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来讨论景观场景与现象美学的简单定义,它是乔家大院景观文化与城市景观文化保护设计的前提条件。
从现象美学的角度来看,美的体验具有意向性,也是关联性的存在。景观具有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意义。物质层面是主体物与周边景观环境的结合;精神层面的表达和设计是当地主体文化的写实或写意表现。因此,“美”是一种体验,“场所”是一种载体。“美”成为复杂景观场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结果,“美”的形成是由景观提供的素材和动力。
而场景是具有复杂性的,含有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民风习俗等物质与意识的要素,是以复杂的矛盾体形式,显示出不同景观设计风格的现象美学。例如,苏州拙政园中的“荷风四面亭”,夏时、荷花、微风,再配上“出淤泥而不染”的高雅文人情怀,这些景观环境要素是缺一不可的。因而,美学的体验和产生是多种景观设计要素相互融合、作用的结果。
现象美学中的景观环境具有互动性,当人或物置身并参与其中时,景观环境会将其生动的美学感染力充分地展现出来。静态的景观环境也可以互动,如在山水画中点缀的人物、亭台楼阁,使山水画卷瞬间传神起来。动态景观环境的互动性则更加灵活多变,如在颐和园谐趣园中,围绕在水面周边的长廊,游人漫步其间,步移景异。
现象美学中景观环境具有体验性。让游客体验到的是“情”与“景”的交融,由景生情、境随情迁,即景的变换会使游人的心情转变而产生微妙的变化。面对同样的秋景,每个人的感受却是不同的,“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唐·张籍《秋思》),秋风习习,勾起作者的思乡之情;“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从伟人的诗句中我们能感受到青年时的毛泽东不畏艰险、拼搏向上的革命气概。
现象美学给园林景观设计提供了一些启示,即园林景观设计应与其中的山水环境融合在一起,体现出设计的自然属性,形成景观生态美;要与地域特征相融合,体现出文化属性,形成文化厚重美;要与人的情感相融合,体现以人为本的根本属性,形成体验互动美。
关于乔家大院与城市文化空间保护,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借鉴(www.xing528.com)
以乔家大院以及周边景观环境的特征为借鉴和参考,发掘出带有更多历史印记的清代遗迹、民间传统艺术、传统工艺品等相关物质形态,从中提炼相应的语言和形式,将其充分融入现代景观设计创作中,从而形成一种新文化意向和丰富多样的景观氛围理念。
对于氛围的营造以“借鉴”为原则,既要领会和懂得“借”的方法,更要学会对“鉴”的把握,这就需要设计者充分学习乔家文化和山西民间艺术等。例如,唐长安城墙遗址公园,这座遗址公园的主入口处由位于中央的阶梯形广场构成,同时形成了半围合式的空间形态,很大程度上广场的铺砖是借鉴唐长安城规划版图和里坊形制进行设计的,建造景观的同时也向来往的游人传达出文化传承的理念。
(二)重现
乔家大院承载了丰富多元的景观要素,这些要素便成为设计师创作的基本思路来源,运用物化手段进行建设能为乔家文化增添更加多样的历史文化景观魅力。
在乔家大院周边景观设计中需要关注的是重现,应具有整体的思路和规划,并非所有与乔家大院有关的内容,都能作为重现对象。如果不能对乔家大院的相关要素加以选择和区分,而是全部吸纳,将会造成景观设计整体布局的混乱。
(三)隐喻
隐喻作为一种常用的语言修辞手段,同时也是交流中人们普遍的思想情感表达方式。但在乔家大院文化空间保护中,是通过带有明显山西晋商地域文化特征的符号、语言,使表达更具直观性,有易于游人的理解与想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