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光[1]
我的知青经历可以从伴我上山下乡又回到城市里的物品说起,它们有两样,棉被和《新华字典》。
记得当年父亲放心不下,说是怕我弄丢了宝贵的上山下乡供应劵(其实是想多陪陪我吧),于是带着我去领券,再凭劵去买回再生棉布和棉胎做的棉被。这条带着父亲关爱的棉被,虽然在更冷的寒夜中,无法抵御刺骨的霜冻,可正是靠着这条棉被的温暖和更加深厚的父爱,我度过了7个冷冬。
父亲是读书人,也许他早知道,儿子在没有归期的远方只有身体的温暖远远不够?他在棉被里放进一本《新华字典》,当时很难买到的《新华字典》,父亲悄悄地买到了它,悄悄地放进我的行李。当我有一天回到了城市,重新读上了书,我突然领悟了父亲为什么送我《新华字典》。早在解放前,父亲就把家传的藏书资料向社会公开。解放初期,更把这些图书资料献给了教育机构,原来他一直坚信着,知识造福人类,知识造福社会。在我长大并将远行的年代,他再没有什么家传之宝留我,《新华字典》是他可以传给我的唯一信念。
是啊,在深山地方,再难以找到什么教科书,只有毛选和工农兵哲学简易读本,而连初中一年级也没有读全的我,虽然懵喳喳,成了知识青年,但要真正读懂并深刻理解毛泽东思想,其实并不容易。所以我需要接受再教育,需要《新华字典》。我对父亲留给我《新华字典》的最初感慨源于此,幸而不止于此。
在孤独和迷惘袭来的日子里,我翻开了《新华字典》,聊以度日。不曾想,正是《新华字典》,让我重新去掌握知识。翻着看着,于是我下笔抄书,居然抄完了《新华字典》里所有的词组,又去寻找字典内没有记录的生活中的词组。在《新华字典》里,我重新接触了各个学科最基本的概念,比如元素周期表,而那个版本的新华字典里的插图,似乎也变成了最吸引人的连环画。(www.xing528.com)
那个年代,那个地方,那本《新华字典》,还有那床棉被,伴我走过了人生黄金期的7年。今天,我在人生的竞争中没有落伍,我感激父亲,是他以慈爱和远见,温暖了我的身和心。30年过去了,那床再生布做成的被套早已破烂,棉胎虽然旧了硬了,我却把它藏在衣橱里;那本《新华字典》也早已翻烂,我又有了新的字典、词典、百科全书,但那本烂了的《新华字典》,永远珍藏在心中。
(原载《告诉后代》,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530~533页)
【注释】
[1]陈国光,陈盛明先生五子,厦门市物价局副巡视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