户补助1000元),加强新村建后服务管理,进行整治完善、绿化美化和产业配套。

2010年,吴起县根据陕西省委、省政府支持延安革命老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的重大决策,要求自觉地投身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中。2011年,县委确定按照“生态立县、能化强县、产业富民、城镇带动、项目支撑”的发展战略,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鼓励农户发展多种经营,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步伐。推行了农村社会化管理试点工作,城乡公共服务逐步向农村延伸。

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首次采访陕北苏区—人口稀少荒凉的被国民党军队重重围困的红军根据地,也到过吴起,除肯定红军的精神外,也曾说,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的条件。人的生存无非是衣、食、住、行四件大事,80年代起至21世纪初,通过改革开放,吴起(旗)解决了吃饭穿衣问题,但住和行成为改善的当务之急,新型民居建设带来了新农村的又一次革命,吴起绝大多数农村社区在这场变革和建设中改变了面貌。

新察乡雷崾崄村在2009年3月以前,还是分散居住的灰褐色的窑洞,东一堆柴草西一个粪堆,猪粪鸡屎满地……仅仅几个月,雷崾崄就彻底改变了旧山村的模样:从山头开始,有条石蹬道从山顶通到村中,村中央是一个广场,里面有凉亭,有栽植整齐的花坛,还有健身运动器械。围绕在公园周围的是粉刷一新的民居,统一的白色围墙、红漆大门,村里的道路都变成水泥路,村容村貌变了。屋内有彩电沙发、席梦思床,摆设与城市人没有两样,但院子宽敞,比城里人舒适多了,有花园、绿树、草坪、曲径。劳碌一天后,还能在太阳能浴室洗个热水澡,到农村住一住,成为不少城里人休闲的选择。根据周围石油井场多的特点,村民们办起山村农家乐

生存环境变了,城市的文明之风也刮到了农村。室内的墙壁是涂料刷过的,地上铺了地板砖,人们不再随便吐痰弹烟灰,有了自来水,有了洗澡间,就能常换洗衣服,由于农户都建了沼气池,养羊、养鸡、养猪有专门场所,人畜粪便进入沼气池,蚊、蝇、跳蚤害虫大为减少。长官庙乡齐桥村的一位村民笑着说:“人穷的时候,虱子也欺负人,一抓几个,现在虱子也不见了,原先一年半载不洗澡也不觉得,现在两天不洗身上就痒,你说怪不怪?过去妇女做饭常受烟熏火燎之苦,现在做饭用的沼气,炒菜时把换气扇一开,油烟都抽出去了,妇女们个个乐得合不上嘴”。

新的产业,给人们铺就新的致富路。周湾镇小口则村村民段艳娥原来是民办学校教师,月700多元的工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她说,过去住的地方小,什么也搞不成,后来搬迁到新农村新居,地方宽展了,信息灵了,交通方便了,正巧被辞退,自己下决心另找出路。种了两弓棚辣子,一年收入7000多元,另外养了6头母猪,出售猪仔95头、大猪11头,收入近3万元。她笑着说,若早把我辞退了,说不定我早富了。在吴起,像段艳娥这样的人不少,过去的吴起极少种菜,而现在的长城乡和周湾镇,大棚蔬菜种植已成规模。长城乡地处明长城沿线,虽然风沙大,但涧地开阔平坦,适宜蔬菜生产。过去单家独户,很难成气候,新村建成后,人居相对集中,技术措施也便于推广。长城乡双湾涧村就是一个典型,该村123户,移民搬迁32户,旧村改造74户,乡上引导建弓棚和大棚,一年种两茬菜,收入大增。新建的周湾镇王树湾村,户均1座蔬菜大棚,还有56座弓棚,人均年收入增加到3000元。

2006年至2013年,吴起县一直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的重要载体。随着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全县城镇化率已达6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37亿元:其中建成农村集水工程101处,水井窖20795孔(眼);拓宽生产道路2460公里(其中新修780公里),全县油路总里程820公里,砂石路总里程624公里;新修基本农田17.6万亩,建淤地坝75座,全县基本农田总面积达到29.3万亩,人均2.6亩;架设农电线路510.7公里,安装风力发电机340台;电话入村率和手机覆盖率分别达到68%和81%,实现农村有线电视、通讯、网络、客运班车村村通。截至2013年,经过7年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480元(2006年为5298元),吴起县的山峁沟壑、村道田野,郁郁葱葱的植被覆盖大片的黄土高原。一条条新铺的村级柏油路顺畅平坦,一栋栋红瓦屋檐窑洞、平板房宽敞明亮,一排排灰瓦砖墙整齐有序,多功能的村文化室、医疗室、警务室建设起来。吴起的县域发展模式入选“中国全面小康论坛”评选的“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连续9届蝉联“陕西十强县”,两届入围社会智库中郡研究所发布的“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