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魏国李悝变法以后不久,韩国在申不害的主持下也进行了变法。申不害,郑国京(今河南省荥阳东南)人,是战国时期与商鞅齐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是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据战国末年韩非的评论,申不害与商鞅的差别在于,申不害强调权术的重要性,而商鞅则强调法律的重要性,他的理论“本于黄老而主刑名”,著有《申子》一书,原书已佚,今天我们只能在一些古籍里看见本书的一些片段。韩昭侯(公元前362 年一前333年)的时候,申不害入韩为相,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从君主的立场出发,申不害主张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国家的最高权力应该掌握在君主手里,君主要时刻防止臣下专权、用权。为了巩固君主手中的权力,就应该用“术”驾驭臣下。申不害所说的术,主要是指任用、监督和考核臣下的方法,也就是“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君主应该运用十分隐蔽的手段辨别臣下的忠奸,考察臣下的才能。至于用术的要诀,申不害认为,君主应该“去听”、“去视”、“去智”,对于任何事情都装作没看见、没听到,把自己的智慧隐藏起来。由于臣下无从知道君主的好恶,所以,也就无机可乘,在君主面前,由于不知道君主的意图,也就无法向君主讨好,无法把自己的缺点隐藏起来,只能是为君主尽力地做事。而君主则可以知道一切,看到一切,这种权术,申不害称之为“无为”之术。申不害主张君主以“无为”之术统治臣下,但是,在行使权力方面,却主张君主应该独断。申不害认为,独断是君主所以成其为君主的决定性条件,一个君主如果不能独断,也就不具备做君主的资格。
申不害主张君主用权术驾驭臣下,但是,对于臣下,申不害却主张“治不逾官,虽知弗言”,即恪守自己的职权范围,不越权办事,如果超出了自己的职权范围,即使知道也不能发表议论。战国末年的韩非曾经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韩昭侯醉酒以后睡着了,宫内管理君主帽子的官员典冠为韩昭侯加上了一件衣服,韩昭侯醒后十分高兴,但当得知是管理帽子的官员为他盖上衣服以后,便惩罚了典冠和典衣(管理衣服的官员),惩处典衣的理由是典衣失职,而惩处典冠的理由则是越权办事。韩昭侯的这一做法显然是受申不害影响的结果。(www.xing528.com)
申不害在韩国任相前后共十五年,但他的政绩流传下来的却很少。从申不害的思想言论来看,他的治国方略显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所以,在申不害相韩期间,韩国也强盛一时,其他国家再也不敢侵犯韩国。不过,申不害所重视的术,终究是君主专制政体下统治集团内部尔虞我诈的表现,虽然申不害明确说明术只能由君主来用,但在事实上,却无法防止臣下也运用术来对付君主,所以,申不害实行术治的结果,只能使统治集团内部失去相互之间的信任。因而,在战国时期发生变法的各国中,申不害相韩的成绩相对于楚国的吴起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要逊色得多。在申不害以后,韩国依然是七雄之中最弱小的国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