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吴起县革命老区发展史中的三边干校

吴起县革命老区发展史中的三边干校

时间:2023-10-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年3月,党中央撤出延安时,三边公学由安边城迁到安边南山和吴旗、靖边交界一带活动。三边干校共有学员200余人。三边干校在吴旗期间,先后为吴旗县轮训各级干部370余人次,其中妇女干部12人,吴旗县委派出组织部长蔺士魁常住学校协助工作。三边干校培养出不少地方、军队、民族领导干部,为解放大西北输送了人才。三边干校在吴旗,两次不到三年时间,但吴旗县群众家喻户晓。

吴起县革命老区发展史中的三边干校

1940年初,在三边地委所在地定边县城成立陕甘宁边区第三师范学校,设师范班、师范预备班两个班。1940年秋,改为陕甘宁边区三边师范学校后,师范班和师范预备班逐年增加,并增设地方干部学习班、新文字学习班。这时的校长是卢勤良、教导主任刘若曾、党总支书记文普华。1943年春天,三边师范与延安民族学院合并,改为三边公学,当时人们称之为三公学校。设有民族学院、地方干部学习班、中学部。1945年民族学院学员全部分配工作,民族学院即结束。1945年9月又增设研究班,下分中文、数学历史等3个组,学员20余名。校长仍然是卢勤良、副校长刘春(兼民族学院院长)、中学部主任刘若曾。1946年底至1947年初,校长是刘若曾,副校长王刚、王云,教导主任王志强。1946年秋,解放战争开始,三边公学由定边迁到吴旗县金佛坪。1947年1月又由金佛坪迁到安边县城内。同年3月,党中央撤出延安时,三边公学由安边城迁到安边南山和吴旗、靖边交界一带活动。当时大部分学生和工作人员参加战勤工作,有的到军分区医院当护理人员,有的随军搞支前工作,有的在地方参加游击活动,一小部分年纪小的学生疏散回家(形势好转后又都回学校了)。

1948年初,三边公学由吴旗县颗颗川西马台村迁到金佛坪,正式改为三边干部学校,隶属于三边地委。

三边干校是直接培养和训练干部的学校,学员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学习期限一般是短期几个月,中学部时间长些),由组织统一分配工作。此时,学校共编8个班,有干部学习班和中学班,干部班分区委书记、区长级班,班主任折永庆;基层干部班,班主任张文厚;宁夏干部班,班主任王茜;蒙族干部班,班主任郭全德;公安班,班主任刘君器;青年班,班主任何汀轩;妇女班,班主任海涛、桑柯。中学班当时没有指定专职负责人。

三边干校共有学员200余人。其中,还有不少女学员。她们是三边分区吴志渊专员的爱人史茨峰,地委书记朱敏的爱人白烈飞,军区政委郭炳坤的爱人郭思岚,军区参谋长王子庄的爱人苏杜,地委秘书长李会友的爱人周生荣,地委统战部长赵忠国的女儿赵光宁,还有刘志义、徐风莲等。校长由地委书记朱敏兼任,副校长苏效蒙,教务主任冯浪,后王伯宜,总务主任赵生玺。行政干事有郭永成、姚玉状、林志忠、刘景泰;文化教员饶钰魁、白槐、吴君放、周兴仁、侯毅、吴淼等。各班主要开设政治常识和业务课,个别班开设文化课。政治常识主要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著作,如整风文件《反对自由主义》,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学习方法是教员讲课辅导,分班组讨论。并结合土地改革、三查四评、整风运动,对照检查,提高阶级觉悟,坚定立场,增强革命的信心。每周星期六是班组生活讨论会,星期日党团活动。通过边学习、边讨论和参加各项活动,学员们都提高了觉悟和水平。

战争年月,一切都很困难。学员洗衣服和被子没有肥皂,夏天用灰条(学名:藜,一种野菜)、冬天用白土子擦洗;学习用具纸、墨、笔、砚等奇缺,一张纸正反两面写,写了小字写大字,直至写得模糊看不清为止。为了解决笔的问题,大家把子弹头用火烧出铅来,再插进蘸笔尖,安在子弹壳上,就是蘸笔。没有墨水,就用墨条磨成的墨汁蘸写。特别是吃粮更加困难,粮食大都是从陇东动员群众用毛驴翻山越岭运送的。由于交通困难,加之敌人封锁,调运相当困难。当地群众碾子、石磨少,一时无法解决粮食的加工问题,所以多数时间每天只吃两顿带皮的黑豆子稀饭,加点食盐。更为艰苦的是冬冷寒天,房子不遮风,衣服单薄,夜寒难忍。为了解决烧柴问题,师生经常往返约40里路去打柴,教务主任冯浪虽年老体弱,还坚持和学员们一起去背柴。此外,学员们还经常帮助当地群众春播、夏锄、秋收。由于大家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所到之处,深受欢迎。在那艰苦的战争年月里,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十分匮乏,加之三边各县连年遭灾,人民生活极度困难。上级党组织号召节约粮食,支援灾区人民群众。学员们的吃粮标准每人每天由1斤半减到1斤,后又减到13两(16两称)。学校号召全校师生不能忘记灾区群众,自愿捐献粮票、钱、物等,所有的学员都踊跃捐献了省下的粮票、钱、新布鞋袜子等。(www.xing528.com)

边区各级领导对学校很关心,经常到校了解学员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为学员作报告和讲课。三边分区朱敏、吴志渊、陈思恭、孙润华、李会友等领导都先后到学校作过报告。西北局组织部部长马文瑞为学员讲了解放战争的形势和任务,边区高等法院院长马锡五讲了土地改革问题等。这些领导来时和教职员工、学员吃一锅饭,住在校内宿舍,大家都很尊敬领导,领导也很关心爱护同学。

当时,虽然生活艰苦,但师生人人心情舒畅。为了活跃生活,校内成立了学生会,王志渊任主任,高仲元任文娱宣传委员,经常研究学员们的学习、生活和文化娱乐活动等问题。此外,在校园内搞起了排球场,随后又建起简易篮球场,课余时间师生、领导都参加活动。还经常举行跳舞晚会,区级机关领导也都来参加,高等法院院长马锡五来校参加了几次跳舞晚会,师生很受鼓舞。学校每逢年节都要排秧歌戏剧。1949年春节时排演了大型歌剧《蓝花花》和《三百块银洋》《夫妻逃难》《鸡毛信》《一支枪三颗手榴弹》《边界上》《新连捡柴》《张良卖布》等节目。除在校内组织晚会演出外,还去当地区乡政府和附近的十多个村庄演出,慰问烈军属和群众,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

三边干校在吴旗期间,先后为吴旗县轮训各级干部370余人次,其中妇女干部12人,吴旗县委派出组织部长蔺士魁常住学校协助工作。三边干校培养出不少地方、军队、民族领导干部,为解放大西北输送了人才。

1949年8月,三边干校从金佛坪迁到定边城,宁夏解放之后,这个学校的教职员工大部被调到宁夏。三边干校在吴旗,两次不到三年时间,但吴旗县群众家喻户晓。直到50年代,当年学校学员帮助群众劳动的故事和他们演唱的《蓝花花》等歌曲,仍在当地广为流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