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地质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大的方面,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内动力地质作用主要表现在构造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及变质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的方式则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风化作用,表现为地表或近地表条件下,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物理化学的变化作用。如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
(2)剥蚀作用,表现为风、流水对地表岩土体的破坏,并把破碎分解的产物搬离原地。如风的吹蚀作用、流水的侵蚀作用、地下水的潜蚀作用、冰雪的冻融作用及冰川的刨蚀、拔蚀作用等。
(3)搬运作用,风化的产物被搬运到其他地方,由于介质和环境的不同有风的搬运作用、流水搬运作用以及地下水的搬运作用。
(4)负荷地质作用,表现为松散的堆积体、岩块等由于自重作用并在其他动力地质作用下的位移变化,如塌落作用、潜移作用、滑动作用和流动作用。(www.xing528.com)
西南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与横断山脉之间的斜坡过渡地带,一方面,内动力作用十分强烈,当内动力作用在深部是挤压作用时,造成构造抬升,地表山体中出现侧向拉张应变,促进地壳初始高压应力的释放,岩体结构松弛;此外,地壳运动会促使断裂错动加剧,造成断裂带附近的岩体破碎,在这种情况下自然有利于山体的解体和崩塌、滑坡和崩坡积的频繁发生。另一方面,地壳强烈隆升,江水的下切侵蚀作用加强,山体上升和峡谷下切的同步合作用加大了地形高差,在斜坡前缘形成高陡的临空面,同时不断地改变斜坡和山体表层应力状态,斜坡岩体剥蚀而产生回弹变形和卸荷松动;岩体中原有构造裂隙逐渐变宽加深,在强降雨时骤然而下的大暴雨急剧渗入拉张裂隙中,使岩体中的含水量迅速上升,在坡体内产生较大的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使坡体受到向临空方向的侧向推力;并且地下水可使岩体中可溶盐类发生溶解、水解作用及地下水的冻溶作用,岩体的原有结构和力学强度不断降低,斜坡上部岩体更加松动破碎,岩体稳定性下降。在卸荷回弹变形与长期风化作用下,当卸荷松动岩体中的软弱结构面贯通后,若斜坡岩体中累积的剪应力达到软弱结构面上的抗剪强度极限时,在暴雨或地震等因素的触发下即发生向河谷临空方向的快速位移而产生崩塌、滑移,形成堆积体。
作为斜坡演化的产物,松散堆积体反映了该地区内动力地质作用的发展演化和外动力的表生改造作用(包括河流侵蚀、风化剥蚀、降雨、冰川作用及冲洪积作用等),其形成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单一因素的分析不能全面反映它们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复杂松散堆积体为代表的土石混杂堆积体是典型的内外动力耦合作用相互交替或并行作用的产物,见图3.4。
内动力地质作用驱动地壳运动,并导致地壳岩层的变形,主要表现为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及变质作用,其中地震活动常常引发地质灾害;内动力作用会影响外动力作用的变化,新构造运动的间歇性抬升使河流侵蚀和冲刷作用交替增强,在以侵蚀作用为主体的下切过程中促使岩体回弹变形,同时增强了斜坡卸荷风化作用。
外动力作用的基本规律是夷平作用,是内能的释放;外动力地质作用(包括风化、溶蚀、剥蚀,流水侵蚀、冲刷等)形成的大型堆积体往往经历长期的风化卸荷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机械搬运)及沉积(或堆积)作用。从地质灾害角度看,外动力作用是促使山体解体和剥蚀,造成岩土的运移并在低洼地区堆积。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的河谷第四纪堆积体成因类型见表2.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