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吴状元创作《百哀诗》表达愤怒情感

吴状元创作《百哀诗》表达愤怒情感

时间:2023-10-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就耳闻目睹之事,缀以史实,成诗百余首,命名曰《百哀诗》,以志事寄愤。《百哀诗》正是集中地表现了他哀国哀民的思想感情。《百哀诗》原稿影印本慈禧太后携带光绪帝和王公大臣西逃后,派庆亲王奕劻和李鸿章为全权大臣,向侵略军乞和。民国初年,吴状元谢世后,其子钟善客居台湾,始以《百哀诗》付铅印出版,使之得以流传。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任张立,于1964年在泉州街头购得《百哀诗》原稿一册,视为珍宝,妥善收藏。

吴状元创作《百哀诗》表达愤怒情感

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义和团英勇抗击。由于清廷的投降卖国,侵略军攻占了北京,肆意烧杀抢劫,无恶不作。当时,有一个名叫吴鲁的泉州人,以翰林身份被委办军务案牍,困居京城,亲历其境,对八国联军之滔天暴行,清廷君臣之丧权辱国,深感愤恨。因就耳闻目睹之事,缀以史实,成诗百余首,命名曰《百哀诗》,以志事寄愤。

吴鲁(1854—1912年),字肃堂,号且园,泉州南门外钱头(今属晋江县池店乡)人。光绪十六年庚寅(1890年),以一甲第一名及第,成了清代闽南侨乡唯一的文状元,也是福建科举史上最后一个状元。他的文章和书法在清末颇为著名。他像当时许多有识之士一样,关切时事,忧虑国家命运,深为列强侵凌,清廷腐败,民用艰难而痛心疾首。《百哀诗》正是集中地表现了他哀国哀民的思想感情。

诗集分上、下二卷。上卷四十五首,主要记义和团抗击帝国主义之事;下卷八十三首,多半是揭露和抨击八国联军暴行及清廷误国丑态。

《百哀诗》第一首《义和团》,就指责清朝地方官庸碌虐民,“畿辅牧民流,食肉半猥鄙。……民怨相沸腾……虐民等犬豕”。《戕官》一首,写直隶总督裕禄轻信下属谎报,派兵剿杀百姓,“武夫贪天功,危词大帅绐。大帅聩而昏,视民如蝼蚁。轻信营弁言,举兵肆焚毁。……”

联军攻陷大沽炮台,清廷宣布对各国宣战,两江、两湖、闽浙三总督联衔陈奏,内容空言塞责,意见骑墙,吴鲁写《三督封章》以讥之:“三督联衔陈上策,老臣尽有回天力?理宜痛哭扶颠危,抵死力争死不惜。胡为词气多嗫嚅,空言塞责同迂儒!骑墙意见存两可,审时度势为良图?”斥张之洞刘坤一辈“夙负物望犹如此,中国安得谓有人?”《都城失守》一首,写侵略军入北京的情况,真是长歌当哭,“强胡十国联军来,阵云黑压黄金台巨炮连环竞攻击,十木坚城一劈开”,“赤欃一扫成灰尘,千家万家火坑死”,“京营旗兵十余万,什什佰佰投戈奔”。《武卫军》一首,写清军的士无斗志,狼狈奔逃的丑态,“武力十万军,闻风悸战云。纷纷向西逃,勤王师络绎。狂飚扫秋箨,京营弃矛戟”。

《百哀诗》原稿影印本(www.xing528.com)

慈禧太后携带光绪帝和王公大臣西逃后,派庆亲王奕劻和李鸿章为全权大臣,向侵略军乞和。《全权大臣入都》一首,讽刺李鸿章以能“和戎”自诩,实则是丧权辱国。有句云:“上相威仪入京国,都人默计将和戎。天地黤惨忽变色,自诩整顿乾坤功。”吴鲁在《愁感八首之五》感叹说:“銮御匆匆海淀,护军不见羽林班。”揭露了清廷官兵只有卖国的投降派,没有拼死抗敌之人。

由于时代的局限,《百哀诗》也难免有一些缺陷,如对义和团运动持否定态度,但它不失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部颇有价值的史诗。诗作所记述的历史内容,诗人所抒发的爱国情感,至今依然可以给那些卖国者以启发和感染。这犹如作者在《自识》中所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诗。”

民国初年,吴状元谢世后,其子钟善客居台湾,始以《百哀诗》付铅印出版,使之得以流传。然事隔已久,传本已稀,读者鲜见。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任张立,于1964年在泉州街头购得《百哀诗》原稿一册,视为珍宝,妥善收藏。最近菲律宾让德堂吴氏宗亲总会又委托泉州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把这本原稿影印出版(见照片)。这样,人们不仅得以读到吴状元的爱国诗篇,而且能够欣赏到他那部珠圆玉润的书法艺术,真是值得庆幸!

(原载《闽南乡土》1985年第3期,第24~2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