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彻底粉碎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对陕甘宁边区的军事围攻与经济封锁,解决边区的党政军民生活及财政经济严重困难。1942年12月,毛泽东在中共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上所作《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的报告中,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财政经济总方针。《陕甘宁边区简政实施纲要》指出:“依据边区建设和抗战形势,目前政府工作必须集中力量于急要和首要任务,第一是发展生产,首先是农业生产,保证军队和干部的供给,进一步改善民生和培养民力。”为了把中心工作转移到生产上来,边区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推动军民的生产运动。1943年,三边分区制定了发展农业生产的总方针,即普遍的有组织的提高和发挥劳动力和劳动热忱来扩大耕地面积。其中给吴旗县分配了扩大耕地面积2.1万亩的任务。1943年1月23日,中共吴旗县委召开了机关干部、部队、群众700多人参加的拥军大会,提出了加紧生产,支援战争的口号。
吴旗县委于1943年2月28日召开了区委书记、区长联席会,讨论制定了以“农业为主”发展生产的总方针,提出了本年经济建设的总任务:提高农业生产,扩大耕地面积,扶助农村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增进牲畜繁殖,护植森林,发展运盐事业。郑重向全县农民提出“耕三余一”的生产目标。
为了完成和实现以上任务、目标,县委、县政府主要抓了四项工作:一是扩大耕地面积。1942年全县耕种484558亩土地,人均15亩多;1943年耕地面积扩大到556810亩,人均17亩多,人均扩大2亩。二是充分发动劳动力和提高劳动热忱。县委发出组织变工队、扎工队的号召后,广大农民纷纷响应。二区四乡土佛寺的张生德,最早组织起全庄12户20余人的变工队。在他的影响下,四区一乡守暴城子的梁显荣、四区三乡吴岔村的李殿邦也组织起了变工队。县委抓住这几个变工队的典型经验,迅速向全县推广,赶夏耘锄草时,全县共组织起变工队116个,参加961人,扎工队7个。为了充分挖掘劳力的潜力,教育动员了126个二流子参加了生产,并动员了42户、271人移难民来到吴旗种地。这一年全县共有12882人参加了生产,其中妇女4081人。三是帮助群众解决生产中的困难。首先,向农民宣传党的政策,帮助农户制订生产计划。其次,解决犁铧3000多页,调剂耕牛264头,调剂粮食2.7万公斤,种子2.3万公斤,草800公斤,发放农货60万元。再次是组织了220犋伙耕牛工,65犋变工牛工,81户请牛对、764犋。四是种苜蓿6080亩,植桑4590株,养蚕144席,产茧465公斤。此年,全县粮食总产达1.6万吨,较前增产2500万公斤,达到了耕三余一。缴公粮193万公斤,公草73万公斤,人民初步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县委书记张江权在六区一乡调查:该乡光绪年间从横山移来一户难民梁栋,革命前系自耕农,革命后逐渐发展,到1942年底,他家养马2匹、耕牛3头、母牛4头、羊170余只、骡子8匹、长脚驴(长期从事运输)2条、家用驴5条,成为当地的殷实富户。
为了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县委、县政府于年终召开了劳模会,奖励了8名劳动英雄,他们是:张生德、梁显荣、李殿邦、卜凤高(五区)、赵凤英(女,四区)、李兴发(三区五乡)、杭遂朝(一区四乡)、程凤英(女,五区前梁村)。出席三边分区农展会的劳动英雄、模范工作者有:陈丕秀、冯昌、县警卫队战士一名。出席陕甘宁边区农展会的劳动英雄、模范工作者有程凤英(女)、李生发、刘生海。
10月5日,边区农展会在即,对此吴旗县政府专门召开政务会议,决定组织专人筹集、保管、统计、绘画等事项。需要筹集的农产品有:糜子、谷子、荞麦、各类豆子,蔬菜等;林产品有:沙果、楸子等;工业品有:毛线、毡、蚕丝;畜产品有皮毛等,另有各种药材。上述展品于11月底全部送往延安。
1943年12月20日,三边专署在定边县城举办农展会,吴旗县参展的农产品有:谷子、糜子、黑豆(各种豆类)、麦穗子、玉米、胡麻;瓜菜类:番瓜、梨、黄花、蜂糖;木材类:杜梨木、枣木、楸子木、李子木、玉凤木等;火硝、木炭、火药、石头、菌、丝、骨钮子、木勺、花鞋、烟叶、手捻毛线、车纺毛线、棉线、自织布,绒毡一条,狼皮一张,狐皮一张。
12月,驻守三边的八路军警三旅八团奉命进驻吴旗参加大生产运动,团长郭宝珊前来联系有关事宜。对此,吴旗县专门召开了第72次政务会议。会议决定:(一)八团团部及一个连进驻金佛坪,陈儿湾、刘沟门、李家洼(杨青川)各驻一个连;(二)吴旗县动员300民工自带工具在金佛坪挖土窑30孔,盖房4间,并做好门窗;(三)协助八团购买蔬菜4.5万公斤,1943年所征的食用公油全部供给八团。1944年2月5日,团长郭宝珊、政委高维嵩带领警八团全体指战员进驻吴旗。
1944年,三边分区提出的经济建设任务是:普遍采取变工、扎工形式组织劳动力,进一步发挥劳动热忱,实现生产大运动。农业要采取开荒地,改良农作法,兴修水漫地等办法,完成增产细粮1.8万吨。其中,给吴旗县提出的任务是:新开荒地6.6万亩,修水漫地3000亩,增产细粮2100吨,种洋芋1.2万亩。在发展畜牧业上,要大力提倡“五母”(养母羊、母牛、母猪、母驴、母马),植树1万株,种草1000亩。
根据三边分区的指示和要求,1944年吴旗县在农业生产上掀起了更大的高潮。耕地面积扩大到634471亩,人均18亩左右。参加临时变工的570人,长期变工的2465人,占总劳力的24%。张生德出席三边分区劳动英雄代表大会回来后,即积极组织本村劳力,制订全村生产计划,并向劳动英雄梁显荣挑战,梁显荣欣然应战。张生德将土佛寺村20名全劳力组成4个种地组,1个运盐组。预计全村增开荒地33垧,运盐180驮,粮食总产8.2万公斤,副业收入170.5万元,除去开支外,余粮2.73万公斤,余款50.5万元,做到耕二余一。到10月底,该村已增产细粮3.5万公斤,仅运盐一项收入84.6万元。六区五乡河子沟陈国相、尹悦信、尹兰奎3户议定了合作种地、运盐公约,年终收粗粮2.6万公斤,运盐赚布96匹,其他副业收入53万元,除去消费,余粮2万公斤,布48匹,做到了耕二余一。这一年全县粮食总产达到2012.5万公斤,净增产粮食250万公斤,基本上达到耕二余一。羊子由1942年的14.6万余只,增加到14.98万只,人均4.3只。耕牛由1942年的7069头增加到8998头,驴由1942年的5554条增加到7799条,骡马由1942年的267匹增加到590匹。
为了不增加农民的负担,解决党政军的吃粮问题,彻底摆脱困境,响应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1944年吴旗县成立了以县长王明远为主任的自足会,组织、领导全县各级党政军机关进行生产劳动。县级单位在水泛台、金佛坪、刘河湾、乱石头等地办起了农场,各区、乡也分别办起了小农场。机关、部队、学校全部出动,上山开荒种地。仅1944年种地796垧,产粮63.89万公斤,达到了自给自足。1945年种地1313垧,因歉收,仅产粮6.4万公斤。
县委书记张江权、县长王明远与大家一起参加开荒种地。在他们的影响带动下,县警卫队开荒1150亩,全县脱产干部共种地2388亩,产粮19.4万公斤,收菜18万斤,打柴30万斤,养猪77头,解决了多半年的口粮。为了解决部队吃粮穿衣问题,从1944年至1946年,八路军警三旅医院在金佛坪开荒种地500多垧,警三旅八团在团长郭宝珊、政委高维嵩的带领下,在金佛坪、土河湾、曹阳台、张涧、关道嘴、佛殿洼、田嘴子、齐石湾一带开荒种地,仅1944年收获粮食55万公斤。头道川的陈岔,是三边向陇东运盐的必经之地,为了解决经济困难问题,八路军三八五旅在陈岔开公店一处。
1944年10月,吴旗县各乡、区分别召开劳动英雄会议,其中乡劳动英雄22人,区劳动英雄77人。各区、各单位又选举出席县级劳动英雄会议26人:马玉祥、罗金贤、梁显荣、白玉章、李殿邦、赵凤英(女)、王志芳(女)、张生德、陈丕秀、雷万禄、卜风高、白风俭、刘兴印、赵国杰、胡连城、史生才、蔺士殿、李应彩、王志清、林正铎、李凤才、尹悦信、刘生海、袁占朝、侯金花(女)、刘玉花(女)。11月,吴旗县召开了劳模、参议一揽子会议。张江权、王明远、蔡丰、陈乐山(警三旅医院政委)等人出席会议。会议期间,代表们济济一堂,互相交流了发展生产、勤劳致富的经验。并选举了出席三边分区的代表:马玉祥、罗金贤、梁显荣、白玉章、李殿邦、赵凤英(女)、张生德、雷万禄、王志芳(女)、刘生海等11人。其中马玉祥出席了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模范工作者大会,被评为甲等“锄奸英雄”获得奖金5万元(边币)。
陕甘宁边区开展的轰轰烈烈的军民大生产运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吴旗县建立之后,特别是西北高干会议之后,县委按照毛泽东提出的“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和高干会议精神,扎实地开展工作,1943年、1944年,吴旗县的商业、手工业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吴旗当时的商业主要有两种:一是民办性质的合作社;二是集体性质的庆兴泰商店。1935年吴起境内创办了二区、五区消费合作社,1936年新赤安县建立后,创办了一、三、四区三个区的消费合作社,1942年又创办了六区消费合作社。1943年各消费合作社均转为民办合作社。各社在区政府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合作社资金来源是群众集股集资,工作人员由群众民主选举,不称职者随时罢免,业务主要是收买群众的土特产(羊绒毛、皮革等),供应群众生产与生活必需品。所赚的利润,一部分用于扩大再生产,一部分按入股多少以红利分给社员。
为了便于领导,统一组织货源,调剂余缺,1943年4月,县委决定成立县联社,并将二区合作社合并进来。30日,召开了各区合作社主任联席会,成立了由7人组成的理事会:主席陈丕秀;理事蔺士兴、蒲丙仁、马彦奎、宜瑞珍、韩孝忠、宗维华;由5人组成监事会:宜瑞珍为主席,监事韩孝忠、安茂荣、王洪会、刘生海。之后,吴旗的合作社事业迅速发展起来,到1943年底,全县合作社发展到8处,下设了7个骡马店,1个饭店,干部职工76人,股金红利由原来的27.5万元扩大到2076.3万元,长脚牲口2976头。1944年,合作社发展到23处(其中乡民办社11处),股金扩大到4316.83万元。其中一区合作社解决了群众的公盐、公草。二区合作社包交全区两年的公盐后还赚800余万元边币。
在此期间,为了解决全县党政军人员的穿、用、办公等问题,县委决定成立“庆兴泰”商店,下设油坊、毡坊、纺织厂、骡马店等。经营范围为购销农副产品、日用百货。货物来源是用皮毛等到华池的三五八旅商店、安边五团处交换(1947年庆兴泰交给了贸易公司)。同时,还在刘河湾、水泛台、乱石头办起了农场(兼开店)。陈丕秀创办的二区合作社,是当时陕甘宁边区一所模范合作社,1943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在《边区合作社工作总结》中,对这个合作社的工作给予很高的评价和充分背定。
陈丕秀(1905—1979),陕甘宁边区特等合作劳动模范,祖籍靖边县海子滩。1924年逃荒落户今吴起县白豹镇李渠子村,1935年参加革命。1936年春,中共赤安县委决定由陈丕秀负责筹办供销合作社工作。他受任以后,走乡串户,耐心地说服教育群众,动员他们为供销合作社入股。在县政府的领导下,陈丕秀千方百计,冒着生命危险,把当地土特产品和食盐运出去,换回了群众急需的布匹和日用杂货。由于他的不懈努力,供销社有了稳固的基础,入股群众越来越多。随后又扩建了两个合作分社,建起了民办供销社。组织起100多头运输牲口,并在宁塞川、乱石头川和洛河川沿路开设7个骡马店和营业食堂。供销社的股金和红利由原来的7万元扩大到2000多万元(边币)。1941年到1943年期间,陈丕秀几次带着店员钟荣光、侯廷发、胡廷光等人,赶着几百只羊南下贩卖,为县上换回了急需物资。他们为了迷惑敌人,有时把羊分群赶着,有时又合成一大群,有时乔装成白区商贩,有时装扮成当地牧羊人,边放牧边走。经过艰苦的昼伏夜行,巧妙地越过了国民党反动派一道道封锁线,穿梭于黄龙、蒲城、耀县、三原、西安、潼关线上。1941年,陈丕秀与好友萧银匠(河南人)越过潼关,到河南洛阳购回了70多匹布和一批日用杂货。陈丕秀三下河东(河指洛河;东至韩城东渡河南;南到西安、东南至潼关)被传为佳话,在当时被编成《陈丕秀下河南》小戏演唱。由于国民党的法币干扰边区境内的金融秩序,1943年12月3日吴旗县专门召开了政务会议,讨论研究了金融问题。会议决定:一、各区合作社必须从物价上抵制法币价格。如边区物资局给吴旗拨来的900匹布,凡使用边币者一律优惠:上等布每尺180元、中等布每尺170元、下等布每尺160元。不遵法令使用法币者,一经发现予以没收;二、为了监督货币正常有序的流通,县上成立了商会。会长王洪会,成员有朱景功、陈丕秀、蔺士耀、樊月恭。陈丕秀用换回的货物抵制奸商的货物,用边币代替伪币,对打破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封锁,发展边区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受到党和人民政府的赞誉。1944年陈丕秀先后出席了全边区合作系统代表大会和劳动英雄模范工作者大会。会上,被陕甘宁边区政府授予“特等合作模范”荣誉称号,奖锦旗一面,边币8万元,还受到了毛泽东的接见。
1942年前后的吴旗,不仅供销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而且手工业也有了相当的规模,为促进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发展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吴旗县成立后,三边分区和吴旗县人民政府相继在吴起办起一些手工业工厂。1943年有纺车20架,纺纱200斤。据统计,1944年全县自给工业原始资本达139万元(边币)。陕甘宁边区联防司令部警备三旅于1944年9月14日在吴起开办友爱纸厂,生产马兰纸,由军区供给部拨给经费。同年6月,县上成立了以书记张江权、县长王明远、议长蔡丰等9人组成的筹备委员会,采取群众筹款的办法(集股60人、股金500万元),于11月8日办起了“永丰纺织厂”,附设在县联社。蔡丰任经理,刘培基任厂长,王义元任会计,联社的蔺士斌下乡发放棉花、收购棉纱。工人大部分是干部家属,有技师2人,学徒6人,弹花工1人。原有织布机两架,当年新做6架,织布60多丈。全县区、乡有纺线者270家。上年有纺车430架,会纺线225人,当年增加215架,学会纺线570人。随后又成立了织布厂、口袋厂、铁匠铺、鞋匠铺、油坊、磨坊。区合作社兴办4个纺织厂,有织布机12架,织布635丈。1944年农村有纺车1100架(其中脚踏车20架),织布机35架,机关、部队、学校有纺车200架,织布机5架。尤以“庆兴源”手工毛毡厂规模最大,设有两处,一处在油房院旧窑洞,一处在二道川居民窑洞,其原料在征收公粮、公盐代金中收购,有羊毛、羊绒、羊皮、牛皮等,并招雇了一批工人(叫毛毛匠、皮匠),开始纺毛线、织毛口袋,供给运盐户,还做了大量黑白毛毡交合作社销售。1944年冬,边区政府和三边分区指示,将其改为给部队和机关人员做棉衣、毡帽、毡鞋、毛被套、棉裤套、羊皮袄等。因任务大,需要急,厂内职工扩大到200余人,占用10多孔破旧窑洞。弹毛、熟皮、裁剪、绱鞋均系手工操作,所制产品价格低廉,主要供部队使用。因任务完成得好,曾受到县政府和部队表扬。
1945年夏,边区政府通知,河南、湖北失守后,国民党大肆勒索农民,“清查存棉”,截至3月底,仅陕南收棉2100万斤,以致花价飞涨,边区军民穿衣十分困难。通知要求各地要切实抓好纺织工作,解决穿衣困难问题。为了大力发展群众的纺织事业,县、区政府除大力宣传组织动员外,要求商业部门在物质上、技术上给予大力支援。四区合作社派1人到县“永丰纺织厂”学习纺织技术后,串乡教群众纺织,兼收土产。四区一乡劳动英雄梁显荣,从华池花5000元买了一架脚踏纺车,带动全村17户做纺车28架,又做1架织布机,解决了全村的穿衣问题。在梁显荣的带动下,该乡张宪帮建立纺织加工点9处,每处1架织布机,共有纺车30辆。为了使纺织业在全乡铺开,乡长高敬芳创办了纺织训练班,全乡开始纺织,穿衣达到了自纺自织,居民不再向外买布,该乡成为纺织模范乡。1945年10月10日《解放日报》,在“吴旗的纺织业”一文中详细报道了四区一乡的做法。二区陈湾村随军家属教群众纺织,很快在周围的土佛寺等村发展了纺织业。蔡丰议长在蔡砭建立了3个自纺自织的加工点。为了解决原料问题,贸易公司降价20%出售棉花4000斤,公营商店“万盛恒”出售棉花2000斤。到年底,全县共织布565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群众的穿衣问题。
定边、盐池等县盛产池盐,贩盐到关中及甘肃省的庆阳西峰等地换取布匹等生活用品,历来是“山保安”一带人民谋生、致富的一个途径。但因没有好的驮畜(骡、驴等)及道路艰难等原因,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家并不多。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实行经济封锁之后,边区政府要求三边分区各县、区着力组织开展运盐,为人民群众换取生活日用品。1941年9月,边区政府建设厅决定成立“延定路管理局志丹转运站”,动员各县民工修筑从延安到定边的驮运道路。当时,延定沿线民工多达3000人,声势浩大。吴起王沟门地段的民工传唱着这样一首歌谣:“今年民国三十年,边区经济正困难,定延路有九站,快快修好把盐贩。”歌谣反映了边区民众对修通延定驮运道路的渴求与期盼。这条驮运道路修通后,吴旗县政府采用公盐代金和群众集股合作,集体运输(县上成立了“光华商店”,主要业务是搞运输)和群众运输相结合的办法,组织开展运盐。同时,为了使盐运能力得以充分保障,县上还在宁塞川和乱石头川沿途的陈砭、韩沟门、乱石头等地设了7处骡马店,种苜蓿1150亩,并及时发放农贷、借给饲料。由于实行了上述措施,吴旗县的运盐规模逐年扩大,并涌现出了刘生海等运盐模范,受到了三边分区和边区政府的表扬。
1942年,全县组织长脚牲口2220头,临时参加运盐牲口2450头,运盐24450驮,净获利1480余万元。
1943年,三边分区给吴旗县分配了45075驮(其中公盐3300驮)运盐任务。为了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1月份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区委书记、区长联席会,对加强运盐工作重新进行了安排部署,并制订一些新的措施。会议决定:一是县、区分别成立领导机构,抓好运盐工作;二是解决群众在运盐中的具体困难;三是经常督促检查。会后,县上派干部协助各区调查运输力量与组织运输队伍,并下达了运盐任务。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四区五乡刘生海运盐成绩突出,事迹显著。(www.xing528.com)
刘生海,王洼子乡庙梁子村榆芽圪崂人。幼时上过几年学,后废学务农。1936年红军西征期间,在王洼子乡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刘生海被群众推选为乡政府主席,1937年乡政府撤销,又回乡务农。1940年他利用儿子揽工赚下的钱,买了一头牲口,又请区长作保赊了一头牲口开始个体运盐。经一年多的辛苦奔波,发展到8头运输牲口。一年来,他赶着牲口起早贪黑,风餐露宿,冒着被国民党反动派抓扣、罚款、砍头的极大风险,在北起盐池、定边,南到庆阳、西峰的运输路上贩盐,为周围群众换取日用品,受到群众的赞扬和好评。
1943年4月24日,县政府决定将“运盐脚户模范”的荣誉称号赠与刘生海,且派人携带奖旗、奖品在四区五乡召开群众大会颁发,并呈请专署、边区政府奖励,以此带动运盐的发展。6月,接分区指示后,县上又提出了“运一回盐,穿一匹布”“我们要丰衣足食,只有参加运盐”“只有加强运盐,才能过好光景”等口号,加之在“运盐脚户模范”刘生海的带动下,吴旗县群众性的运盐事业蓬勃地开展起来。二区的王巨才赶着12头牲口运盐,因负债6000元,王将牲口作价11万元入到二区合作社,牲口仍由王巨才赶着运盐;三区五乡脚户王万元赶着9头牲口,带了20户脚户,帮助修理鞍子,垫盐本1000元;四区一乡郭怀治到华池运盐两次,赚利9万元。据统计,截至7月31日,全县共有长脚帮167帮,运输牲口2978条(内有骡子234匹),短脚1967条,合作运输16帮,299条牲口。运盐获利2000万元以上。赶年底,三边专署下达的45075驮运盐任务顺利完成。
1944年,全县的运盐任务是3.3万驮私盐,3000驮公盐;拥有长脚运输牲口2058头,合作运输733头,短脚运输牲口2760头,完成了全年的任务。县政府奖励了运盐模范史生才、王万元、刘生海。
1944年,刘生海光荣地出席了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代表大会,被评为“甲等模范”,边区政府奖给他“劳动英雄”金字匾额一块,边币5万元。毛主席接见他时握着手说:“你这个运盐模范好呀!”《解放日报》还将他的事迹作了报道,从此,刘生海的英雄事迹在全边区传开了。后来人们将刘生海的事迹编成小戏演唱,当时还流传着他运盐的歌谣:
绿绿的大地,
蓝蓝的天,
赶上毛驴(嘟嘚啾)
去运盐,去运盐,
白盐产在定边县,
这是咱边区的好出产,好出产。
哎嗨哟,哎嗨哟,
这是咱边区的好出产,好出产。
合作社,
开了会,
组织起来(嘟嘚啾)
运盐队,运盐队,
骆驼毛驴几百头,
刘队长领咱一达走,一达走。
哎嗨哟,哎嗨哟。
刘主任领导一达走,一达走。
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和运盐活动的开展,使偏远闭塞的吴旗经济开始萌动起来。为了促进生产发展和商品的流通,1943年县府决定,吴起镇每月逢五为集,并规定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前后设骡马大会。据1943年8月1日《解放日报》载:吴旗县市镇举行骡马、猪羊大会,有塞上良马、绥宁骆驼、定盐猪羊、陇东犍牛纷纷齐集。1944年《解放日报》又报道:吴旗县骡马会盛况空前;每日三四千人,市面上有锦帛市、粮食市、骡马市、水果市、小摊贩、交易额达100多万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