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斯隆管理学院研究成果:职业锚理论对大学生职业规划意义重大

斯隆管理学院研究成果:职业锚理论对大学生职业规划意义重大

时间:2023-10-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斯隆管理学院的44名MBA毕业生,自愿形成一个小组,接受施恩教授长达12年的职业生涯研究,包括面谈、跟踪调查、公司调查、人才测评、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最终分析总结出了职业锚理论。同时,根据职业锚可以判断个人达到职业成功的标准。职业锚是个人经过长期寻找所形成的职业生涯的定位,是个人的长期贡献区。但在实际运用中发现,职业锚理论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斯隆管理学院研究成果:职业锚理论对大学生职业规划意义重大

职业锚(Career Anchor)是指当一个人面临职业选择的时候,他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正如“职业锚”这一名词中“锚”的含义一样,职业锚实际上就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时所围绕的中心,是企业和个人进行职业生涯决策时的核心因素,是判断人们是否达到职业成功的标准。

职业锚理论产生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埃德加.H.施恩教授领导的专门研究小组,是在对该学院毕业生的职业生涯研究中演绎成的。斯隆管理学院的44名MBA毕业生,自愿形成一个小组,接受施恩教授长达12年的职业生涯研究,包括面谈、跟踪调查、公司调查、人才测评、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最终分析总结出了职业锚(又称职业定位)理论。

1.基本类型

施恩教授在1978年提出了五种类型的职业锚,随后大量的学者对职业锚进行了广泛研究,并在20世纪90年代将职业锚确定为以下八种类型:

(1)技术/职能型。技术/职能型的人追求在技术/职能领域的成长和技能的不断提高,以及应用这种技术/职能的机会。他们对自己的认可来自于他们的专业水平。他们喜欢面对专业领域的挑战。他们通常不喜欢从事一般的管理工作,因为这意味着他们不得不放弃在技术/职能领域的成就。

(2)管理型。管理型的人追求并致力于工作晋升,倾心于全面管理,独立负责一个部门,可以跨部门整合其他人的努力成果。他们想去承担整体的责任,并将公司的成功与否看成自己的工作。具体的技术/职能工作仅仅被看作是通向更高、更全面管理层的必经之路。

(3)自主/独立型。自主/独立型的人希望随心所欲地安排自己的工作方式、工作习惯和生活方式。追求能施展个人能力的工作环境,最大限度地摆脱组织的限制和制约。他们宁愿放弃提升或工作发展机会,也不愿意放弃自由与独立

(4)安全/稳定型。安全/稳定型的人追求工作中的安全与稳定感。他们因为能够预测到稳定的将来而感到放松。他们关心财务安全,例如退休金和退休计划。稳定感包括诚实、忠诚以及完成老板交代的工作。尽管有时他们可以达到一个高的职位,但他们并不关心具体的职位和具体的工作内容。

(5)创业型。创业型的人希望用自己的能力去创建属于自己的公司或创建完全属于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而且愿意去冒险,并克服面临的障碍。他们想向世界证明公司是他们靠自己的努力创建的。他们可能正在别人的公司工作,但同时他们在学习并寻找机会。一旦时机成熟了,他们便会走出去创立自己的事业。

(6)服务型。服务型的人一直追求他们认可的核心价值,例如帮助他人,改善人们的安全,通过新的产品消除疾病等。他们一直追寻这种机会,这意味着即使变换公司,他们也不会接受不允许他们实现这种价值的变动或工作提升。

(7)挑战型。挑战型的人喜欢解决看上去无法解决的问题,战胜强硬的对手,克服无法克服的困难障碍等。对他们而言,参加工作或职业的原因是工作允许他们去战胜各种不可能。他们需要新奇、变化和困难,如果事情非常容易,他马上会变得非常厌烦。

(8)生活型。生活型的人希望将生活的各个主要方面整合为一个整体,喜欢平衡个人的、家庭的和职业的需要,因此,生活型的人需要一个能够提供“足够弹性”的工作环境来实现这一目标。他们将成功定义的比职业成功更广泛。相对于具体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生活型的人更关注自己如何生活、在哪里居住、如何处理家庭事业等。

经过近30年的发展,职业锚已经成为职业发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必选工具。职业锚实际上是内心中个人能力、动机、需要、价值观和态度等相互作用和逐步整合的结果。在实际工作中,通过不断地审视自我,逐步明确个人的需要与价值观,明确自己的擅长所在以及今后发展的重点,最终在潜意识里找到自己长期稳定的职业定位即职业锚。

2.职业锚的作用(www.xing528.com)

职业锚作为一个人的自省的才干、动机与价值观的模式,在个人的职业生涯与工作生命周期中,在个人与组织的事业发展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与作用。

(1)选择职业生涯发展道路。职业锚是通过工作经验的积累产生并形成的,能够清楚地反映个人的价值观与才干,也能反映个人进入成年期的潜在需求和动机。个人抛锚于某一职业工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个人自我真正认知的过程,认识自己具有什么样的能力、才干,需要什么。

通过对职业锚的认识,找到自己长期稳定的职业贡献区,从而决定自己将来的主要生活与职业选择。

(2)确定职业生涯目标,发展职业角色形象。职业锚清楚地反映出个人的职业生涯追求与抱负。例如,技术/职能型职业锚的人,其志向和抱负在于专业技术方面的事业有成,有所贡献。

同时,根据职业锚可以判断个人达到职业成功的标准。例如,对抛锚于管理型的人来说,其职业成功在于升迁至更高的职业,获得更大的管理机会。因此,明确自己的职业锚,可以帮助确定自己职业生涯成功的标准、职业生涯成功要求的环境,从而确定职业目标及职业角色。

(3)有助于提高个人的工作技能,提高自己的职业竞争力。职业锚是个人经过长期寻找所形成的职业生涯的定位,是个人的长期贡献区。职业锚形成后,个人便会相对稳定地从事某种职业。这样必然会累积工作经验、知识与技能,随着个人工作经验的丰富和累积以及个人知识的扩展,个人的职业技能将不断增强,个人职业竞争力也随之增加。

3.职业锚理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有人认为,职业锚形成于获取工作经验之后,是通过工作经验的积累产生并形成的。因此,它不适合于在校的学生(除非个人有相对较强的社会实践和工作经验)。但在实际运用中发现,职业锚理论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职业生涯规划首先要进行自我定位。职业锚是内心深处对自己的看法和自我定位,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能指导、约束或稳定个人的职业生涯。它决定着个人职业生涯的方向,也决定着职业生涯规划的成败。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首要环节是自我分析、自我定位。也就是说,大学毕业生求职之前先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之前先要进行自我定位,先要弄清自己想要干什么、能干什么,自己的兴趣、才能、学识适合干什么。通过自我分析与可靠的量表工具的测量,评估出自己的职业倾向、能力倾向和职业价值观。

(2)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施恩教授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实际上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天资、能力、动机、需要、态度和价值观等慢慢地形成较为明晰的与职业有关的自我概念。随着一个人对自己越来越了解,这个人就会越来越明显地形成一个占主要地位的职业锚。当今社会处于激烈的变化过程中,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也要相应地改变,打破传统的“一业定终身”的观念,就业、再就业是大趋势,职业生涯规划也随之根据各种变化来调整。环境的变化可导致自我观念的变化,反映到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上来,应先找出基本的职业定位,沿着大的方向发展,不断探求自己的职业锚,而不应该一次就把终生的职业生涯的每一个具体细节都确定下来。

(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点内容是职业准备、职业选择与职业适应。从职业生涯发展过程来看,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主要分为:①职业准备期:是指形成了较为明确的职业意向后,从事职业的心理、知识、技能的准备以及等待就业机会。每个择业者都有选择一份理想职业的愿望与要求,准备充分的就能够很快地找到自己理想的职业,顺利地进入职业角色。②职业选择期:这是实际选择职业的时期,也是由潜在劳动者变为现实劳动者的关键时期。职业选择不仅仅是个人挑选职业的过程,也是社会挑选劳动者的过程,只有个人与社会成功结合、相互认可,职业选择才会成功。③职业适应期:择业者刚刚踏上工作岗位,存在一个适应过程,要完成从一个择业者到一个职业工作者的角色转换。要尽快适应新的角色、新的工作环境、工作方式、人际关系等。④职业稳定期:这一时期,个人的职业活动能力处于最旺盛时期,是创造业绩、成就事业的黄金时期。当然,职业稳定是相对的,在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人才流动加快的今天,就业单位与职业岗位发生变化是很正常的。⑤职业结束期:由于年龄或身体状况原因,逐渐减弱职业活动能力与职业兴趣,从而结束职业生涯。

施恩教授指出,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要想对职业锚提前进行准确预测是很困难的,这是因为一个人的职业锚也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它实际上是一个不断进行职业目标探索、职业选择和职业适应的过程所产生的动态结果。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侧重点应在职业准备、职业选择、职业适应三个阶段。大学生要对职业进行物质、心理、知识、技能等各方面充分的准备,还要根据各方面的分析与自己的职业锚来合理、客观地对职业做出选择。对即将踏入的职业活动要有一定的心理预期,包括工作的性质、劳动强度、工作时间、工作方式、同事以及上下级关系都要快速适应,迅速成为一个成功的职业者。

上述职业规划理论都是成熟的经典理论,但是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经济结构的演化,职业生涯理论也必须不断地自我更新才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满足组织和个人对于长期发展的期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