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图文中国通史·先秦卷》-弭兵两度会盟

《图文中国通史·先秦卷》-弭兵两度会盟

时间:2023-10-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绕角之战,晋国和楚国的军队两度相遇而没有交战,表明双方都没有必胜的把握和信心,而且在事实上,晋楚两国中的任何一方都没有压倒对方的绝对优势。第二年,楚国也用重礼贿买郑国,使郑国成为楚国的与国,而晋国也立即出兵侵郑。宋西门之盟,开了春秋时期晋楚两国弭兵会盟的先声。公元前575年,由于郑国又成为楚国的盟国,晋侯准备讨伐郑国。

《图文中国通史·先秦卷》-弭兵两度会盟

在晋楚脚之战以后,晋楚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晋楚两国的争霸战争也愈演愈烈,在晋楚两国的争霸战争中,备受侵凌的仍然是郑、宋、许等弱小国家。公元前587年,郑国宋国因为疆界纠纷而发生战争,后来,在楚国的干预下,许灵公和郑悼公到楚国争讼,郑国败诉,楚国逮捕了郑国大夫皇戌和子国。于是,郑国转而倒向晋国。这一年八月,郑悼公和晋国大夫赵同在垂棘(今山西潞城北)结盟,第二年秋,楚国则因为郑国倒向晋国而出兵伐郑,晋国随即出兵救郑,晋楚两国的军队在绕角(今河南鲁山东南)相遇,双方未曾交战,楚军便退回国内。在楚军撤退以后,晋军乘机侵伐楚国的盟国蔡国,在晋军攻势不止的情况下,楚国紧急调动申、息两县的兵力救蔡,抵御晋军。晋军将领赵同、赵括主张与楚军作战,但是,知庄子范文子等人则认为,晋军与楚军作战,并不一定取得胜利,即使取胜,也仅仅是打败楚国的两个县,一旦被楚国打败,晋国的耻辱就大了,于是,晋军也退了回去。

绕角之战,晋国和楚国的军队两度相遇而没有交战,表明双方都没有必胜的把握和信心,而且在事实上,晋楚两国中的任何一方都没有压倒对方的绝对优势。公元前584年,楚国又出兵伐郑,被郑国打败,楚国的郧公钟仪被郑国俘获后献给晋国。为了牵制楚国的力量,公元前583 年秋,晋国派大夫公孙巫臣到吴国去,教吴国人乘车、射御、战阵之法。晋国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吴国强大起来,在背后袭击楚国,从而减轻楚国对晋国的压力。第二年,楚国也用重礼贿买郑国,使郑国成为楚国的与国,而晋国也立即出兵侵郑。

频繁地对外用兵,使晋楚两国都感到力不从心。于是,两国都产生了谋求和平的愿望。公元前582年,晋国把楚国的战俘钟仪放回了楚国,试图通过钟仪使楚国与晋国结盟,实现晋楚之间的和平。这年十二月,楚国派公子辰出使晋国,请求与晋国结成友好关系,以后,晋国也派使者到楚国回访。从此,晋楚之间有了和解的行动。

这时,宋国的大夫华元与楚国的令尹子重友好,又和晋国的执政大夫栾武子相善,当他听到楚国已经答应了晋国使者的求和请求的时候,便于公元前580年冬先后出使楚国和晋国,以促成晋楚两国之间的和解。在华元的调解下,晋楚两国于公元前579 年夏,在宋国的西门之外结盟,盟约说:“晋楚两国相互之间不以兵戎相见,好恶同之,一起周济灾害危难,救援饥荒祸患,如有危害楚国的,晋国就讨伐它,对于晋国,楚国也是一样。两国之间聘使往来,道路不要阻塞,在有矛盾的时候相互协商,讨伐背叛和不来朝见的国家。”宋西门之盟,开了春秋时期晋楚两国弭兵会盟的先声。实际上,在晋楚两国之间实现和平,不仅是晋楚两国的需要,而且也符合中原地区一些弱小国家的愿望。所以,为了实现晋楚之间的和解,宋国的大夫华元奔走于晋楚之间,终于使晋楚两国实现了初步的和平。

晋楚两国之间虽然签订了盟约,但是,晋楚两国在这时并没有真正实现和解的诚意。就在宋西门之盟的二年以后,楚国又兴兵北上,侵伐郑国,攻到了暴隧(今湖南原阳县西),然后,又继续侵犯卫国,到达了首止(今河南睢县东南)。由于楚国再次北侵,晋国也势必在军事上做出反应。公元前575年,由于郑国又成为楚国的盟国,晋侯准备讨伐郑国。在行将出兵的时候,晋国的大夫范文子说:“如果诸侯都背叛晋国,晋国就可以得志,但是如果只有郑国背叛晋国,晋国的忧患立即就要到来了。”范文子所以这样说,主要是因为当时晋国国内已经出现了大夫专权、众卿之间不睦的现象,当晋国面临着严重的外患的时候,晋国还可以获得暂时安宁,一旦晋国的外患止息,晋国的内部矛盾就将暴露无遗。但是,晋国的执政栾武子却坚决主张出兵,他说:“不能在我执政的时候而使晋国失去了诸侯,一定要伐郑。”于是,晋国在内忧将作的情况下出兵伐郑。

晋国军队出发以后,郑国便派人到楚国报信,楚共王即带兵救郑。当楚军路过申县的时候,司马子反到申叔时家里询问此次出兵将有什么结果时,申叔时说:“现在楚国内弃其民,而外绝其好,背弃盟约而自食其言,在不合适的时候出兵作战,使人民劳苦而求得国家的利益,人民不知道什么是信义,这样,在战场上无论是进还是退都是罪过。人们都关心自己的后路,谁还能出力死战? 你自己好自为之,我将不能再看到你了。”实际上,这时楚国也是困难重重,一方面,由于楚国连年征战,人民的经济负担过重,统治者已经失去了民众的支持,另一方面,楚国在外交上也因轻易地背弃与晋国、齐国等国的盟约而不得人心。在出兵的时候,又失于详细的谋划,所以,申叔时断定楚军必败也是有道理的。

当郑国的使者预先回到郑国报信的时候,也对郑国的大夫子驷说:“楚国的军队行动快速,在路过险要地方的时候队伍不整齐,行动过快就将思虑不周,队伍不整就会丧失行列,思虑不周,队伍不整,将凭什么作战呢? 楚国恐怕是难以依靠了。”

五月的时候,晋国的军队渡过了黄河。由于听说楚军将要到来,范文子就提议退回去,他认为回避与楚军作战,有利于缓解晋国的忧患。在这个时候,会合诸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使晋国不至于灭亡。但是,栾书仍然不肯听从他的意见。六月,晋楚两军在鄢陵(今河南鄢陵北)相遇,这时,晋国的范文子仍然不想与楚军交战,大夫郤至说:“韩原之战,惠公没有回来,箕地之战,先轸不能回国复命,邲之战,荀伯不能重整军队再与楚军作战。这都是晋国的耻辱。现在我们再回避楚军,又会增加晋国的耻辱了。”范文子又申辩说:“从前,秦、狄、齐、楚都很强大,那时,不尽自己的力量与外敌作战,我们的子孙将会削弱。现在,三个强敌已经屈服,强大的敌人只有楚国而已。只有圣人才能既没有内忧也没有外患,我们不是圣人,没有外患就必然有内忧,为什么不放过了楚国,让他使我们警戒呢?”但是,当时晋军将领中,主战派占多数,范文子的意见很快就被否决了。

在甲午日那一天,楚军逼近晋军的营垒,列成阵势,按照当时人们的习惯,甲午日是农历月终,即晦日,不宜动兵。晋国的大夫郤至分析楚军的情况说:“现在楚军有六个致命的弱点,他们的两个执政卿不和睦,楚王的亲兵由旧家子弟充任,郑国的军队不整齐,蛮族的军队又不能列成阵势,排列阵势的时候又不避忌日,士兵在阵中喧闹不止,各军彼此观望没有战心,旧家子弟又不一定精良,在晦日列阵又犯了上天的大忌,我们一定能够胜利。”楚国的一个降臣苗贲皇向晋厉公建议道:楚军的精锐是中军的王族,应该把晋军的精兵分为两部,攻击楚军的左军和右军,然后把三军集中起来攻击楚军的王卒。晋厉公又让卜人占筮,结果为吉,于是,晋军列开阵势与楚军交战。

在两军交战以后,楚共王被晋军射中了眼睛。战事虽然紧张,但是,两国的军将之间却是彬彬有礼,晋国的郤至在阵上曾经三次与楚共王的亲兵遭遇,每当他遇到楚共王的时候,都跳下战车,“免胄而趋风”,而楚共王则派人送给郤至一张弓表示问候。晋国大夫韩厥在战场上追赶郑成公,本来可以赶得上,但是,韩厥却以不可以再次辱没国君为由,放弃了追赶。

到了夜里,两军暂休战,楚军司马子反下令军吏视察伤情,补充士兵,修整盔甲,排列阵势,在第二天鸡鸣的时候吃饭,唯主将的命令是听。这个消息传到晋军中,晋军上下十分担心第二天的战事会更加激烈。晋军营内苗贲皇通告全军,让士兵们检查战车,喂好马匹,整顿好装备,排好阵势,等天明以后与楚军作战,摆出了将要与楚军在第二天决战的样子。然后,又把营中的楚国战俘放走,这样,晋军将在第二天与楚人决战的消息也传到了楚国军中。楚共王听到了这些情况,急忙召见子反与其商议,可是,子反在这时却因为喝醉了酒而不能进见,楚共王认为,子反醉酒,无法准备第二天的战事,便在匆忙之间下令连夜退军。第二天,晋军进入了楚军的营垒,楚军留下的粮食足足让晋军吃了三天。当楚军走到瑕地时候,楚国司马子反自杀。

鄢陵之战,是春秋时期晋楚之间最后一次较大的战役。就战役的本身来说,是以晋胜楚败而告终的,但是,这场战争并不是十分激烈,而且楚军的败因并不是在战场上真的分出了胜负,只是由于楚将子反醉酒误事,楚共王无法与之商议军情而连夜撤退。事实上,从这场战役开始的时候,两国君臣对于是否交战都没有十足的信心,在客观上,由于两国各自的内忧所致,也不可能在战场上彻底地决一胜负。在这场战役之后,晋楚两国的争霸战争便进入了尾声。(www.xing528.com)

鄢陵之战以后,晋国内部的矛盾日益激化,六卿专权,公室衰微,各卿大夫家族之间的兼并斗争也逐渐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晋国的国内斗争的重要性已经远远超过了与楚国的争霸战争。

实际上,晋国的内忧早在鄢陵之战以前就已经开始了。公元前576 年,晋国的三郤,郤至、郤犨、郤锜三个家族就协力杀掉了敢于直言直谏的伯宗,迫使伯宗的儿子伯州犁逃到楚国。三郤成为晋国最大的政治势力,晋国的军政事务大多为这三个家族所垄断。晋国卿大夫与国君之间的矛盾空前尖锐。鄢陵之战结束以后,来自国外的威胁稍稍缓解,晋厉公便展开了与卿大夫家族争夺权力的斗争。为了把权力从三郤手中夺回来,晋厉公信用胥童、长鱼矫、夷阳五三个嬖臣,这三个人因为争权、争田而与三郤之间有矛盾,晋厉公指使他们率亲信甲士围杀了三郤。晋厉公杀三郤使晋国其他卿大夫家族感到深切的不安,就在这一年,晋国的大夫栾书、中行偃杀掉了胥童。第二年,又指使程滑杀了晋厉公,从成周迎回了年仅十四岁的周子即位,是为晋悼公。厉公杀三郤,栾书杀厉公,晋国的内乱仅仅是开始,更深层的动乱还在孕育之中。

在晋悼公即位以后,曾经清除了七个不忠于君主的臣下,调整了晋国的卿相,晋国的内乱暂告止息。在此后的几年间,晋悼公注意修明内政,发展生产,在外交方面,晋国又使魏绛与诸戎会盟,解除了戎人对晋国的威胁。同时,从公元前570年到562年的八年间,晋国曾经九次会盟诸侯,把楚、郑以外的其他国家都拉到了晋国的一边,又修筑虎牢城,用来防备楚与郑北上,并且可以在有利的时候以此为据点出兵伐郑。在与楚国争霸的战争中占取了主动,晋悼公的霸业几乎可以和晋襄公媲美。

晋国在外交方面取得的成功,并没有改变国内政权下跌的颓势,日益尖锐的内部矛盾,在客观上需要有一个和平的外部环境。公元前558 年,晋悼公死,晋平公立,几年后,赵文子(赵武)接替范丐为执政,并把弭兵作为晋国的一项国策提出来。赵武认为,自今以后,晋楚之间的兵争应该逐渐消除了。赵武提出的弭兵主张,也适应了几个大国的需要,当时,齐国的崔氏、庆氏刚刚得到了政权,急于与其他国家谋求友好关系,而楚国的内部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所以,弭兵就成了几个大国共同的要求。

为了实现大国之间的和平,晋楚之间在外交上表现出了极大的克制态度,而郑、宋等小国也在这个问题上做了很大的努力。公元前546年,许灵公到楚国请求讨伐郑国,因为许国与郑国积怨甚深,所以,许灵公请求伐郑的要求也特别坚决,甚至提出楚国如果不出兵伐郑,他就不回许国。但是一直到八月份,楚国也没有出兵伐郑,许灵公果真死在楚国。到了十月份的时候,楚国才出兵伐郑,当时,郑国大夫子产看出了晋楚之间弭兵的苗头,因此,对于楚国的侵伐郑国没有做任何抵抗,按照子产的说法,晋楚两国正要议和,如果郑国不抵抗,让楚国的军队高高兴兴地回去,晋楚就容易媾和。于是,楚国在攻入了郑国的南里(今河南新郑南),又徒步涉过汜水,安葬了许灵公,然后撤军回国。而晋国也没有像以往那样,在楚国出兵伐郑之后,立即出兵讨伐楚国的盟国。

在晋楚两国媾和的过程中,宋国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宋国的大夫向戌与晋国的执政赵武友善,同时又与楚国的令尹屈建有着很好的私人关系,他很想消除诸侯之间的战争,借此博得好的名望。于是,便先后出使晋、楚、齐、秦四个大国,就弭兵一事与各国商议。当向戌到达晋国的时候,晋国执政赵武与其他大夫商议此事的时候,韩宣子说:“战争是残害人民的事情,现在有人想要弭兵,虽然不一定能够办得到,但是,应该答应这个建议。即使晋国不答应,楚国也将答应这件事,那么,楚国就将以弭兵为旗帜号令诸侯,晋国也就失去了盟主地位。”果然,当向戌到了楚、齐、秦等国的时候,各国都出于与晋人同样的心理,答应了向戌的建议。然后,向戌又遍告各个小国,约会他们到宋国会盟。

到了五六月份的时候,晋、齐、楚、郑等国的执政卿、大夫或使者先后到达了宋国,一些小国的国君如滕、邾等国的国君也亲自到会。经过反复商议,在初秋的时候,与会的各国在宋国的蒙门之外会盟并签订了盟约,盟约规定,晋、楚、齐、秦四个大国之外,晋国与楚国的从国都要相互到晋国和楚国朝见。在会盟过程中,也严格划分了各国的等级,宋、郑、鲁、卫等国家作为诸侯国参与了盟誓,而邾作为齐国的附庸,滕国作为宋国的附庸没有参与盟誓。

由于弭兵会盟是各国客观上的需要,而几个大国在参与会盟的时候并没有十分的诚意,在此之前,晋楚两国之间根本没有信用可言,所以,楚国为了使盟誓对自己有利,让士兵把甲穿在衣服里面与会,随时准备与晋人交战。在盟誓时,晋楚两国又为歃血的先后次序而发生了争执,后来,晋国只好让楚国先行歃血。但是不论怎样,晋楚之间毕竟签订了盟约。

弭兵会盟是春秋时期的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在此之前,晋楚齐秦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向外扩张,在弭兵会盟以后,各国便转而应付各自国内的事务,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便进入了尾声。

弭兵会盟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一些小国的负担,虽然盟约规定,晋楚两个大国的从国“交相见”,象郑、宋、陈、蔡等国要每年分别到晋、楚两国去朝见,要同时向这两个国家交纳贡物,但是,由于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各国不再兵戎相见,免去了各国之间的兵戎之争,这些小国的安全都有了一定的保证,也相应的减轻了人民的经济负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