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南地区区域新构造和现代地壳活动明显,周边断层系如鲜水河小江断裂、金沙江红河断裂、龙门山断裂等新活动强烈,致使强烈地震沿这些断裂带频繁出现。断裂活动对堆积体的分布格局起控制作用,松散堆积体常沿断裂带线状分布。断裂的长期活动对断裂带及其周围的地质体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动力源,凡断裂经过部位,岩体破碎,为松散堆积体的形成提供大量物源。
西南地区区域新构造和现代地壳活动明显,周边断层系如鲜水河小江断裂、金沙江红河断裂、龙门山断裂等新活动强烈,致使强烈地震沿这些断裂带频繁出现。断裂活动对堆积体的分布格局起控制作用,松散堆积体常沿断裂带线状分布。断裂的长期活动对断裂带及其周围的地质体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动力源,凡断裂经过部位,岩体破碎,为松散堆积体的形成提供大量物源。如三峡库区巫山移民新城址、金沙江虎跳峡河段等都遭受到强烈的断裂作用,导致岩体破碎,形成了大型复杂松散堆积体。虎跳峡河段90%以上的堆积体发育在距离断裂500m的范围内(刘衡秋,2006)。三峡地区滑坡活跃期与断层活动期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断层活动相对剧烈的地段,崩塌、滑坡的发生率及规模也比较大(刘传正,2007)。据统计,云南76%的崩塌、滑坡发育于断裂带附近(张洪兵,2010)。
汶川地震灾害研究表明:大型堆积体主要沿断裂带和河流水系呈带状、线状分布,断层上盘发育密度明显大于断层下盘,具有“上盘效应”;距发震断层越远,敏感性越小。0~10km范围以内最为敏感,其灾害点数占了总灾害点的70.1%,10~20km范围内敏感性减小;大于20km的区域发震断裂距离已不是地质灾害发生的主导因素(黄润秋等,2009)。“5·12”汶川地震新增崩塌、滑坡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15000多处,堰塞堆积体34处,其中规模最大为北川县唐家山堰塞堆积体。地震诱发形成的特大型滑坡堆积体(大于1000万m3)达26个。地质灾害沿发震断裂(龙门山断裂)呈明显带状分布(图3.3),且沿震中北东方向的发育程度明显高于南西方向。(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