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 基本特征
对于节水型社会特征的深入认识有助于节水型社会建设方向的明确和建设效果的评价。国内学者提出了节水型社会的本质特征是“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有的研究认为节水型社会必须具备三重基本特征,即效率、效益和可持续性。从总体上说,节水型社会应当具备四方面的基本特征,即用水高效、制度完备、公众参与和生态良好。
(1)用水高效是节水型社会的本质特征。节水型社会的基本特征首先表现为水资源利用的高效性,用水效率需要进行三方面衡量:一是用水高效包括效率和效益两方面内容,前者指用水过程中无效耗水所占比例较低,后者是指单方耗水的产出高;二是用水效率和效益评价应当针对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两大系统用水过程,即全口径用水水平评价;三是用水高效不仅针对常规径流性淡水资源而言,而且还包括非常规水资源的利用,以及“虚拟水”获取状况评价等。
(2)制度完备是节水型社会的根本保障。完备的制度体系是节水型社会持续深入和良性运行的根本保障。完备的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健全的法制体系、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投入机制、水权交易制度、参与制度等,具体来说应当在尽快完善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相配套的节水条例,落实水务一体化的管理制度,建立政府调控、市场调节和公众参与的运行机制,改变现状主要依靠政府投资的节水投入机制,建立规范的水权交易制度以及民主协商的公众参与制度等。完备的新型制度体系建设是理顺生产关系、保障节水型社会有序推进的关键内容。
(3)公众参与是节水型社会的广泛基础。公众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因此公众参与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根基。公众参与具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公众的理解,只有主观上充分认识节水和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公众才会主动支持这场需要付出成本的社会革命;二是公众的参与,即公众将节水和水资源保护意识转化为节水行为,其中需要配合各种经济调节措施,如节水奖励和超标加价措施等;三是公众的监督,即公众不仅需要从自身做起,而且还需要营建良好的节水监督机制,推进全社会共同节水。当然在提高公众节水意识同时,还需要不断提高公众的节水技能。
(4)生态良好是节水型社会的持续性标志。健康良好的生态系统是节水型社会的重要标志。节水型社会建设中对于生态系统健康的维护包括正反两方面涵义:一是节水型社会建设过程中,国民经济取用水不能挤占一定生态环境目标下的基本生态用水;二是区域生态环境目标的制定也要充分考虑区内水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量水而行,同时还要充分重视生态环境用水的高效性。
2.2.2 阶段划分(www.xing528.com)
由于节水型社会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不同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所处的节水型社会阶段也不同。所谓“节水型”的概念是相对的、发展变化的,鉴于此,阶段的划分首先应能够反映节水型社会的客观实际和具体问题,其次对于节水型社会的进程分析具有科学性,有早期的预警能力和辨识性。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即节水型社会起步阶段、节水型社会初步实现阶段、节水型社会基本实现阶段和节水型社会建成阶段,它们分别代表节水水平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
(1)起步阶段。水资源浪费严重,通过加强管理和调整用水系统结构,逐渐促使用水趋于合理,工业、农业、城市的节水潜力较大。
(2)初步实现阶段。主要采取技术改进措施,提高用水效率;完备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体系已经初步建成;社会产业布局逐步合理,实现全社会用水在生产和消费上的高效合理,支持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基本实现阶段。面向高新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工农业、各部门、各用水户的用水指标和用水定额得到科学合理地确定,在水市场的调节作用下,全社会人人都具有高度的节水意识。节水型农业、工业和社会环境的发展处于不断协调的过程中。
(4)建成阶段。它是节水型社会发展最高的发展阶段,在本阶段中,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城市与经济社会和环境建设进入了协调有序的发展过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