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堆积体变形特征和失稳模式探究

堆积体变形特征和失稳模式探究

时间:2023-10-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西南深切河谷地区水电站工程区典型堆积体变形特征详见表6.1。由于堆积体颗粒组成复杂,结构松散,稳定性较差,其破坏形式主要是由剪切破坏引起的边坡失稳。总体上,堆积体按破坏面形态,边坡主要变形失稳模式可分为圆弧型与平面型的组合型滑动、圆弧型滑动和塌岸式崩塌。对于局部边坡往往是单一变形破坏机制和型式为主导构成,而对于整体失稳则可能是多种变形破坏机制和型式的组合。

堆积体变形特征和失稳模式探究

山区河谷大型堆积体,物质结构和成因历史复杂,虽大部分在天然状况下处于稳定状态,但其稳定系数不高,特别是Ⅳ类、Ⅴ类堆积体,在施工扰动、遭遇暴雨、蓄水浸泡或地震等情况下易产生整体变形甚至失稳。

近年来西南深切河谷地区水电站工程区典型堆积体变形特征详见表6.1。

表6.1 西南深切河谷地区大型堆积体变形特征一览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从表6.1中可以看出,大型堆积体的变形破坏具有以下共同特征:(www.xing528.com)

(1)堆积体产生整体复活及部分变形是河谷岸坡堆积体变形的主要形式。

(2)变形破坏模式以牵引式蠕滑变形为主。

(3)堆积体的变形主要与人类工程活动(开挖、加载、耕田、蓄水等)有关,部分与地震(紫坪铺近坝堆积体)、暴雨(古水争岗堆积体、雅砻江水运局堆积体、溪洛渡牛滚凼堆积体等)及洪水冲刷(如三江口泗南江乡堆积体)等有关。

(4)堆积体天然状态下稳定程度较低,不少处于动平衡状态,在外界条件稍有改变,即可引发变形甚至破坏(如三江口泗南江乡堆积体、黄登布纠河堆积体、雅砻江二狮岩堆积体等)。

(5)根据堆积体变形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的调查分析,除堆积体自身岩土体结构外,水是诱发其变形和破坏的主要因素,主要是降雨(雪)和人类生产生活用水。

(6)堆积体局部的变形与开裂,标志着坡体中的应力、应变和强度的变化过程;堆积体边坡顶部的拉裂,是堆积体斜坡稳定现状趋于临界状态的重要标志。

由于堆积体颗粒组成复杂,结构松散,稳定性较差,其破坏形式主要是由剪切破坏引起的边坡失稳。由于堆积体的物质组成的差异性,滑动面的确定仍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堆积体成因不同,变形失稳模式有所不同:

(1)滑坡堆积体变形破坏的模式受底部易滑地层的控制,失稳模式主要表现为复活或局部滑移。从向家坝水电站滑坡堆积体复活诱发原因调查结果表明,主要原因由降雨引起,流水地质作用次之,人工活动相对较少;刘汉超等对向家坝水电站滑坡堆积体的复活变形特征调查表明,暴雨、坡脚冲刷、公路开挖等作用也是主要诱因。

(2)崩塌堆积体失稳模式主要受基覆界面强度、空间形态以及降雨、开挖、地震等因素控制。沟谷型的崩塌堆积体破坏模式归结为以下3种:①沿基覆界面发生整体失稳(如小湾饮水沟堆积体大变形);②区段式破坏(新滩滑坡);③局部失稳,即在堆积体内部存在小规模的潜在失稳块体(图6.1)。

(3)冰水堆积体失稳模式一般表现为在重力作用下沿堆积体与基岩界面因剪切破坏所造成的缓慢蠕滑变形。周家文等(2009)对古水水电站工程区域冰水堆积体边坡工程地质分析,揭示冰水堆积体边坡的变形破坏也可表现为局部圆弧型滑动和顺层整体滑动模式。

(4)大型混合成因堆积体大部分是两种或多种成因混合堆积。总体上,大型堆积体失稳模式主要表现为3种类型:①沿堆积体底界面产生整体(或局部)平面型滑动失稳模式;②沿堆积体内部已有滑移面产生滑动失稳模式;③受最大剪应力面控制的局部牵引式圆弧形滑移失稳模式。

总体上,堆积体按破坏面形态,边坡主要变形失稳模式可分为圆弧型与平面型的组合型滑动、圆弧型滑动和塌岸式崩塌。按潜在失稳破坏的力学机制可分为牵引式滑动和推移式滑动。由于大型堆积体规模巨大,地形、地质边界条件复杂,几乎包容了工程界土质类边坡的主要变形破坏机制和型式。对于局部边坡往往是单一变形破坏机制和型式为主导构成,而对于整体失稳则可能是多种变形破坏机制和型式的组合。

图6.1 堆积体斜坡局部滑移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