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汉是奠定“观口黄”这一家族的主要人物,自先要了解其人其事。
黄宗汉,字寿臣。父亲黄念祖为一读书人,清嘉庆辛酉(1801年)科举人,在本城设塾任教。他有点名气,就读的多大家子弟,一般是为求深造而来的,教的是经书、诗词、制艺之类。因他善于教诲,学生中多有中秀才、举人的,所以从游日盛,束脩收入不恶。兼之家中原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所以他虽是教书先生,而过的是缙绅生活,有一妻两妾,共生六男。宗汉为其第二妾郑氏所生,是最小的儿子。
宗汉生于嘉庆八年(1803年),七岁丧父,由其嫡长兄宗澄教养成人。他自幼聪颖,四五岁时,父亲就教他认字念书,在他父亲临死的前天,“犹于膝下背诵《尔雅》、《仪礼》,不遗一字”[1]。父死后,随宗澄学习,十一岁遍读群经,能写文章。十七岁中秀才,十八岁考举人,只中副榜。此后十年间,在家勤学苦读,作为宗澄的助教,不干预外事。道光十四年(1834年)才正式中举,第二年联捷成进士。在这以前,是他刻苦力学、谋求功名的阶段。
自三十二岁中进士,进入翰林院,散馆改兵部主事,先后充军机章京,历员外郎、郎中,迁御史给事中。在都十年,是他作京官的阶段。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出为广东督粮道,调雷琼道,历山东、浙江按察使。咸丰初,迁甘肃布政使。咸丰二年(1852年)擢支南巡抚,未到任,调浙江巡抚。咸丰四年(1854年),擢四川总督。六年,调京任内阁学士,兼署刑部侍郎、顺天府尹,出为两广总督。九年(1859年),由粤调京。这十四年,主要是他做外官的阶段。(www.xing528.com)
黄宗汉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两广总督叶名琛被英军掳去后,授以钦差大臣关防督粤的。由于他的主战,为主和派所恶,以其在粤有梗和议,被调为四川总督。进京后,又改为侍郎候补,一年后才补吏部右侍郎。1861年,奕詝(咸丰帝)死于热河后,慈禧发动宫廷政变,夺得政权,把当时掌握清朝政府中央实权的满洲贵族载垣、端华、肃顺等“赞襄政务王大臣”处死,消灭了政敌。宗汉因平时接近肃顺,被加以迎合载垣等罪名,革职永不叙用。在京两年,杜门谢客。同治二年(1863年),得泉州同乡陈庆镛等函,促回里,主讲清源书院,才挈眷南归。到上海得病,寄寓泉漳会馆。越年(1864年)正月,殁于上海寓所,终年六十二岁。这是他宦海风波,作为皇室夺权斗争牺牲品的阶段。
宗汉任御史,数上封事,多所弹劾。云贵总督桂良,昏庸废事,然其女为皇弟恭亲王奕訢的福晋(王妃),声势显赫,无人敢言,宗汉独弹纠之。任广东督粮道,因政见不合,敢于“疏论该省大吏”。在浙抚任上,参加镇压太平天国,调浙军援苏,为江南大营尽力筹饷。小刀会在上海起义时,宗汉建议海运改于浏河受兑,以利漕粮北运。对浙江一些地方的农民起义,也加以镇压。以其效忠清室,获得奕詝(咸丰帝)褒奖,赐御书“忠勤正直”匾额(革职时被缴回)。在四川总督任内,则镇压少数民族的反抗。但也严于吏治,裁撤一些陋规,平反冤狱,整顿钱粮,做了一些事。
宗汉的出督两广,主要为处理对英军事。时广州已为英军所据,巡抚柏贵在城中为英人胁制。他出京赴粤前,咸丰帝召见数次,陈述对英方略:“请勿听信和议,宜许广东绅民自集团练讨夷。众志成城,痛加剿洗,巩固疆土,断不可稍为遏抑。”[2]到粤后,支持粤绅罗惇衍等办理团练抗英。当时广东民气激昂,乡团四起抗击英军,但朝臣畏外,多主和议,宗汉虽加反对,而自身只能驻在惠州。在敌人面前,缺乏有力措施,其联络团练多空言鼓励,未收实效。然在清廷君臣畏葸,惧外求和的压力下,宗汉独主激扬民气,抗御外侮,不失为一爱国主义者。陕西布政使署巡抚闽人林寿图有信给他说:“自海氛多事,彼所畏者我乡两人,昔之林文忠,今之阁下。愿加努力,尽所能力,是中外所属望也。”[3]把他与林则徐并举,可见对他的推崇。但清廷既命奕訢、桂良与英人议和,遂循英人要求,疏请去宗汉及广东三团绅,于是宗汉乃被内调。
宗汉是“观口黄”这个家族的主要创业者,其当京官时虽油水较差,然也不无额外收入。而多年外放,位至封疆大臣,财源就滚滚而来。有了他的政治地位和财政基础,才得以建立“观口黄”这世家豪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