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兴趣是以一定的素质为前提,在职业生涯实践过程中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的形成与个人的个性、自身能力、实践活动、客观环境和所处的历史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职业规划对兴趣的探讨不能孤立进行,应当结合个人、家庭、社会的因素来考虑。了解这些因素,有利于深入认识自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1.个人需要和个性
不管人的兴趣是什么,都是以需要为前提和基础的。人们需要什么也就会对什么产生兴趣。由于人们的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或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因此,人的兴趣也同样表现在这两个方面。人的生理需要或物质需要一般来说是暂时的,容易满足。例如,人对某一种食物、衣服感兴趣,吃饱了、穿上了也就满足了。而人的社会需要或精神需要却是持久的、稳定的、不断增长的。例如人际交往、对文学和艺术的兴趣,对社会生活的参与则是长期的、终生的,并且不断追求的。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也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发展的。
有的人兴趣和爱好的品位比较高,有的人兴趣和爱好的品位比较低,兴趣和爱好品位的高低会受一个人的个性特征优劣的影响。例如,一个人个性品质高雅,会对公益活动感兴趣,乐于助人,对高雅的音乐、美术有兴趣;反之,一个人个性品质低级,会对占小便宜感兴趣,对低级、庸俗的文艺作品有兴趣。
2.个人认识和情感
兴趣是与个人的认识和情感密切联系着的。如果一个人对某项事物没有认识,也就不会产生情感,因而也就不会对它产生兴趣。同样,如果一个人缺乏某种职业知识,或者根本不了解这种职业,那么他就不可能对这种职业感兴趣,在职业规划时就想不到。相反,认识越深刻,情感越丰富,兴趣也就越深厚。
例如,有的人对集邮很入迷,认为集邮既有收藏价值,又有观赏价值,它既能丰富知识,又能陶冶情操,而且收藏得越多、越丰富,就越投入,情感越专注,越有兴趣,于是就会发展成为一种爱好,并有可能发展成为他的职业生涯。
3.家庭环境
家庭作为最基本的社会单元,对每个人的心理发展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个人职业心理发展具有很强的社会化特征。家庭环境的熏陶对其职业兴趣的形成具有十分明显的导向作用。大多数人从幼年起就在家庭环境中感受其父母的职业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形成自己对职业价值的认识,使得个人在选择职业时,不可避免地带有家庭教育的印迹。家庭因素对职业取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择业趋同性与协商性等方面。
一般情况下,个人对于家庭成员特别是长辈的职业比较熟悉,在职业规划和职业选择上产生一定的趋同性影响,同时受家庭群体职业活动的影响,个人的生涯决策或多或少产生于家庭成员共同协商的基础上。兴趣有时也受遗传的影响,父母的兴趣也会对孩子有直接的影响。
4.受教育程度(www.xing528.com)
个人自身接受教育的程度是影响其职业兴趣的重要因素。任何一种社会职业从客观上对从业人员都有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要求,而其本人的知识与技能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受教育的程度。一般意义上,个人学历层次越高,接受职业培训范围越广,其职业取向领域就越宽。
5.社会因素
(1)社会舆论对个人职业兴趣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政府政策导向、传统文化、社会时尚等方面。政府就业政策的宣传是主导的影响因素,传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模式也往往制约个人的职业选择,而社会时尚职业则始终是个人特别是青年人追求的目标。如当前计算机技术和旅游事业都得到较大发展,对这两个职业有兴趣的人也增加得很快。
(2)兴趣和爱好是受社会性制约的,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职业、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兴趣和爱好都不一样。
6.职业需求
职业需求是一定时期内用人单位可提供的不同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总需求量,它是影响个人职业兴趣的客观因素。职业需求越多、类别越广,个人选择职业的余地就越大。职业需求对个人的职业兴趣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在一定条件下,它可强化个人的职业选择,或抑制个人不切实际的职业取向,也可引导个人产生新的职业取向。
7.年龄的变化和时代的变化
就年龄方面来说,少儿时期往往对图画、歌舞感兴趣,青年时期对文学、艺术感兴趣,成年时期往往对某种职业、某种工作感兴趣。它反映了一个人兴趣的中心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在转移。
就时代来讲,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物质和文化条件,也会对人兴趣的变化产生很大的影响。
以上因素对每个人的影响都不同,需要在职业规划中予以考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